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黑河垦区

第三节 黑河垦区


1949年春,爱辉县人民政府在大五家子区建立大五家子农场,当年开荒450亩,1953年3月,黑河专员公署接收该场,改为黑河机械农场,任命吴瑞祥为场长,这是黑河垦区最早建立的国营农场,1957年1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黑河机械农场改为省属国营农场,场名改为红色边疆农场。
  黑河专员公署于1956年、1959年、1960年,先后在爱辉县建立北方畜牧农场、什锦河农牧场、新华畜牧农场。1963年,什锦河农牧场与北方畜牧农场的东半部合并为北方农场,同时改为省营农场;北方畜牧农场的西半部单独经营,为黑河马场;新华畜牧农场改为新华农场。1957年,孙吴县建立沿江农场。1962年,逊克县建立东山农场。1962年,黑河专员公署在逊克县建立沾河野生动物饲养场,1963年改为省营农场。
  到1963年末,黑河垦区已建立红色边疆农场、北方农场、黑河马场、沿江农场。东山农场、沾河野生动物饲养场、新华农场7个农牧场。为了加强对黑河垦区农牧场的统一领导,1963年末,省政府批准成立黑龙江省农垦厅黑河农垦局,黑河农垦局作为省农垦厅的派出机构,在省农垦厅和黑河专署的双重领导下,领导上述7个农牧场,并在业务上指导县营农场。黑河农垦局机关设在黑河镇。建局初期,机构精干,秘书科4人,生产科5人(含农机。畜牧、基建),计财科4人,宣传科4人,黑河专署副专员张志贤兼局长,历任副局长有:吴瑞祥、吴奎刚、于波。
  黑河垦区的发展,对解决当时黑河地区北部5县(呼玛、爱辉、孙吴、逊克、嘉荫)粮食自给,繁荣边疆经济,支援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黑河农垦局的建立,使黑河垦区的国营农牧场开始了统一管理时期,促进了黑龙江国营农牧场的发展。1964年,黑河农垦局所属各农场,播种面积247884亩,比1963年增加21.5%,粮食总产量比1963年增加1倍多,1965年耕地面积达到45万亩,比1963年增加1倍多,而同期黑河地区北5县人民公社的耕地面积只增加15%。
  1966年3月,省委工住会议决定,分配给黑河农垦局4000名解放军转业官兵。1966年12月14日,省委批示,将黑河农垦局所属各场及嘉荫农场(省农垦厅直属农场)改建成为一个生产建设师,名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黑河农建师。实行局师合一,场团合一,队连合一。党政工作由黑河地委和专署领导。军事训练、军事指挥由省军区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交流。年度生产建设计划及各项投资、物资供应等由省农垦厅负责。农建师的任务是,屯垦戍边,劳武结合,发展生产,保卫边疆。黑河农建师辖新华、北方、红色边疆、黑河、沿江、库尔滨(1966年新建)、嘉荫7个团,沾河、东山两个独立营。
  转业官兵分到各农牧场后,发扬人民子弟兵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艰苦的条件下,开荒生产,建房修路,劳武结合,训练民兵,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做出了贡献。
  黑河农建师的建立,加强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力量,促进了黑河垦区的发展。到
  1966年末,黑河垦区的耕地面积已达60多万亩,这年垦区获得丰收,使黑河地区北部5县第一次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结束了南粮北调的历史。
                黑河垦区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