您的当前位置:

八五一○在前进

附录

文征

八五一○在前进


           ———场庆四十周年电视专题解说词
  王震将军撰文说:“什么是中国农垦创业精神呢?我以为,最重要的一是艰苦奋斗,一是勇于开拓。在今天,坚持和发扬这种精神,对推动我国农垦事业以致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加速发展,仍是非常重要的。
  一部艰苦卓绝的农场创业史,八五一○走过它四十年的历程。在艰苦奋斗中创业,在勇于开拓中前进。四十年,在中华民族的长河中,仅仅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位于鸡东、密山两市县境内,南与俄罗斯交界,经营面积91万亩的八五一○来说,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变迁。
  过去,这里是野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荒坡草地;如今已变成了盛产粮豆的万顷良田。昔日,这里只有几户逃荒者的窝棚马架;今天,已建成了社会主义的边陲新镇。过去,这里是沉睡万年的矿藏地;如今已是马达轰鸣、车水马龙的厂区一片。昔日,这里只有一所简陋的小学和卫生所;今天已建成有126张床位的职工医院和供四千人上学的中小学生乐园。过去,这里还是处于自然经济,封闭式的村落;如今已变成商品经济开放经营的繁荣网点。
  在欢庆建场四十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沿着当年拓荒者的足迹,去追溯创业精神之源吧。那还是战火纷飞的1948年,党中央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支援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八五一○的前身永安农场在兴凯农场筹建的基础上诞生。场长孙中原,书记刘敬轩,副场长刘伟、常永年,他们是农场的第一届领导。
  初期场部在密山,全场干部、职工仅350人,建立了当壁镇、五道岗、湖北三个作业点。开荒使用的拖拉机是12台苏联50马力的斯特兹。大量使用牛马犁杖,条件非常艰苦,实行供给制。吃的是玉米饼子,住的是马架和帐篷,就在这一年收获粮豆112万斤。这就是八五一○征途中的第一个脚印,这是40年前八五一○的起跑线。
  1949年,场部迁到郝家屯。因距永安乡车站较近,故取名永安机械农场。
  50年代,农场除生产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派出两台汽车,两台拖拉机,6名司机赴朝。司机刘庆荣在执行任务中于1951年6月14日光荣牺牲。被授予烈士称号。全场掀起了为抗美援朝捐献战斗机的生产竞赛热潮。
  在开荒建场的年代里,汽车司机修德山,四次出席全国群英会,三次幸福地见到毛主席。老红军荣誉副场长张文忠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他们是农场劳模中突出的代表。
  1956年12月,永安农场划归铁道兵农垦局领导,列入军垦序列,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58年4月,十万转业官兵怀着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的豪情壮志开赴北大荒,370名转业官兵来到永安农场,为农场的发展准备了干部条件。随后,派人赴兴农、虎山两地踏察开荒,建立新的农业分场。又派人抓采煤、炼焦、玻璃生产,建立了工业分厂。
  1959年1月,以铁道兵850番号为序列将永安农场改为八五一○,于是,八五一○这块富有军垦色彩的丰碑便深深地埋在北国边陲的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60年代,农场度过了严重自然灾荒。经过社教、整顿,在纠正“左”倾错误中农场逐渐得到恢复。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场改为兵团,步入70年代,跨入了解放军序列,肩负着屯垦、戌边的双重任务。在兵团时期,农场的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从1966年开始,先后有4896名双鸭山、牡丹江、哈尔滨、天津、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下乡到农场、对移风易俗,传播文化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贡献,农场90多万亩沃土上,洒下了他们青春的汗水。
  历史在阵痛中苏醒,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农场长期徘徊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改革开放新的大发展。从此,农场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80年代,农场的改革以兴办家庭农场为突破口,使农业摆脱了长期缓慢发展的局面。全场先后办起1149个家庭农场。十六队的联户家庭农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与办联户家庭农场前相比,总产值年递增20%。年净利润27.5万元,增长6.4倍。人均收入1290元,提高4.5倍,受到总局领导的赞扬。六队将2000亩土地分给14户单户承包,一举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有4户年收入达万元。科研站办起了技术推广农场,扭转了长期亏损的局面。收入万元以上的有十多户。一队西瓜大王魏国栋,二十队带领子女办家庭农场的女共产党员左秀梅。一队木耳大王崔本坡,四队庭院经济闯将邱俊昌,他们是勤劳致富的典型。像一面面旗帜飘扬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之前。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从1980年起,每年用于农业投资100万元,加强了农业基本建设,三年购进农机具234台,收割机更换了40%,拖拉机增加了8341马力。三年推广农业新技术141项,配套措施3项,均获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搞好服务,农场科技部门开展了科技咨询服务。出版科技信息48期,编写各种科普知识小册子16种。由工程师、农艺师、主治医师、兽医师等12人组成的科技服务队深入基层,开展无偿技术服务。
  在改革中工业生产异军突起,发挥农场资源优势,以煤焦为中心,走内涵、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大力发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走有八五一○特色的工农型农场道路。
  红旗煤矿投入上百万元改造第二井,挖潜革新,投产后原煤年产量由9万吨增加到19万吨,为炼焦提供原料,为全场生产和民用提供燃料。1987年,红旗煤矿被国家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矿长王春江被评为省煤炭系统安全生产标兵。
  焦化厂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革新能人宋保成担任厂长后,三年共进行54项技术改造,翻新了两组超期使用的红旗3号焦炉,改造了初冷塔,连续三年盈利超百万,三年迈了三大步,获盈利百万元企业的光荣称号。为农场的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做出了重要贡献。
  化工厂从治厂专家贾培义上任后,一年便扭转了亏损109万元的落后局面,这个厂的水泥厂依靠自己的力量,集资53万元,成立了水泥生产有限股份公司,把一个年产三千吨小水泥厂改造成年产3万吨的大水泥厂。这个厂还生产电石等产品,年产量增长一倍。产品畅销东北三省。
  然而,决定八五一○阔步前进起举足轻重作用的是外延扩大再生产。是一个新上投资三千万元的66—Ⅲ型焦炉的焦化厂。这项工程,被列入总局的大项目之一,经半年的考察论证,从1986年8月14日破土动工,历时一年零78天,于1987年11月27日点火电厂烘炉。正式投产后,可使全场工农业产值由过去的三千多万元增长到五千多万元,使工业比重由50%上升到70%。综合利用效益更为可观。
  队办工厂在科技信息、市场调节、横向联营中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转运站的理石板厂、修造厂的硅石粉厂、种畜队的罐头厂、生活服务站的饮料厂、糕点厂、酱油厂、印刷厂等等,为发展多种经营,活跃商品经济,安置人员就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场旅游业,作为改革的信息窗口,有长足的发展。当壁镇旅游公司当年投资150多万元,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收入61.2万元。先后有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波兰等外宾前来旅游观光。国家部委有关领导,东北三省的几位副省长,也来旅游公司检查指导工作。八一电影制片厂专选此地拍摄《八女投江》结尾部分。迎着红日投江的壮烈场面,湖波粼粼,碧血丹心,抵御外敌侵略,再现了她们为祖国独立、自由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改变了过去单一经营的模式,林业采取划片定点,包干到户,任务落实到人头的经营方式,三年累计造林25600亩,验收合格面积达95%,成活率达90%以上。
  养猪由队养转向户养,全场户养猪2400头,二十一队平均户养8.4头。渔业发展速度较快,共开发养鱼水面1200亩,利用面积820亩。有15个养鱼专业户。当壁镇鱼种场养殖水面300亩,每年除保证本场鱼苗外,还有外销。近三年生产鱼苗和商品鱼总产量188000斤,创产值13万元,利润12万元。1984年又开展了兴凯湖大白鱼人工饲养的新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副业生产,近三年出口白瓜籽133吨,蜂蜜34吨,蕨菜107吨,鹿茸12053两,总收入124.3万元。养木耳段100万段。
  其他各条战线,也在改革中前进,商业战线也落实了经营承包责任制,销售额逐年递增。销售总额由1984年的800万元,增加到1600万元,翻了一番,每年平均递增18.6%。
  文教战线实行集中办学,将原来的23个小学点合并成7个。5个初中点合并成3个,减少了教职员工,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从全国恢复高考以来到1988年,被大专院校录取大中专学生405名。用于干部职工智力开发投资86万元,参加电大函大脱产学习的干部职工828名。科技队伍,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已有1085人被授予各种职称。其中高级27人,中级166人,初级892人。农场在科技交流和科普活动、科技咨询以及维护各级科技人员合法权益方面,成绩显著。1987年被省科协授予“模范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光荣称号。
  职工医院全力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和优质服务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了护理责任制,被管理局评为文明医院和农场的文明标兵单位。
  交通运输近10年来发展迅速,场内公路四通八达,三个管理站开通了内部公共汽车,公路管理站连续三年来被省评为全好站、全优站,被授予省级文明标兵单位的荣誉称号。
  随着农场前进的步伐,公安、政法队伍在发展中壮大。广大公安干警在维护农场治安,搞好综合治理,打击刑事犯罪,巩固安定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共青团、妇女、民兵等各条战线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984年以来,全场开展了文明场建设。现在,两个文明建设之花,在全场争相开放,结出丰硕之果。八五一○焦化厂、化工厂、红旗煤矿、粮油加工厂、物资总库、二十一队、职工医院是文明标兵单位。十六队文明建设奋起直追,经过几年建设,队部和家属区绿树成荫,道路笔直干净,职工生活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粮油加工厂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建立了文明生产新秩序。1986年,农场被管理局授予文明场。1987年全场文明队已达到86%以上。“职工之家”建设成绩显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农场工会被省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原工会主席单景忠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八五一○农场,在她40年的征途中,每前进一步,都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国家部委以及省、总局的领导多次来场视察工作,原农垦部老领导高阳、赵凡视察焦化厂对施工进度和质量非常满意。副省长杜显忠,省人大副主任赵清景在检查边贸工作中,特意视察了新建的焦化厂,对建设速度予以高度评价。总局领导王强、刘成果在视察中均留下许多宝贵的指示。
  八五一○在前进中改革,在改革中前进。1987年农场被总局授予先进企业称号,场长戴超群被总局授予农垦企业家称号。1987年,农场党委被牡丹江市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书记谭克信被评为总局先进工作者,省模范党务工作者。郭有权、于宝清当选为全国第六届、第七届人大代表。
  八五一○在前进,在攀登农场两个文明新台阶中前进,在全面兴办家庭农场中前进,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前进,在实行场长负责制中前进。
  建场40年来,农场为国家生产粮豆60多万吨,上交20多万吨,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蜚声文坛的作家魏巍光临我场期间挥毫题词,“北大荒的开垦是壮丽的史诗”。
  我国著名诗人郭小川在《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一首诗中这样写到:“继承下去吧,我们的后代子孙,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青。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纪的主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八五一○前进!前进!再前进!
                       (1988年8月录制,农场广播电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