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耕作

第二节 耕作


一、轮作制度
  (一)小麦。北安垦区小麦在轮作中的比例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
  1949年一1964年,小麦在轮作中的比例是35.7~49.1%,是摸索提高阶段。15年中,除1949年和1953年,由于新开荒面积增加,小麦比例超过50%外,其它年份均在50%以下。这期间轮作的基本形式是:麦、豆、麦、杂。亩产25.5~103.5公斤。1965年—1978年,小麦比例是50.8~59.8%,是小麦生产稳定提高阶段。由于栽培水平相应提高,优良品种得到改善,轮作制中小麦亩产达到46.5~125.5公斤。轮作制形式是:麦、豆、麦、杂、豆、麦。开始实行近三区麦、豆、杂轮作,远三区麦、麦、豆轮作。
  1979—1984年,小麦比例上升到60.6~65.8%,小麦比例增加到最高阶段。小麦机械化栽培水平以及系列化措施的完善与提高,对小麦比例增加有很大关系,加之流传的口号,“要想富得快,开荒种小麦”,因而麦类作物猛增。由于推行一系列科学措施,小麦亩产达到103.1~129.5公斤,轮作的基本形式是:麦、麦、豆。玉米和谷子的比例都降到1%以下。
  1985年以后,经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小麦比例逐渐下降,调整到35~40%。
             麦、麦、豆 轮 作 形 式



  (二)大豆。大豆历年生产比较稳定。建场初期,1950—1952年,有40%的面积种大豆,因为小麦品种不过关,病害严重,产量极低,所以只能增加大豆和杂谷。1954年以后,由于大豆品种和栽培管理技术的解决,轮作中大豆面积趋向平稳,比例在25%左右,一直持续到1979年。1980—1984年,大豆面积增加到25~30%。大豆历年平均亩产15.5~ 89.25公斤。36年中有27年亩产50公斤左右。亩产超过75公斤的年份只有5年。有两年低于25公斤以下。全局平均亩产没有超过100公斤。五大连池农场超100公斤的年份有1950、1959、1960、1962、1963、1975年。建设、赵光农场超100公斤有1959年。
  (三)玉米。玉米在轮作中的比例,不太稳定,50年代种植玉米学习农民栽培经验,多数用刨掩把粪办法栽培。当时机械化栽培玉米,由于机械不过关,仅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比例不大,在0.54~5.19%之间。60年代比例为3.75~7.16%,70年代为0.79~9%。栽培玉米的高峰年是1976年,9%。栽培最多的农场有:龙镇1970年玉米种植19%,尾山1969年种植15.4%,格球山1969年14.3%,赵光1976年种植11.8%。80年代前期玉米是低潮阶段,比例是0.00~0.38%。
  (四)谷子。谷子栽培比例,50—70年代一般为3~5%左右, 最高为1958年达到11.2%。80年代由于马基本淘汰,谷子种植面积立即下降到0.02—0.33%,在轮作中基本不占有位置。
           各农场麦、豆、玉米生产最高年的比例



            全 局 历 年 作 物 裁 培 比 例 %



  二、耕作制度
  北安垦区耕作制度的演变,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949—1957年为连年翻耕阶段。这个阶段因为土地需要熟化,加之土壤水分较大,不论种什么作物都是以翻耕为好,在翻耕中以伏秋翻为最好,有极少数的大豆利用原茬杯谷子。对于生荒地来说,年年翻耕有加深耕层、熟化土壤、提高地温、促进有机质分解的作用。
  1958一1974年为翻耙耕作阶段。1954年马尔采夫耕作研究组在红星农场搞耕法试验,试验项目中大豆茬耙茬种小麦比翻耕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因而从1955年开始,大面积实行耙茬播种。赵光农场1959年小麦播种面积中,大豆耙茬占14.8%,秋耕69.4%,春翻9.7%。红星农场1958—1963年在种植小麦面积中,耙茬占24.2~30%。赵光农垦局1967年对9个农场统计,小麦种在秋翻地上的占64%,种在耙茬地上的占26%,种在春翻地上的占9.2%。增产效果明显。大豆茬耙茬种小麦比大豆茬翻耕种小麦增产10%以上,既降低成本又能增产。但杂草较多的大豆茬,在无灭草措施的情况下实行大豆耙茬反而减产,这个教训不少。
           1958—1963年红星农场小麦耕作情况



  1975—1984年为翻、耙、松阶段,秋翻地和耙茬耕作由于实践证明增产显著,因而它的比例始终比较稳定。深松耕法是在省深松耕法试验的基础上,于1974年在垦区推广。开始面积不大,以后随着深松工具的改进,深松面积逐年增多。1975年二龙山农场推广了几种平翻深松和中耕深松机具的改装,有五铧犁简易深松铲、中耕机深松器、七铧犁深松器等。将深松耕作的环节,加入翻耙耕作中,形成了松、翻、耙耕作制。以后又推广了外地深松机架,巩固了这一耕作制。通过生产实践,又发展为垄作深松。1979年二龙山农场试验深松机架,工作幅宽2.1~2.4米,深松28~30厘米。该场三队16号地秋翻和深松种大豆效果对比,在涝年深松比秋翻增产27.8%。
  深松的优点:一是土层不翻转,草籽不乱,集中在表层,便于集中消灭。二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多,贮积的养分多,据测深松地号养分高于秋翻地,因而有利于集中利用。三是有一定的抗旱涝能力,早年松的部分能贮墒,未松部分能引墒,土壤水分早年比秋翻地高,涝年比秋翻地低。其抗旱抗涝能力不同于耙茬,又不同于秋翻,有其独特的特点。四是对防止水蚀风蚀方面作用很大,因为松后的土地根叶都在表层,下雨能减少地表径流,风害时土壤不能被风刮去,是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之一。五是经济效益高,秋翻一亩地1.6元,深松一亩0.8元。松的耕幅2.1~2.4米,班效90亩。而平翻耕幅1.05~1.4米,班效60亩。深松比秋翻地增产8%左右,有的年度平产。六是深松比秋耕能加深耕作层,秋耕20~22厘米,深松可达23~30厘米,并能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变三相比例,使容重降低0.15~2%,提地高温0.4~1.0℃。七是能促进作物生育,首先对根系发育有明显的提高,玉米根鲜重可增加8%,其次是提高光合强度,据1976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测定,光合强度提高68.5%,叶面积提高31.2%,叶绿素增加12%,释放二氧化碳增加28.7%,百粒重提高5~8%,籽实率增加10~15%。
  深松的缺点,一是随着降雨量的增多,土壤水分贮量也相应增加,麦收陷车程度好于秋翻地,但不如耙茬地。二是草籽集中在表层,消灭不及时容易荒地。三是土壤水分大和土壤干旱时都不宜于深松。目前深松工具质量还没有完全过关。北安垦区经过耕作改制,岗地一般3年翻耕一次,低洼地1—2年翻耕一次。1976年以来,伏秋翻占57.8~76.5%,目前仍是主要耕作方式。职工反映,要增产,必须翻耕过冬,它是耕地过冬最为理想的状态。其次是耙茬要达到11.8~32.5%、深松3.7~17.3%。
           北 安 垦 区 小 麦 耕 作 情 况



  麦茬耙茬是近几年应用的,赵光二分场首先在大面积上应用。二分场连续5年干旱,1981年6月8日调查:麦耙茬深度8~10厘米,容重1.1克/Cm,土壤含水22.2%。而麦茬深翻25厘米,容重0.92克,土壤含水分19.9%。该场调查:早年翻耕比耙茬减产20%以上。二龙山农场1979年试验,在2年麦茬地上,耙茬和秋翻种大豆试验结果看出:耙茬容重比秋翻大0.05克/Cm,表层水分少,下层水分比上层多0.88%,0~10厘米层水解氮比秋翻多1毫克/100克土,速磷多7.1PPm,产量比秋翻增产5.5%。赵光农场十五队对不同耕法调查,春耙麦茬比秋翻麦茬增产8%。耙茬有以下6条优点:一是苗期抗旱,小麦出苗整齐。二龙山农场1977—1979年3年调查,耙茬的土壤含水分28.5~34.1%,秋翻地含水分27.7~31.8%,耙茬比秋翻增加0.77~2.3%。二是后期抗涝,土壤结构紧密,上松下实。耙茬容重1.04克/Cm,秋翻容重0.87克/Cm。在1981年降雨量较大情况下,前期仍能正常进行收获。三是能利用上层的土壤养分。大豆茬耙茬种小麦充分利用大豆根瘤所积累的养分,给小麦生育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四是提高地温,促进早熟,5月中旬6次测定5厘米土层温度7.2℃,比秋翻6.9℃提高0.3℃ ,比秋翻提前成熟1—2天。五是防止风蚀水蚀。耙茬种小麦,由于地表残留许多根株,能大量减少风蚀程度,能基本防止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重要耕作措施。六是降低成本,提高产量。1979年赵光农场十六队与十四队对比:十六队耙茬面积占63.9%,每标亩成本0.81元;十四队耙茬占21.2%,标亩成本1.28元。十六队比十四队每标亩成本降低36.8%。小麦平均单产提高4~6%,耙麦茬种大豆也有增产趋势,一般平产。耙麦茬种小麦的主要缺点是:一般地表杂草较多,增加了灭草钓任务量,小麦病害也有增多的趋势。
  三、栽培制度
  北安垦区的作物栽培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1949—1958年,为各项作物栽培摸索实验阶段。引进新品种,进行播期、播法、耕法、作业质量标准以及栽培制度的研究等,采取小区试验与大面积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为麦、豆作物机械化栽培提供了科学资料。
  1959—1976年,运用上述阶段的试验成果,进入了正常生产阶段,突出研究推广了大豆机械化蒙头土的经验,使北安垦区大豆栽培的机械灭草措施得到完善和提高。形成了耢、蒙、耙、趟的管理程序。
  1977—1985年,是栽培水平提高阶段,各项栽培措施,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突出抓了小麦、大豆高产攻关,使农作物产量有了新的提高。
  (一)小麦
  1、播期。根据多年播期试验和生产实践,小麦播期在4月20日前为高产期,越晚播产量越低。
  红星、二龙山农场1953—1973年中,进行7次试验,其结果与赵光农场的试验是一致的。
  赵光气象站小麦播期试验资料



  全局1976年4月20日前完成89%,1977年4月20日前完成88%.但由于秋涝土地未全部翻耕,直接影响小麦播种。凡是秋涝土地未全部翻转.整地困难的年份,小麦播种都不能按标准播期(4月20日)播完。
  2、播法。50年代初全部采用15厘米行距播种。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期,是小麦行距变化最大阶段:其行距有:15厘米、15X15厘米,15厘米宽苗眼儿、12.5厘米、7.5厘米。7.5X7.5厘米。小区试验和大面积实验结合,播种机的改装也是最活跃时期。其产量结果:各种行距表现不一,在水分适宜条件下,7.5厘米和7.5X7.5厘米表现增产。干旱年份不如15厘米单条播和15厘米交叉增产。70年代后,行距不再改来改去,15厘米单条播稳定了下来。现在全部采用15厘米单条播。
  3、密度。小麦密度从建场开始到50年代初,实践中有中密植的增产,也有高密植的增产。这期间试验站,科研所以及群众性的大面积生产,都进行了不同品种不同密度的试验。50年代到70年代小麦栽培在低肥条件下,保苗株数偏多,650~750万株/垧。在亩施肥氮磷水平1215斤条件下,保苗株数偏少,550~700万株/垧。
            北安垦区1976—1983年小麦保苗株数



  4、种子处理。50年代后期推广药剂拌种,拌种用药长期使用赛力散、666、西力生。70年代引进克菌丹、退菌特。80年代普遍使用拌种双、多菌灵、克菌丹、灵丹粉、多福粉等。有单拌、混拌、干拌、湿拌,湿拌效果好于干拌。药剂用量一般为0.2~0.3%。
         1979—1984年小麦使用不同药剂拌种各占播种面积比例



  5、田间管理。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小麦三叶期用红星2.4型钉齿耙,,进行田间耙草,伤苗率3~5%,杀草率50~60%。70年代开始推广综合灭草技术,苗耙越来越少。叶面喷洒2.4—D的面积,一般年份均在60%以上。增产4气~15%。2.4—D喷洒方法, 以机械为主,飞机辅助。在土壤干旱时一般增加压青苗一次。小麦灌水,近两三年管局科研所和引龙河试验站都有灌溉设备,每年干旱时都进行1~2次灌水,增产效果明显。一般增产20~30%。进入80年代以来,应用稀土元素,用于小麦拌种,亩增收12.85公斤,亩效益5.1元。1984—1985年应用面积557387亩。还喷洒磷酸二氢钾、三十烷醇等。
  6、收获。60年代推广分段收获,小麦蜡熟中末期进行割晒,完全成熟期进行拾禾或联合。多年采取割晒到底的做法,教训是深刻的。进入80年代中期,由于收获机型的改善,防陷装置的基本解决,采取了割晒与联合并举的措施,受到职工的欢迎。过去由于小麦比例过大,在60%以上,机械不配套,麦收又是雨季,在20—30天内把小麦收回来,历史上是罕见的。据统计,1976—1981年实际小麦收获脱谷完成天数为52—137天。到8月20日脱谷进度是:1976年44%,1977年53%,1978年47%,1979年42%,1980年72%,1981年1.5%。
         北安管局1976—1981年麦收进度与收获机完成任务情况



  小麦收获时做到6个结合:割晒与拾禾结合,拾禾与联合结合,脱谷与秋翻结合,脱谷与运粮结合,晒粮与收粮结合,秋翻与秋整地结合。
  7、单位面积产量。小麦单产1949—1973年一直不稳,亩产25.5~97.5公斤。1974—1985年小麦亩产趋向稳定,在100公斤以上,但全局平均亩产没有达到150公斤。 从1978年小麦产量段比数看:200公斤以上面积占10.3%;175~200公斤面积占6.7%;150~175公斤占20%;125~150公斤面积为零;100~125公斤面积占38.77%;75~100公斤面积占19.8%;75公斤以下面积占4.5%。1975年以后全局开展小麦攻关活动,攻关结果:以1977年为例:亩产250公斤的402亩;亩产300公斤的1100亩;亩产350公斤 的70.4亩;亩产400公斤27.3亩,为创造高产探索了新路,积累了高产栽培经验。
  (二)大豆
  1、播期。北安垦区大豆播种一般在5月5日—5月20日,从播期试验资料看,5月 10日—20日为高产期。正常年一般5月20日前完成80%左右。涝年拖到5月末,个别年份到6月5日播完。遇有这种情况,一般采取早熟品种晚播保质量的措施,才能保丰收。全局1976—1983年大豆播种朔执行情况是:5月上旬完成20%左右;5月中旬完成60%左右;5月下旬完成20%左右。
               北安管局历年大豆播期           单位:亩



  2、种子处理。50年代初期,大豆普遍进行根瘤菌接种,从60年代开始使用666、赛力散拌种。70年代使用克菌丹,80年代普遍使用多菌灵、多福粉、拌种双等。拌种时用水或豆浆等增加粘着程度,同时在种子处理上应用微量元素,如拌钼酸铵和稀土等,1979—1942年大豆拌铂酸铵面积382310亩,一般增产5~8%。全局1980年以来,大豆种子处理情况是:以灵丹粉为主,占60%左右,其次是多菌灵,占15%左右。
             1980—1984年大豆种子处理情况        单位:亩



  3、播法。开垦初期,播种时曾用人工点播。50年代初期开始用24行播种机60厘米单条播。对行距问题争论很大,有的主张小行距30~45厘米,缩垄增行;有的主张中行距50~60厘米;也有的主张65~70厘米加宽播幅。因此对大豆行距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50—60年代从试验区到大田都设试验田、对比田。播种机年年都进行改装,一年宽,一年窄。在生产实践和试验中,单条播45~50厘米产量较高。双条播以60厘米双苗眼产量高,双行比单行增产15%。60~65厘米加宽播幅8~10厘米,比单条增产20%以上。但机械始终没有定型。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在行距上基本采用50~60厘米单条播。1976—1978年全局大豆行距情况是:30~45厘米占8%,50厘米占22.1%,51~60厘米占55%,61~70厘米占14.9%。80年代开始生产垄作施施肥播种机,基本上满垄豆苗。但不如精量点播好。1984年以后使用依兰、海伦机械厂生产的垄作分层施肥精量点播机,虽然有缺点但比较理想,每亩增产15~25公斤,为大豆生产开拓了新的门路
  4、密度。大豆保苗建场初期按农民栽培的经验种植,低肥趋向于密,高肥趋向于稀。随着行距的变化,密度也在经常地变化,一般肥力高30万株/垧,中等40万株/垧,肥力低的瘠薄地50万株/垧。进入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栽培管理水平逐渐提高,栽培方式日益改善,播种大豆的机型已基本稳定。由于播幅加宽,大豆密度比原来有所增加,一般均在40~45万株/垧。
               1976—1983年大豆保苗株数        单位:亩、株



  5、田间管理。50年代开始只用人工铲,中耕技术差,伤苗较多。5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用钉齿耙耙草经验,红星农场韩正文等于1954年研制了2.4型钉齿耙,对大豆进行出苗前耙草,伤苗率2~3%,杀草率80%。为大豆机械化耙草探索了新的途径。70年代中期以后,此项措施被盖蒙头土代替。盖蒙头土,始于1962年,赵光农垦局用中耕机后边带拉棒的办法趟蒙头土。大豆刚出土用中耕机趟上土蒙头,然后用拉棒拉平后盖2厘米土。盖草效果90%以上,不伤苗。此项措施现在仍被部分农场和生产队应用。
  中耕管理,是大豆栽培的重要管理措施,一般中耕3次,最后一次中耕不上土。7月中旬结束。
  药剂灭草:年代后期,进口化学除草剂氟乐灵、拉索、利谷隆。科研所及农场做了试验,灭草效果很好。1979年后,北安垦区大面积推广,大豆播种前一周,喷洒1.0~1.5公斤氟乐灵,用耙混好土,杀死未出土杂草90%以上。拉索可在播种后出苗前进行苗带喷洒,剂量3公斤/垧。80年代初期开始在大豆地叶面喷洒拿扑净药剂消灭杂草,杀草率90%以上。全局以1982年喷洒面积最多,占大豆播种面积的65.2%,1983年占5.8%,1984年占21.8%。现在普遍推行药剂灭草。
  应用激素,微肥:1984年开始大面积应用,大豆喷洒三十烷醇。赵光6.2万亩,亩用量4毫升,平均亩增产9.2%。大豆应用稀土拌种增产8%。全局1982年钼酸铵拌种面积133943亩,亩增产6~8%。
  6、收获。50年代至60年代,采取人工与机械收获,人工割倒放铺集堆,机械定点脱谷与行走脱谷结合。机械用C一6康拜因改装后直接联合收割,一般横向进行亩损失2~3%,顺向收损失大,一般10%左右。70年代开始推行大豆分段收割,于9月下旬大豆摇铃时进行,收获方式多样:机械割晒后拾禾,人工割放趟子机械拾禾,还有机械直接收获。一般年份10月下旬结束,遇秋涝年拖到11月份,个别年到12月。全局1982年人工收割占33.8%,机械联合占65.8%,割晒0.4%,10月23日基本收完,纯作业17.4天,是历史上收获较好的一年。
  7、单位面积产量。大豆产量很不平衡,全局大豆平均亩产低于25公斤以下有2年(1951和1972年) 。亩产低于50公斤以下有9年(即:1952、1954、1957、1961、1962、1969、1971、1973、1976年)。亩产50.5~75公斤有20年 (即:1949、1950、1953、1956、1958、1963、1964、1965、1966、1967、1965、1970、1974、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5年) 。亩产75.5、99.5公斤有6年 (即:1955、1959、1960、1975、1983、1984) 。全局1949——1985年的37年中亩产75~99.5公斤只有6年,占16.2%。1958年,福安农场种2.53万亩大豆,平均亩产157.5公斤,荣获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奖状。从1983年大豆亩产89.25公斤产量结构分段是:50公斤以下面积占6.8%;50.5~75公斤的面积占20.6%;75.5~100公斤的面积占36%;100.5~125公斤面积占29.2%;125.5~150公斤面积占6.3%;150公斤以上面积占0.94%。从这个产量结构看,亩产100公斤以上面积占36,4%,亩产75公斤以下面积占27.4%,亩产75.5~100公斤面积占36%。基本各占1/3。从大豆高产攻关看,1978年赵光试验站种3.4亩大豆,品种克涌二号,亩产311.7公斤。从全局1982年攻关情况看,亩产150.5~175公斤有14.402亩,占播种面积的1.3%;175~200公斤有525亩,占0.04%;200.5~235公斤有3,100亩,占0.28%;225.5~250公斤有100亩,占0.009%。
               大 豆 亩 产 量 结 构 分 段



  (三) 玉米
  1、播期。北安垦区玉米比较适宜播期是5月10日—5月20日,个别年份到5
  月末,但占的比例不大。
             1976—1983年玉米播期执行情况         单位:亩



  2、品种搭配。玉米品种多以中、早熟为主,1977年的搭配比例是 :早熟占25.6%,中熟占66.5%,晚熟占11.4%。各年比例基本相似。
  3、播法。50年代到60年代基本以人工种为主,机械条播为辅。进入70年代后期,增加了条播与精量点播面积。1979年机条播面积27204亩,占播种玉米面积的70.8%;精量点播面积5804亩,占15.1%;人工掩种2933亩,占10.7%;原垄卡675亩,占1.7%;随播种随起垄584亩,占1.5%。进入80年代初期,栽培面积减到万亩以下,对播法重视程度有所减弱。
  4、行距。50年代到60年代,利用大豆原垄掩种玉米较多。进入70年代,条播面积较多,一般行距均在60~70厘米。1977年栽培面积250254亩,其中30~45厘米行距225亩,占0.09%;51~60厘米行距83585亩,占33.4%;61~70厘米行距166444亩,占66.5%。
  5、施肥方法。利用大豆原垄一般采取刨掩把粪 (有机肥或化肥) 条播施化肥的方法。各年施肥方法不一,但基本趋势是以化肥为主。1978年单施有机肥9288亩,占6.9%;施化肥31885亩,占23.3%;有机肥和化肥做成颗粒肥施用面积71627亩,占53%;未施肥面积10757亩,占7.5%。与1977年施法相似。1979年施法有些提高,增加种、肥分箱施肥和种下深施。
  6、保苗。玉米保苗,早熟品种亩保苗4000株,中熟品种保苗3000株。80年代引进孚 尔拉品种,亩保苗可达5000~6000株。1979年玉米保苗情况是:玉米播种38260亩,其中 亩保苗2000株以下2161亩,占5.6%;2000~3000株13740亩,占35.9%;3000~3500株 16328亩,占42.6%;3500株以上5971亩,占15.6%。
  7、田间管理。在中耕作物中,对玉米管理较细,条播玉米进行播前镇压或播后镇压,苗期深松一般占30%,机械中耕100%进行,人工除草2~3次。1979年药剂灭草52.4%, 其中2.4—D灭草9701亩,占25.3%;拉索加利谷隆灭草2580亩,占12.8%;丁酯加拉索灭草1320亩,占3.4%。
  8、单位面积产量。36年中(1949—1985),亩产25公斤以下有一年(1972年)25.5~50公斤有4年 (1951、1957、1973、1976年),50.5~75公斤有6年 (1950、1952、1961、1962、1969、1977年),75.5~100公斤有9年(1956、1960、1970、1971、1978、1979、1980、1983、1984年),100.5~125公斤有11年(1949、1953、1954、1958、1965,1966、1968、1971、1974、1981、1985年) ,125.5~150公斤有4年 (1955、1959、1967、1975年),亩产190.5公斤有1年(1982年) 。引进孚尔拉以后,许多家庭农场亩产达到400~500公斤,个别达到650公斤。
  (四)谷子
  播期:5月5日—5月20日为适期。播法有2种:一是机械条播,二是大豆原垄上奉 种。保苗一般亩5000、8000株。种子处理:50年代至60年代,用赛力散拌种或加666粉混拌。70年代末期以后用克菌丹拌种。田间管理:间苗一次,中耕3次,人工铲2次,拔大草一次。1979年药剂灭草面积9690亩,占播种面积的15.2%, 苗期喷洒面积8505亩,占13.3%,除草全喷面积8130亩,占12.7%,2.4—D丁酯灭草面积9540亩,占14.9%。施肥:很少一部分施有机肥,大多数条播时与种子混拌化学肥料,原垄种时与种子一起下肥料。收获时间是9月下旬,一般不用机械收获,因谷草损失太大。50年代至60年代大面积种时,机械割晒,人工捆码,面积小时用人工收割,机械脱谷。单位面积产量:亩产25公斤以下有9年 (1969、1972、1973、1976、1981、1982、1983、1984、1985年) ,亩产 25.5~50公斤有11年 (1957、1961、1962、1964、1970、1971、1974、1977、1978、1979、1980年) ,亩产50.5~75公斤有7年(1953、1956、1960、1963、1966、1967、1975年),亩产75.5~100公斤有8年(1949、1950、1951、1952、1954、1958、1965、1968年),100.5~125公斤有2年(1955、1959年)。
  (五)甜菜
  播期:5月5日一5月20日。播法:株行距30X45厘米、30X60厘米、25X60厘米,机械条播或垄上埯种。保苗:亩4000~4400株。种子处理:用克菌丹、多菌灵、福美双、呋喃丹拌种。田间管理:平播,播前镇压一次,播后镇压一次,出苗后防地崩一次,间苗1~2次,人工除草2~3次,机械中耕一次,拔大草一次。收获:机械起甜菜,人工削顶,就地埋上,上冻送甜菜。施肥:少数家庭农场施有机肥,采用刨掩把粪的办法施用。大部分甜菜实行分箱施用化肥的措施。甜菜栽培历史较短,由1978年种植3万亩到1985年增到15.8万亩。单位面积产量:亩产0.51~1.0吨的有了年(1978、1979、1980、1981、1982、1984、1985年),亩产1.0~1.5吨的有1年(1983年)
  (六)油菜
  播期:最早播期5月1日。最佳播期,播种陶宾和维斯特是5月5日—5月10日,播种奥罗是5月5日—5月15日。最晚播期是5月30日。从播种到收获一般是90天。
  播法:机械条播,行距有15厘米和30厘米,也有大小行距10X20厘米。整地:秋翻秋耙地最好。在红色边疆农场秋翻比春翻增产8%,秋翻比春耙增产13%。种在小麦茬上最 好,不宜连作,种在豆茬上菌核病发生5~10%。
  保苗:以垧80~140万株产量较高。
             不 同 保 苗 株 数 与 产 量



  种子处理:选好的种子用0.3%多福粉或多菌灵加克菌丹(0.3+0.2%)于播种前拌种,防治根腐和菌核病。
  施肥:油菜氮磷比例以1:0.5为好。氮:磷。或氮:磷,比例可以混播,但要拌匀。超过这个施肥幅度,应采用1/3做种肥,2/3播前深施肥。
  田间管理:播前镇压一次,播深3~4厘米,镇压后为2~2.5厘米。灭草:播前用氟乐灵进行土壤处理,方法与大豆相同。苗后用拿扑净机引喷雾器喷洒,垧用量1.5公斤。30米厘行距人工铲1~2遍或用中耕机带杆齿进行中耕。
  收获:收获期在全田植株有70~80%变黄,上部角果开始退色,割晒后晾5—7天开始拾禾脱谷。二龙山农场收获油菜有13条机械改装措施,大大减少损失。
  单位面积产量:油菜栽培时间较短,仅7年时间,面积由少到多,产量由低到高。亩产5公斤以下有2年(1981、1982年),亩产5.5~10公斤有1年(1979年),亩产20~25公斤有1年(1984年),亩产25~32.5公斤有3年(1980、1988、1985年)。1986~1987年产量较高,37.5~58.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