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节 垦荒

第三编 经济

第一章 农业

第—节 垦荒


一、概况
  北安垦区农场分4批开荒建场,建国前开荒建场的有通北农场(现赵光农场)、赵光农场(后并入通北农场和红星农场)。建国初期开荒建场的有二龙山农场、红星农场、红色边疆农场。50年代中期开荒建场的有锦河、龙镇、建设、格球山、龙门、引龙河、尾山等场。60年代初开荒建场的有长水河、逊克、襄河等场。分期投资,逐年开荒,多年积累,逐步建成。
            1949—1985年历年开荒面积统计         单位:亩



  从上表(未含1948年)可以看出,1949—1985年的36年中,每年都在开荒,不论是早建场的赵光、二龙山,晚建场的长水河、逊克等场,都是逐年开荒建成。赵光农场1947年建场,陆续开荒到1981年。长水河农场建场较晚,1960—1981年,年年开荒。一次性开荒建成的农场一个也没有。
  建立第一个国营农场以后,经过40来年的发展,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的增强,垦区大部分土地被开垦利用。种植业用地已开发了3735633亩,占宜农用地面积的62.5%。开垦土地大部分分布在平原、丘陵、漫岗和沟谷两侧的缓坡。坡度不大,一般在1~3度。海拔在120~380米。土地比较肥沃,气候条件较好,交通运输较方便。少数耕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但近年来耕种水平提高,加强了土地管理,土地利用率也相应提高。赵光农场土地利用率达93%,尾山和襄河农场土地利用率达73%,格球山利用率84%。
             农场土地、荒地利用情况



  二、垦区开荒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开荒建点规划不合理。1968年兵团组建后大量开荒建点,由于缺乏规划,造成连队布局和规模不合理。通过调整合并,有了一定改进,但土地利用率还不高,全局土地利用率只有62.5%,荒地利用率69%,草场利用率56%,水面利用率50%,还有一些荒原、草原、水面没有充分利用。
  (二)土地界线不清。垦区现有14个农场,只有部分农场的场界是经省、地、县三级政府批准的。不仅影响土地资源利用和改造,也影响对土地资源的全面经营、管理,以及合理开发与利用。
  (三)陡坡开垦成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经营效果差。据统计全局3度以上坡地有4万亩以上,仅锦河农场就撂荒53000亩。
             北安垦区耕地不同坡地面积表



  (四)土壤利用上的问题
  1、土壤肥力下降。随着开垦年限的增长,土壤中肥力逐年下降,下降的速度很快,据赵光三十一队调查,土壤肥力下降37%,全氮下降44%,全磷下降22%。增施有机肥的地号土壤肥力不下降,而且稳中有升。单纯施用化肥的地号,肥力下降快,物理性状变坏。耕地面积中瘠薄土壤有50万亩,急需改造提高土壤肥力。一些农场的实践证明,增施有机肥料、秸杆还田、压绿肥作物、草炭改土等,是提高肥力的有效措施。
             赵光农场开荒后土壤肥力变化情况
               (1963—1964年实测资料)



  土地利用15年以上,全氮下降31.1%,全磷下降33.5%。
  2、土壤内涝。垦区内有耕地易涝土壤面积72.1万亩,占耕地的17.3%,分布在平原低平、低湿地、碟形地、水线沟谷两旁和河岸泛滥地,这些低洼地有常年或季节性汇水条件,形成内涝。实践证明,等高明沟排水、鼠道排水、栽培耐低湿作物等,是防治内涝的主要措施。
  3、土壤侵蚀。垦区内土壤风蚀面积323万亩,占耕地的86.5%,水土流失面积3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4%。有的地号既有风蚀,又有水土流失。据赵光农场调查:水土流失面积5万亩,占耕地的18.3%;受风蚀面积6.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2.6%。土壤侵蚀造成的危害是;降低土壤肥力,使作物减产;冲刷沟切割地快,破坏农田道路;淤平或填平水库,渠道,影响资源利用;土壤蓄水能力减弱,降低抗旱涝灾害的能力。有的农场采取改顺坡耕作为横垄耕作,搞截流沟,有柴暗沟保持水土等措施,效果很好。
  4、土壤干旱。垦区内有易旱土壤面积112.3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31%。土壤干旱是受气候影响、土壤板结破坏、团粒结构下降,机械作业等综合因素形成的。几乎历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部出现干旱。个别年份干旱持续到6月中、下旬。
  1950年青干一团在二龙山召开春耕动员大会,政委房定辰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