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繁荣之路
通向繁荣之路
———获奖电视专题解说词
在完达山南麓、穆棱河畔,有一座厂房林立,绿树环抱的小城镇,这就是蒸蒸日上的八五一○农场。
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着神州大地的每一角落。也给八五一○农场经济的腾飞注入了生机和活力。1992年这里的工业产值已由80年代初的800万元增长到8000万元。工业利润由几十万元猛增到1000万元,分别增长10倍、倍。工农业产值比重已由原来的三比七变为七比三。农业生产战胜了20
严重的自然灾害,年年获得丰收,完成或超额完成承包指标,并始终保持经营盈利。
1989年农场工农业总产值就实现了第一个翻番。场长刘汉奎说:“我们八五一○农场,之所以取得这些成果,主要是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大了工副业生产,使农场经济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八五一○农场现有耕地仅23万亩,而职工近万人,属于人多地少的农场,加之农业生产逐步推行规模经营,剩余人员越来越多,每年还有300多名走出校门的职工子女需要工作,显然光靠土地是难以解决劳动力转移和待业青年就业的难题,农场经济也是无法起飞。
严峻的现实摆在农场领导一班人面前,经过冷静的思索和反复论证,决定跳出土地的圈子,依靠资源优势与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工副业生产。从1985年开始,农场领导一班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工业上,并指定一名副场长专抓工业生产。八五一○农场地下矿藏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煤炭贮量就有3000多万吨,还有其它金属矿藏和非金属矿藏,他们决心把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开发煤、化、工业作为企业龙头来抓。
1986年,农场根据煤炭资源和焦炭预测大胆决策投资三千多万元,建起了东海焦化厂。1988年一次投煤成功,半年投产半年盈利105.9万元。1989年实现利税948万元,1991年利税突破千万元大关。
龙头带龙尾。全场有焦化厂、煤矿、化工厂、粮油加工厂、综合建材厂等多家工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不但成为农场的工业支柱,而且还解决了二千多人的就业问题。
八五一○农场领导一班人深刻认识到,深化改革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为了增强工矿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农场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实行以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歉收自补为内容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工矿企业的积极性。留利额逐年提高。自1985年到1989年,企业留利总额就达531.2万元,其中绝大多数用于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
八五一○焦化厂用留利款翻新了两组焦炉,红旗煤矿用留利款新建了一个矿井,使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农场给工矿企业以充分自主权。1987年全面推行了厂长负责制。1989年又实行了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制,使企业在用人、机构设置、效益工资分配、资金使用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1989年,他们公开招标聘任厂矿经营者,厂长对副职干部、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职工实行合同制,工资实行岗位效益工资,结构含量工资,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收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企业有了自主权,同时也有了危机感。他们千方百计寻找良策搞活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各厂矿先后开发了矽铁、岩棉、复合建筑防水粉、石雕和玻璃玛赛克等市场畅销的新产品。
农场还在工矿企业中大胆进行股份制尝试。1987年4月,农场批准二十二队工会主席创办第一家股份制队办酒厂,1987年8月化工厂成立了农场有史以来第一个有限股份公司。1988年焦化厂组建了股份制岩棉厂,厂长宋保成对办股份制企业有深刻的理解。他说:“咱们的岩棉厂是1988年始建,建厂时资金比较紧张,采取股份制,厂方和个人都拿股,当时集资60万元,内部30万元,把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捆在一起,企业的效益和职工的利益联在一起,共担风险。”
实践证明,推行股份制,有利于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集中职工手中的资金,兴办企业,扩大再生产,以减轻企业上新项目的资金压力,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上下合力发展生产。
由于农场对工矿企业实行了全方位改革,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使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近几年来,工业利税平均每年都以16%的比例递增。产业结构调整,使之更符合资源的配置和市场的需求。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这种认识,农场决定多元化全面开发现有资源。组建了林业公司和四个专业林场,单开发木耳一项,就基本解决了职工生活费用问题。养鹿、养牛、养猪和养鱼各业全面发展,使农场经济形成全面开花,立体发展的新格局。
当壁镇经国家批准为边境贸易口岸后,农场及时在这里建立边贸公司,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为农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五一○农场为发展新时期农场经济,探索成功经验,踏上通向繁荣之路。锐意进取,勇往直前,在改革开放中为发展北大荒农垦经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992年8月录制,农场广播电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