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致富的金钥匙

致富的金钥匙


             ———获奖电视专题解说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雨露春风,滋润着大地,吹拂着边疆沃土。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八五一○农场经济蓬勃发展。
  1990年,全场已有3259户、5197人跻身于庭院经济的行列。全场的庭院经济总收入达442万元。这里的职工富裕了,他们自豪地说,庭院经济是把金钥匙,打开了致富的大门。
  八五一○农场位于牡丹江管理局的西部,背靠完达山,脚踏穆棱河,依山傍水,资源丰富,发展庭院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1989年5月,由场工会提议,由场党、政、工等部门及有关科室领导18人组成农场庭院经济指导委员会,场长亲自挂帅。随后,全场60多个基层单位相继建立起庭院经济领导小组。从此,使庭院经济工作在组织上得到了落实,形成了系统化的管理网络,为发展全场庭院经济奠定了基础。
  想致富必须找门路,庭院生产和经营项目很多。要想让职工在有限的庭院、有限的土地、有限的空间得到较高的收益,必须引导职工因地制宜、选择经营项目,避免盲目性,提高科学性和可靠性。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是特殊的经济资源和无形的财富。场工会为22个生产队订了《致富信息报》,农场科委编辑整理了科技信息小册子,每月一期下发基层。他们还聘请13名原在农场现调异地的科技人员和下乡知青作为特邀信息员,尽快传递科技信息。职工们根据市场预测,科学安排生产经营,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
  八五一○农场有5个专业林场,55万亩林地,大部分是柞木、次生林,每年扶育采伐近4千亩。柞木是发展黑木耳的最佳材料,这些年,农场为鼓励职工大力发展黑木耳生产,以30%让利向职工销售木耳段。另外,还举办了黑木耳人工培育训练班,建立了木耳菌培养基地,从而调动了职工发展黑木耳生产积极性。近4年,全场木耳段已发展到150万段,而且每年还以12万~15万段的速度递增。
  八五一○农场一队工人崔本坡,几年来种植木耳2400多斤,收益3.6万元,成了闻名全场的木耳大王。
  二十二队职工罗东,勤奋好学,种木耳着了迷,他专程去哈尔滨学习黑木耳袋培技术,回场后利用学到的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两年,农场畜牧业更是一派兴旺景象。农场保证饲料供应,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一、四分场的居民住户,家庭养猪成风,多则10几头20几头,少则4、5头。四队退休职工司同兴和他爱人姜秀娥做豆腐、养猪、养鸡、炸油条,一年收入近两万元。
  1986年以来,全场个人养猪出栏14744头,创产值697万元。猪多、肥多、粮也多,养猪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高产、稳产打下了基础。
  山边荒地、土肥草旺,为养牛、养羊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个人养牛业的发展,农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资120万元,新建起一座日处理鲜奶5吨的乳粉厂。另外,还代场内职工购进奶牛,待收益后,逐年付款,目前,全场奶牛发展到314头。
  椴树、向日葵、白瓜子等给养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几年来,共养蜂近千箱,产蜜14.4万斤,产值近20万元。
  丘陵山地适合果树栽培,全场现有果园619亩,近4年生产苹果、葡萄270万斤,产值达134万元。全场有65%的职工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树葡萄,基本达到自食有余。
  四队退休老工人邱俊昌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了葡萄、沙果、黑豆果,并且养牛、养鸡、种木耳、还推了个小养鱼池,真可谓种、养、殖全面发展,海、陆、空立体经营。这几年,他每年庭院经济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八五一○农场有山地、有鹿草,养鹿得天独厚。人参面积达600多平方米,几年内产参2500公斤,创产值15万元。鹿茸参品,远销国际市场。采集山产品,也是一条致富门路,春天蕨菜满山遍野,金秋蘑菇累累飘香,还有种类繁多的中草药。这里的人们没有辜负大自然的恩赐。农闲时节,到山里转上几天,便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来采集蕨菜近10万斤,蘑菇1.5万斤,收入30多万元,出口创汇50万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八五一○农场东临兴凯湖,而且黄泥河、锅盔河、红眼哈河三条河环抱着八五一○农场肥沃的土地。这为发展人工养渔业提供了条件,推坝拦河,引兴凯湖水。几年来,农场养鱼水面已达1398亩,每年提供商品鱼90吨,产值45万元。每当捕鱼季节,人欢鱼跃好不热闹。东海场部地区,居民集中,当地人们的收入多了,消费水平也提高了,东海焦化厂副业队的职工把握住这一时机,争相种植西瓜,满足市场的需要。1990年就有34户职工种植西瓜320亩,他们讲科学,不惜高价购买良种,采用营养土育苗,地膜栽培,使西瓜上市早,产量高,亩产6千斤左右,收入超万元的种植户达68%。同年8月,场工会、场科协举办了西瓜大王评比活动,有6户职工分别获一、二、三等奖。退休老干部、残废军人孙宪忠种的西瓜三个重21.6公斤,被评为瓜王。
  这些年,八五一○农场职工从事商业、饮食加工、服务行业的人数日益增多,目前,已达14户,从业181人,年获纯利达140万元。
  二十二队原工会主席张凤岐,带领职工联户承包了队里一个濒临倒闭的酒厂,他引用糖化酶酿酒新技术,酿制出喜酒、凤酒、高粱酒等产品,畅销鸡西、密山等地。实现年盈利2万多元。
  庭院经济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的小规模商品生产,面对瞬息万变的大市场,难免要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近年来,农场庭院经济指导委员会加强产供销服务,协同物资供应站、种子管理站、畜牧指导站等部门帮助职工排忧解难。去年以来,黑木耳销售困难,场庭院经济指导委员会成员、林业公司经理彭兴福组织人员到外地销售,推销木耳4万多斤,解决了职工燃眉之急。
  如今,八五一○农场庭院经济已初具规模,正由单一型向多项型发展,从间断性生产向连续性生产发展,从平面型生产向立体型生产发展,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从家庭副业向家庭主业发展。由1988年的23项已发展到1990年的32项。庭院经济已越来越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八五一○农场庭院经济必将更加群星璀璨,前程似锦。
                         (1990年录制,农场广播电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