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北安垦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东与嘉荫县接壤,西与嫩江县毗连,南起通肯河边,北到黑龙江畔。14个国营农场分布在黑河、孙吴、逊克、北安、嫩江、德都6个市县,宛如镶在龙背上的片片金鳞。
北安垦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1531.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77.6万亩,林地624万亩,牧地草原192.8万亩,水面13.8万亩。境内有茅兰河、沾河,什锦河、讷谟尔河、公别拉河、乌裕尔河等40多条河流。小兴安岭南北两麓广阔的山林里有松、椴、桦、柞等多种木材:有山参、党参、黄芪、刺五加等珍贵药材;有鹿、貉、貂、熊等珍贵动物;有都柿、榛子、蕨菜、薇菜、木耳、蘑菇等野果、野菜和真菌。土地集中连片,适于机械化生产;雨量充足,日照长,每当雨季到来之时,也正是气温较高的季节,较适于麦豆作物生长。丰富的林业资源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牧地草原面积大,草质好,水源足,发展畜牧业有广阔的前景。优质的大豆,丰富的山产等,是发展外贸的优势。7个农场已被列为大豆出口基地。
这个远离祖国心脏的美丽富饶的地方,在历史上由于反动统治者的腐败无能,长期得不到充分开发,引得沙俄虎视眈眈,日寇野蛮掠夺。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沉睡的荒原才被新中的拓荒者唤醒。
1947年,当解放战争的炮火还在燃烧的时候,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同时为创办国营农垦企业积累经验,东北行政委员会派周光亚等同志到通北,在日本开拓团旧址的一片废墟上创办了国营通北机械农场。于是,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从这里兴起,开始了国营农场艰苦创业的历程。到1958年,垦区南部形成农场群,建立省国营农场管理厅赵光地区办事处,1962年建立了赵光农垦局,1951年至1956年,垦区中部形成劳改农场群,建立了北安地区劳改工作分局。1970年改为黑河地区农场局,1972年改为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1949年至1963年,垦区北部形成农场群,建立了黑河农垦局,1966年改为黑河农建师。1968年,黑河农建师、赵光农垦局及省属五大连池、二龙山农场合编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撤销,一师与黑河农场分局合并为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
北安垦区的建立,对农垦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国营农场初创时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47年至1949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直属4个国营农场,耕地面积9.59万亩,其中通北农场耕地面积4.6万亩,占47.9%。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直属6个国营农场,耕地面积18万亩,其中北安垦区的二龙山、红星两个农场耕地面积7.4万亩,占40%还多。同期,省属8个国营农场,耕地面积21万亩,其中北安垦区的赵光、花园、五大连池3个农场耕地面积7.3万亩,占35%。据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国营农场管理处统计资料记载,1950年东北区有机械农场,12个,其中北安垦区有5个(通北、赵光、五大连池、花园、萌芽)。这12个农场小麦,总产5720吨。其中北安垦区4个农场(统计数字缺五大连池农场)小麦总产3055吨,占53.4%。平均垧产601.88公斤,比12个农场平均垧产多31.88公斤。大豆总产8178吨,其中北安垦区2928吨,占35.8%。平均垧产899.75公斤,比12个农场平均垧产多130.75公斤。这年北安垦区平均每个职工生产粮豆4.3吨,比12个农场平均每个职工生产粮豆高38%。
北安垦区国营农场的创建,支援了农村,为农民做出了示范。仅以赵光垦区为例,从建立第一个国营农场到1962年,为附近农民代耕土地78万亩,代培拖拉机手800多名。同时还为四川、海南岛等地培训过拖拉机手,支援过湖北、河南,辽宁、海南岛等地农业生产。这些国营农场的技术革新也曾在全国产生影响。如1954年红星农场研制的红星2.4型钉齿耙,在大面积机械化灭草中发挥了作用,农业机械部曾拍成科教片向全国推广。
以通北农场为代表的早期建立的国营农场,为国营农场的大批创建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典型。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东北人民政府公营农场管理局推选了3名劳动模范出席大会,其中就有北安垦区的两名:通北农场第三中队副队长耿德,萌芽农场女拖拉机队队长、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红星农场、赵光农场、福安农场都曾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的奖励。
北大荒诞生了国营农场,吸引记者、作家前来采访,通过报纸、广播、电影等向社会广泛宣传。人们从中看到了中国农村的伟大变革,看到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兴起。专家学者来考察,各地农民来参观。转业官兵,青年学生纷纷涌向新兴的国营农场,满怀豪情地。投入开发北大荒的农垦事业。
北安垦区的建设,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曾到通北农场视察。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对通北农场的创建,亲自过问指导,并两次到通北农场视察。欧阳钦、李德生等同志也多次到北安垦区视察。
经过近4 0个春秋,荒凉的北大荒已变成富饶的北大仓,北安垦区现有14个国营农场,13个工矿企业和事业单位,总人口195831人,职工80999人,在总人口中,有满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等2 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在14个农场中,30万亩地以上的农场5个,20万至30万亩的6个,20万亩以下的3个。全垦区拥有各种类型的拖拉机3321台,联合收割机855台,农用汽车1189台,从建立第一个国营农场到1985年,北安垦区共生产粮豆681.6万吨,上缴商品粮339万吨,平均商品率为49.7%。
北安垦区也走过弯曲的道路。大跃进的浮夸冒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农场体制隶属关系的频繁变动等,都使国营农场的生产力遭到破坏。人才的匮乏,陈规的束缚,也影响北安垦区阔步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政策,全面改革,使北安垦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经济体制,兴办家庭农场,使典型麦豆产区的优势得到了更好地发挥。在国营农场初创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北安垦区,如今农业生产在全省垦区中仍然占有一定地位。以比较稳定的1983年为例,播种面积占全省垦区播种面积的12.14%,等于黑河地区播种面积(不含国营农场)的74.79%。粮豆总产量占全省垦区总产量的12.03%,等于黑河地区总产量的67.93%。上缴粮占全省垦区的12.5%,等于黑河地区的83.1%。商品率为60.69%,比全省垦区高2.29%,比黑河地区高11.09%,等于全省平均商品率的1.3倍。人均交粮等于黑河地区的2.5倍。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生产,辽阔的土地更加郁郁葱葱。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北安垦区共造林74.1 3万亩,相当于前5年造林面积的5.5倍。截至1985年底,北安垦区人工造林面积已达87.2万亩,相当于全省垦区人工造林总面积的27%。
畜牧业被作为粮食转化、改变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有了较快发展。目前已建起以二龙山农场为中心的具有产、加、销配套生产能力的肉鸡生产基地,以赵光农场为中心的具有乳品加工能力的奶牛生产基地。
改革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北安垦区的工业生产蓬勃发展。截至1985年底,已兴建采金、电力、煤炭、机械、粮油加工、食品、酿造、制糖、造纸、玩具等工业企业93个,产品逐步打入市场。赵光机械厂首创的玉米收获机,在全国畅销不衰。赵光糖厂产品合格率在1985年全国中型糖厂评比中名列前茅。锦河玩具厂生产的军棋,畅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年销量居全国首位。
北安垦区的科技、教育、卫生等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有近30年历史的科研所,已取得5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项目有11项,其中玉米新品种“北玉5号”获国家科研成果奖。管理局高级中学,建校虽晚,也取得了优异成绩,1984、1985年高考(及中专)升学率分别为89%。和97%,在黑河地区名列前茅。为垦区职工服务的中心医院,设备先进,环境优美,服务优良,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改革给北安垦区带来新的生机,但可喜的变化还只是新的开端,纵观全区,还有很大潜力。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北安垦区一定会建成以农业为基础、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现代化的大农业和商品粮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