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赵光垦区947年夏,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指示农业处长魏震五筹建直属机械农场。11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派原辽北军区司令部作训科长周光亚率先遣人员到通北县踏查。经过踏查后,在通北站(现赵光站)附近日本开拓团旧址的一片废墟上创建通北机械农场,建场日定为1947年12月6日。
1947年冬,东北行政委员会任命周光亚为通北机械农场场长。
1947年3月,黑龙江省军区后勤部长张觉,率警卫部队在通北县李家车站附近开荒种菜,在柳毛青开荒种药材,以供军需。1948年3月,省军区后勤部办场人员调赴战勤,省农业厅派人接管了他们经营的耕地,建立了赵光机械农场,场部设在五福堂(现赵光农场五队),任命李英贤为场长。
到1949年底,通北机械农场已开荒3.9万亩,职工队伍发展到260多人。拥有拖拉机34台,载重汽车2台,各种农机具140台。农场管理机构也逐步健全,场长下设办公室、会计室、经理科、工务科、业务科。粮库、油库、机械库及生活设施也相应建立起来。赵光机械农场到1949年底已开荒4.5万亩,建住房300多间,职工发展到200多人。装配了拖拉机及各种机具100多台件。这两个建场早、定型早、规模较大、设备较完善的机械农场,曾被称为国营农场的星星之火。
1950年第四野战军后勤人员在西火犁(现红星农场二队)开荒种地,后因调去抗美援朝,由东北军区政治部青年干部教导一团部分队员组成的大队接办。1952年3月,青干一团集体转业,经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公营农场管理局批准建立红星机械农场,任命张庆海为场长。1953年1月,东北区国营农场会议决定,将赵光机械农场并入红星机械农场。1955年5月,由通北机械农场包建和平机械农场,1956年1月建成。这时,赵光垦区三个机械农场耕地面积已达34.74万亩。
1958年初,红星机械农场分为红星、赵光、红光三个农场。和平机械农场分为和平、建设两个农场。通北机械农场分为通北、黎明、东方红三个农场。3月,为了加强对赵光垦区国营农场的统一领导,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设立了赵光地区办事处,金立焕任党委书记,李晓南为办事处第一副主任,张庆海为办事处副主任。到1958年末,赵光垦区8个国营农场耕地面积已发展到43.42万亩。一个机械化生产的国营农场群已经形成。
1958年7月,省委决定将国营农场管理厅合并到省农业厅,直属的国营农场下放始地区,1959年5月,撤销赵光地区办事处,成立赵光农场总场,隶属北安县。赵光地区办事处所属各农场改为赵光农场的分场。
1962年3月,根据黑龙江省委国营农场会议关于调整国营农场场队规模和管理体制的决定,撤销赵光农场总场部,成立省农业厅赵光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党委书记袁安泰,副书记万敬浩,副局长韩有。原赵光农场所属分场改为独立场。同年9月,黑龙江省设立农垦厅后,省农业厅赵光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改为省农垦厅赵光农垦局,万敬浩任副书记,韩有、杨德祥任副局长。1963年后,赵振卯任局长,王志远任代理书记。1963年至1965年,又陆续建立共青团农场、双丰农场、晨光农场、涌泉农场,耕地面积发展到663665亩。
赵光垦区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