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地
第四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
北安垦区土地总面积1531.9万亩, 其中有林权的林地124.5万亩,牧地草原192.8万亩,水面13.8万亩。现有耕地面积377.6万亩,尚有可垦荒地103.6万亩。垦区内土壤有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火山灰土7个类型。棕壤面积占总面积的40.7%,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缓坡、漫岗上部。土质轻,阻力小,易耕作,通透性强,易受干旱威胁,黑土层薄,养分含量低,耕层有机质含量2~4%,全氮0.12~0.2%,全磷0.06~0.15%,全钾2.82~3.17%。黑土面积占总面积的44.3%,包括黑土、砾石底黑土、草甸黑土、水岗黑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平原、山前漫岗、河套平原。黑土层深厚,养分含量高,黑土层30~50厘米,有机质含量5~7%,全氮0.25~0.3%,全磷0.18~0.2%。白浆土主要分布在低平丘陵和玄武岩台地上,土壤粘重,心土和底土均为粘土,保水和供水能力低,有机质含量为2.5~3.5%,土壤肥力不高。草甸土主要分布在低平地和江河沿岸,黑土层厚,养分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为4~6%。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低洼地和河流沿岸,地表有草根层和泥炭层,下面有黑土层和腐植质层,养分含量丰富,有机质为6~9%。
北安垦区土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据1980年土壤调查,垦区水土流失面积达80%,土壤肥力下降速度很快,一般荒地开发15年以上肥力下降29.8%,全氮下降31.1%,全磷下降24.9%。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除地形地势,降水量、风蚀等自然原因外,人为因素主要是开荒缺乏科学安排,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及耕作不合理,只种地不养地。开荒初期为了排出土壤的饱和水和增高地湿,习惯顺坡垄耕作,跑水跑肥,暴雨后造成冲刷。
垦区内还有占耕地面积16%的易涝土壤,主要分布在乎原低地、碟形地、水浅沟谷两旁和江河两岸的泛滥地。这些低洼地有常年或季节性汇水条件,造成内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