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难忘的三十二年

回忆录

难忘的三十二年


                 谭克信
  离开八五一○农场已经8年了。回忆在农场工作的32年是弹指一挥间,可以说我把毕生最好年华贡献给了农场。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历程。我对农场的父老乡亲战友感情最深,这里的党组织培养了我,这里的群众关心支持了我,这块阵地锻炼了我,使我不断成熟,有所作为。我从1975年走上农场领导岗位(任副团长),1978年任场长,1985年改任党委书记,直至1988年10月调管局工作止,我在农场担任党政领导工作职务14年。现将我在农场这段工作中印象较深的片断回忆如下:
                优化产业结构
  1978年我当场长时,正值兵团改农场的体制变动时期。要干的事千头万绪,从何处抓起呢?想来想去还得从抓经济建设这个重点入手,突破口从优化产业结构抓起。经党政班子集体讨论一致认为:八五一○农场已是建场30年的老农场,24万亩耕地定型,无荒源可开发,80%岗地属白浆土,人多地少(人均12亩),单纯就农业搞农业是没有大的出路的。今后的发展路子怎么走?这是关系农场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农场党政班子经过多次讨论研究,集思广益,调查论证,统一了认识,明确了优化产业结构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即坚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利用资源,优化结构,全面发展”的总方针。优化“农林牧工”四个产业结构。从1978年到1987年经过10年的运作和开拓,农场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使大农业与工业的产值比由5:5改变为3:7(大农业占30%,工业占70%),全场实现了“四个产业”齐发展的新格局。农业在优化中增产。主要是在科学种田、标准作业和提高单产上下功夫。使粮豆单产和总产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单产由70年代100公斤左右上升为80年代150公斤左右;粮豆总产由70年代2万吨左右增至80年代3万吨左右(1983年总产31万多吨)。1980年粮豆单产1445公斤,总产29950吨,农业盈利突破400万元,这年农场被农垦部授予先进场。
  工业在优化中崛起。为了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农场的指导思想是:“开发资源办工业,办好工业支农业。”从1983年之后农场狠抓了工业整顿和工业发展。调整了领导班子,实行了承包经营,下放了人财物管理权,转变了经营机制,大大地调动了工业单位的生产积极性。在老“三厂一矿”的基础上,又抓了年产10万吨的焦化厂,年6万吨的煤井,年产3万吨的水泥场的扩建。以煤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在崛起。使全场工业产值由2000万元增长到5000万元以上。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例由50%上升为70%。安排农业富余劳力1500多人。八五一○农场一举成为全垦区工业比重最大的农场。1987年工业盈利300多万元。灾年还起到了以工补农支农的作用。
  林业在优化中振兴。为了发挥农场天然次生林、荒山荒坡多的优势,从1972年开始坚持年年大搞群众性人工造林。1979年又组建了5个专业林场,安排了300多人。到1983年共造林96235亩,其中:用材林81455亩,农防林11455亩,经济林3327亩。因此,1987~1988年度农场被省授予造林绿化先进场,我被省授予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10年造林青山常在,如今农场到处呈现一派“山上松林满坡,田间林网成行”的景象。以木耳为主的庭院经济也在发展。
  牧业在优化中发展。农业增产带动了牧业发展。1977年~1981年农场连续五年养猪超万头,1978年全场上交肥猪就达7318头,还出现4个上交千头猪的队。由于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1980年被农牧渔业部授予畜牧先进农场称号。
  实践证明,只有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使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尤其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情况下,更应坚持向优化结构要效益,坚持实施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
                 探索党建新路
  我是1985年由场长改任党委书记的,在此之前一直从事技术和行政工作,做党务工作是外行。但上任后我不断学习,积极钻研,深入调查,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探索党建的新路子,开创了党建新局面。1987年到1988年农场党委被牡丹江市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我本人被授予省模范党务工作者,牡市模范党务工作者标兵。我的党建经验材料被管局和牡市分别刊登在《党的建设典型经验汇集》中。探索党建新路的具体做法是:
  1、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党建。我由场长改为书记深知抓好经济建设的重要。通过实践也常常感受管党务必须具备懂生产会经营的本领,这样才能参与到位,保证服务到位。因此,我在实际工作中主动自觉的做到:紧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这样不仅党建工作水平提高了,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农场经济的发展。1985~1987年三年内党建工作上了新台阶。全场工业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抓党建促经济增强了农场经济实力。
  2、维护场长中心地位抓保证。党委的职能由一元化领导转变为保证监督后,党政必须同唱一台戏。我坚决维护场长的中心地位,自觉地把保证监督工作渗透到经济工作中去。我们在工作上基本做到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党委对行政做到:积极支持保证经济发展。所以,不论是在农业遭灾、改革不顺或年产10万吨的新焦化厂上马等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时,我都积极帮助场长协调关系,落实任务,组织攻关,保证了各项生产任务和经济目标的圆满完成,保证了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3、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抓结合。为了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着重抓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教育,把普遍教育和典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办班培训,电化教育和组织典型报告宣讲等活动,增强了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改革和在生产工作中起模范作用的自觉性。如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抓了党员做改革带头人的教育,全场顺利地办起了1595个家庭农场。1987年抓了党员带头致富教育,全场党员帮助困难户脱贫致富的达88户。二是加强管理,把平时对党员的个别指导和制度化管理结合起来。1986年我调查总结了粮油加工厂党支部开展“党员考评”的经验在全场推广效果很好。近似现在的“党员评议”活动。另外还建立了“党员联系户”、“三会一课”、“党费收缴”等制度。从而使党员模范作用有了明显增强。1986年全场先进生产者中党员人数比1985年增长了8%。
  4、加强党建的关键是抓基层。搞好党的建设必须在“抓基层、打基础、增活力、上水平”上下功夫。农场党委重点在抓书记、抓班子、抓制度、抓队伍、抓目标考核等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1985、1986年两年75个党支部有16名支部书记是新提任的,由于加强了指导、培训(每年选5名大专进修)和实行目标考核,使他们很快进入了“角色”。1987年农场在全局首先实行了政工职称评聘与行政职称待遇一致,充分调动了政工队伍的积极性。还对75个党支部书记实行了三年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把他们的工作实践直接和奖罚、任免挂钩。这给支部书记带来了压力,增加了工作动力,也给基层党建工作注入了活力。到1987年全场一、二类支部由过去的87%上升为97%。进一步提高了农场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发挥典型作用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指挥权。同样,没有典型就没有说服力、推动力。农场历届党委都十分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工作方法。用革命精神激励人,用先进典型引导人。多年来发现、培养、宣传、树立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并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推动农场前进的榜样力量。这些个人先进典型有:几十年如一日,从不居功自傲,保持光荣革命传统的老红军张文忠;安全行车120万公里的全国劳模修德山;林业战线铁姑娘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于宝清;粮油加工厂青年革新能手、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郭有权;遭灾不气馁,一心带领子女办家庭农场的总局特级劳模女党员左秀梅;一心扑在事业上,艰苦创建千亩种鱼场,成功获得人工饲养大白鱼科研成果的青年党员张晓光;热心帮助困难户脱贫致富的党员兽医郑宪祥;带病帮助痴呆兄弟俩脱贫的老干部党员刘新明;热心为基层服务,清政廉洁,物资战线的红管家物资科长姚常周;使焦化厂三年迈了三大步,连续盈利600万元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宋保成;治厂专家、使年亏损109万元、濒临破产、一年扭亏为盈、起死回生、重放异彩的化工厂厂长贾培义。还有集体先进典型:农业战线老先进二十一队;工业战线多年盈利无贷款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获单位八五一○焦化厂;多年坚持兴办家庭农场不动摇,两个文明齐发展的十六队。这些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是北大荒精神在时代前进中的发扬光大,他们在改革中创新,在发展中前进,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创造奇迹做贡献。为八五一○农场争光添彩,树立光辉的历史丰碑。这些榜样的力量在今后仍然会继续鼓舞全场人民在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中不断前进。
          (作者系农场前任场长,党委书记,现任牡丹江农场管理局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