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种子

第三节 种子


一、种子繁育与推广体系
  种子繁育与推广体系,在几次科研体制发展变革中基本形成三种形式:一是劳改农场的良种场、良种站、种子田的3级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二是国营农场的科研所、试验站、良种队的3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三是组建北安农管局后的管局科研所、农场试验站、生产队科研班3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良种场、站、队的主要任务是繁育良种与推广良种,进行引种鉴定,试验示范,结合繁育进行一些栽培试验。1960年北安良种场副场长路会友介绍“良种繁育成果”说:“北安良种场建场以来,与全国60余个科学试验研究单位、农业院校建立密切联系,得到各方面的广泛支持,使我场良种繁育工作得到蓬勃发展”。“从全国各地广泛引种,又从农家品种中广泛搜集,到1959年达到4300个品种和品系,除去淘汰的,五大作物种子还有3400个参加观察试验,从中选出推广了128个品种,共繁育种子5661吨,到1959年推广良种面积250万亩,良种场盈利7万元”。70年代中期以后到80年代,科研所的任务,除完成上述引种鉴定、示范推广外,增加新品种选育任务,共育出新品种35个。
        1977—1983年北安农管局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情况



  1976—1979年种子田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是:小麦一级种子田面积4975~11589亩,占播种面积的0.2~0.44%;二级种子田面积26545~97720亩,占1.65~3.7%;三级种子田面积83406~230225亩,占3.7~11.1%。大豆一级种子田面积2349~4776亩,占0.23~0.5%;二级种子田面积7375~30788亩,占0.73~3.0%; 三级种子田面积6872~53491亩,占2.6~6.15%。玉米一级种子田面积70~5509亩,占0.2~2.2%;二级种子田面积325~2777亩,占0.13~1.1%; 三级种子田面积640~7127亩,占1.3~2.7%。谷子一级种子田面积45~801.9亩,占0.08%~0.66%;谷子二级种子田面积191.8~660亩,占0.2~0.45%;三级种子田面积195~1180亩,占0.37~0.86%。
  二、主要作物品种熟期结构
  (一)小麦。1976~1984年熟期结构是:早熟占6.3~19.1%,中熟14.2~58.5%,晚熟20.5~79.3%。
           1976—1984年小麦品种熟期结构           单位:亩



  (二)大豆。1976—1984年熟期结构是:早熟占5.8~43.5%,中熟35~87.2%,晚熟占1.3~46.3%。
            1976—1981年大豆品种熟期结构          单位:亩



  (三)玉米。1976—1979年熟期结构是:早熟16.5~48.2%,中熟20.5~66.5%,晚熟11.4~16.7%。
            1976—1979年玉米品种熟期结构          单位:亩



  (四) 谷子。1977年品种熟期结构是:早熟占60%,中晚熟占40%。以德都黄沙子为主,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其次是北优3号、杂种等。
  三、品种更新换代
  (一) 小麦
  50年代初小麦主要栽培品种,据红星农场资料记载,1953年克华占46.3%,绥化种 (类似克华)占45.5%,杂种占7.3%。1958年淘汰克华,推广合作5号(占22.4%) 、甘肃96号(占63.7%)。1957年推广合作6号(占8.5%),松花江1号(占7.3%)、秃不齐(占13.8%)、合作5号(占46%)。到50年代末期全面普及小麦新品种,有合作6号(占19.7%)、松花江1号(占16.2%)、秃不齐(占27.1%) 、松花江3号(占6.7%)、合作5号(占20.9%),彻底淘汰了易患根腐病、叶枯病、不耐湿的甘肃96号。
           红星农场1953—1956年各品种产量对比        单位:亩、斤



  1961—1963年小麦品种,仍以合作6号,松花江1号为主。据红星农场统计:合作6号占46.6%,松花江1号占23.4~37.5%,秃不齐占17.8% 。另据赵光农垦局1963年统计资料,在小麦播种面积185415亩中:合作6号81705亩,占44%;松花江1号69645亩占37.5%;秃不齐14490亩,占7.8%;克强2586亩,占1.3% ;C/12—208面积6715.5亩占3.6%,基本淘汰了合作5号。到60年代中末期发展了克强、克壮、克刚、克茂、北新1号,淘汰秃不齐、松花江1、2号。
  70年代初,小麦品种又有新的发展,增加了早熟品种遗63—58、遗65—08,中晚熟品种克群、克茂、克红。据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1973年资料,小麦播种149567亩中:遗65—08为23886亩,占15%;遗63—58为59060亩,占39.5%;克群40577亩,占27.1%;克红9216亩,占6.1%;克坚3337亩,占2.2%。同年六团(二龙山农场)种植克坚面积达60%以上,另外还有辽春、克珍、克早、克刚等。到70年代中、末期,播种北新4号品种上升到12.1~15.6%,沈68—71占5.1~15.4%,克坚占8.3~11.7%,克旱8号占2.0~19.1%,克旱7号占2.4~7.2%,品种数74~88个。
             1976—1979年主要品种更新换代



  80年代初小麦品种克旱8号占30.9%~38%,1984年下降到15.5%。克丰2号占21~26%。克丰3号由1982年的0.63%,到1985年占40.1%淘汰了北新4号、克坚、克旱7号、黑春1号等品种。
             1982—1985小麦主要品种更新换代



  (二) 大豆
  50年代初,大豆主要栽培品种西比瓦占60%0,紫花4号占37%。1955年扩大紫花4 号,达74.2%,压缩西比瓦。1959年压缩紫花4号到48%,增加了克系283品种,占31.1%,黑龙江41号占10.9%。
  60年代大豆克系283占26.8~39.7%,紫花4号仍占22.1~30.4%,黑龙江41号占24.9~0.93%。
  70年代以黑河3号为主,占64.1~76%,北良10号占1.1~5.7%,北呼豆占0.12~2.6%,丰收10号占3.9~6.1%,黑河51号占0.8~4.9%,淘汰了紫花4号和黑龙江41号。
             1976—1979年大豆品种更新换代



  80年代黑河3号逐渐下降,由1982年的64.4%到1985年下降到39.6%。黑河4号上升,由1982年的0.06%,到1985年上升到19.1%,北丰3号上升到11.2%,黑三之早由1982年的11.5%,到1984年上升到17.7%。北呼豆由北丰1、2号代替,丰收10号由北交69—1483代替。



  1958年,福安农场大豆丰产,荣获周恩来总理签名的国务院奖状。
            1982—1985年大豆品种更新换代



  (三) 玉米
  50年代到60年代,玉米品种多引用农家品种,中、北片栽培火苞米、金顶子,南片栽培黄八趟。70年代南片播种北育5号;中片播种北单7051、北育5号,北片播种小珍珠。80年代从西德引进孚尔拉玉米杂交种,在北安垦区从南到北均能栽培,活杆成熟,玉米杆可做青贮饲料。
  (四)谷子
  50年代到60年代,谷子品种以当地农家品种为主,有黄沙谷、糟皮谷等。70年代到80年代初,以德都黄沙子为主,引进克育13号、北优3号、黑选54号、嫩69—5等,品种还有当地杂种。
            1976—1979年玉米品种更新换代



           50年代至80年代初小麦主栽品种更新换代



         50—80年代小麦主栽品种生育日数及养分含量



           北安垦区各时期栽培大豆品种情况表



            50—80年代马铃薯品种更新换代



            50—80年代谷子品种更新换代



            50—80年代玉米品种更新换代



  四、北安垦区培育的优良品种
  (一) 小麦。北新1号、北新2号、北新3号、北新4号、北新5号,北新6号、垦北1号、垦北2号、垦北3号,共9个品种。
  (二) 大豆。北良1号、北良2号、北良3号、北良4号、北良5号、北良6号、北良7号、北良8号、北良9号、北良10号、北良11号、北良12号、北呼豆、北丰1号、北丰2号、北丰3号、北丰4号、北丰5号,共18个品种。
  (三) 玉米。北玉1号、北玉2号、北玉3号、北玉4号、北玉5号、北单7051,共6个品种。
  (四) 谷子。北优3号。
  (五) 马铃薯。北薯1号。
  以上共35个品种,是由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科研所(原北安良种场)培育成的。主要品种简介如下:
  1、小麦北新4号。1964年以“松花江1号X阿夫”一个选系,北63—1301为母本,克坚为父本杂交育成,原代号67—103,1971年确定推广,苗期稍耐短期干旱,后期耐湿涝,亩产150~200公斤,千粒重35~42克,是北安垦区70年代栽培的主栽品种,推广到黑河地区、九三垦区、吉林省北部各县。
  2、小麦垦北1号。1971年以北新4号为母本,墨巴66为父本杂交育成。原代号为北75—913,1982年经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为推广品种。喜肥耐肥水, 综合抗病好,抗杆锈、抗叶锈,根腐、颖枯、叶枯、赤霉病等都很轻。前期抗旱性差,不耐瘠薄,后期耐雨涝,活杆成熟,千粒重38~45克,一般亩产200~250公斤,为中早熟搭配品种。
  3、小麦垦北2号。1975年以北75—616为母本,克72原308矮为父本,杂交育成,原代号为79—19,1985年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批准为推广品种,该品种对杆锈、叶锈高度免疫,后期耐雨涝,落黄转色好。千粒重30~34克,亩产200~250公斤,为中熟品种,比克丰1号增产13%。
  4、大豆良种北呼豆。原北安良种场于1958年以北良55—1为母本,克霜为父本杂交育成。原代号北交5801—26。1972年黑河地区品种会议确定推广。喜肥水,耐湿性好,抗旱性差,亩产100公斤,在高肥条件下亩产可达150公斤。百粒重18~20克。为极早熟品种,适宜黑河地区北部栽培。
  5、大豆北丰1号。于1973年以北交469为母本、北呼豆为父本杂交育成,1976年稳定决选,原代号为76—4445,省命名为北丰1号。3年区域鉴定亩产116.8公斤,比北呼豆增产14.6%,1980年龙门农场试种2.2亩,亩产136公斤。为极早熟品种,生育期92天,适于中上等肥力种植。百粒重18~20克。该品种适于北部高寒山上地区种植。可作为全省备荒品种。
  6、大豆北丰2号。1973年以省后代为母本、北呼豆为父本,杂交育成,原代号为6203,省命名为北丰2号。经1978—1979年两年鉴定,平均亩产123.55公斤,比北呼豆增产10.1%。生育期95天,百粒重18~20克。为极早熟品种。适于北安垦区山上地区种植,喜肥水,耐涝性较强。
  7、大豆北丰3号。1973年以北交6S29—5—6—6为母本,北呼豆为父本杂交育成,于1977年决选,原代号6114。1980—1981年区域鉴定亩产126.35公斤,比嫩69—1增产19.9%。生育期112天,需10℃以上积温1990.7℃。经省命名为北丰3号。该品种为早熟品种,比黑河3号早熟5—7天,活杆成熟不早衰,抗旱性中等,抗涝性强,较喜肥水,适于中上等肥力种植,是北安垦区中、北片主栽品种。
  8、玉米北玉5号。原北安良种场于1971年用“528—44”北711杂交育成的单交种,原代号北单710621,1976年确定为黑龙江省推广品种。株高1.7~1.9米,穗长17~20厘米,14~16行,百粒重26、30克,生育期105天,需10℃以上积温1960~2000℃,比当地黄八趟增产50%,比嫩玉1号增产15~20%,适于绥化以北地区、北安、德都、克东各县栽培。
  9、北单7051。原北安良种场于1970年用白双11X红1杂交育成的极早熟单交种。生育日数90~95天,需10℃以上温度1760~1800℃。该品种耐低温,发苗快,抗大斑病,比当地农家品种增产30%,适于黑河地区及北部各县栽培。
  10、北薯1号。原北安良种场以早普利“儿童团员”杂交育成,1972年经黑河地区品种会议确定为推广品种。该品种株高65厘米左右,皮色麻黄,黄肉,结薯集中,薯块中等,大小均匀整齐。生育日数90天,为早熟品种。亩产1500—2000公斤左右。适于北安垦区各农场及黑河地区各县栽培。成熟期不耐涝,抗晚疫病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