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肥料一、积肥队伍
50年代建场初期,没有专业积肥队伍,1954年以后配专人专车开始积肥,一般一个生产队一个积肥组。劳改农场1958年以后相继组成积肥队伍。60年代到70年代,积肥一直坚持很好,专业组积肥与群众季节性积肥相结合,并制定个人积肥,投肥的奖励制度。“文化大革命”以后,管理局制定培肥地力制度,鼓励和支持职工大力开展积肥工作,因而队伍逐渐扩大。1977年全局有291个积肥班,472台积肥车,专业积肥人数达1718人,这午积肥数量是较多的一年,达227.1万吨。积肥数量分组情况是:平均亩积肥0.5吨的有1个农场、16个分场、49个生产队;平均亩积肥0.51~1.0吨的有1个农场、24个分场、45个生产队;亩积肥1.1~1.5吨的有1个农场、4个分场、17个生产队;亩积肥1.51~2.0吨有1个分场、5个生产队。
1976—1979年积肥队伍、积肥数量 单位:吨
二、肥料来源
(一)农家肥。把猪、马、牛、羊、鹿等家畜一年排泄的粪便,通过积肥办法集中起来, 做为基础有机肥。据1978年统计,有猪、马、牛、羊、鹿共173033头,年排肥量480436吨。1983年统计,有牲畜92555头,年排肥量220308吨。
1978和1983年拥有牲畜量及粪肥排泄量 单位:吨
农家肥中还有土杂肥、草木灰、炕洞土、鸡鸭肥、垃圾等。在进行农家肥积肥中,经常采取勤起、勤垫、勤打扫等措施增加积肥数量。
60至70年代推行赵光二十六队积肥、造肥建立大粪堆的经验,曾起到重要作用。
(二)草炭。全垦区草炭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在丘陵之间、漫岗与漫岗之间的沟渠和河流的两侧,面积有464759亩。草炭质量90%是低位,深度30~50厘米。10%是高位的,深度80~100厘米。全区草炭储量为13810万吨。主要分布在逊克、红色、襄河、龙镇、二龙山、红星、建设,赵光等农场。每年除用于改土1~2%外,少部分用于垫圈、造肥,大部分没有开发利用。
(三)化肥。由国家调拨。50—60年代,每年国家调拨尿素(硝铵)7000~10000吨过磷酸石炭20000~30000吨。70—80年代初调拨尿素12000~15000吨,三料15000~20000吨,磷酸二铵10000~15000吨,过磷酸石炭(过石粒肥)20000~35000吨,复合肥500~2000吨,硫酸钾500~3000吨。
(四)秸杆还田用作肥料的占1~6.4%。
(五)压绿肥1~2%。
三、施肥情况
50年代初期和中期施肥较少。1954年以后开始制造有机颗粒肥,施肥面积逐年增加。1957年施肥面积只占播种面积的30%, 到1960年提高到78.8%。施肥面积中有机肥占1.8~5.2%,施化肥面积占28.8~79.3%。
1963年赵光农垦局所属农场施肥面积只有51.7%,其中施颗粒肥41.7%, 施化肥1.3%,施有机肥4.7%,施石灰4.0%。1973年,红星农场施肥面积174617亩,施肥面积占播种面积80.3%,其中施有机肥占0.7%,施化肥面积79%。
1957—1962年赵光地区农场施肥情况 单位:亩
1980年北安管理局施肥情况:施肥面积382.6万亩,占92.6%,其中施种肥87.2%,秋施肥2%,追肥3.4%;施有机肥面积77278亩,占2.0%,1984年有机肥施肥面积46585亩,占1.36%;尿素面积3087729亩,占90.2%;磷酸二铵面积2156592亩,占63%:三料面积2533397亩,占74%;过石面积1266654亩,占37%,总的氮4.4斤,磷7.65斤,氮肥比1:1.7。
1976—1984年改土情况;秸杆还田面积占0.004~6.42%,翻压绿肥面积0.13~1.5%,草炭改土0.037~1.9%。
1976—1984年培肥地力改土面积统计 单位:亩
(一) 小麦施肥。50年代初,基本不施肥,1953年以后,每年购进国产磷肥(湿的)掺上一半草炭,制成土粒肥,亩施用5~7.5公斤。70年代末期,国家开始生产粒肥,农场使用现成粒肥。80年代开始,进口磷酸二铵基本代替了国产粒肥。1976—1979年施肥情况:单施有机肥占3.2~22.2%,有机肥加化肥制成粒肥占45~52.7%,单施化肥占12.3~37.9%,追把占3.3~3.7%。1980—1984年亩施纯氮1.9~2.45公斤,磷3.25~3.8公斤,施有机肥面积7763~20444亩,占0.2~0.75%;施尿素面积2181900~2628988亩,亩施2.9~4.9公斤,占82.9%;施三料面积934425~1893308亩,亩施3.15~5.9公斤,占播种面积的37.9~69.6%;施过石面积845071~1911501亩,亩施7.6~17.45公斤,占播种面积37.9~70.2%;施磷酸二铵面积326816~2031510亩,亩施3.5~5.9公斤,占播种面积12~82.5%;施复合肥面积88762~257363亩,亩施1.65~6.65公斤,占3.4~11%。
施肥方法:1979—1984年播前单施1900~759004亩,占播种面积的0.07~29.2%:种肥混施面积1077778~1937706亩, 占48.4~71.2%; 种肥分箱施肥239349亩~1106176亩,占10.3~42.6%;种下施肥2811~10111.5亩,占0.1~0.45%。在施肥时间上有秋施春施之分。秋施化肥面积,1979—1981年24908~423680亩,占0.9~16.3%,一般90%面积进行春施。
1979—1984年小麦施肥情况统计 单位:斤、吨
施肥效果:1960—1963年赵光农垦局对28个单位调查结果,小麦用氮磷配合纯元素做种肥,每斤纯元素增产5.43斤;追肥每斤元素增产2.15斤;单施磷肥每斤增产1.68斤。1974—1977年二龙山农场小麦攻关施肥情况是:
200公斤指标:122个点次,早、中:晚熟品种累计面积17725亩。施肥:氮5.6~6.4公斤,磷10.6~13.15公斤,氮磷合计16.2~19.05公斤(前作:豆茬)。实际亩产212.45~215.05公斤。
250公斤指标:35个点次,早、中、晚熟品种面积累计19489.3亩,施肥:氮5.15~73.5公斤,磷12.25~14.9公斤,氮磷合计19.45~21.95公斤(前作:豆茬) 。实际亩产275.55~266.7公斤。
300公斤指标:15个点次,早、中、晚品种累计面积2732.7亩。施肥:氮8.2~10.05公斤,磷16.85~19.4公斤,氮磷合计25.05~29.45公斤(前作:菜、土豆)。施有机肥20~30吨。实际亩产313.9~320.5公斤。
350公斤指标:14个点次,早、中,晚熟品种累计面积281.64亩。施肥:氮7.95~12.35公斤,磷24.1~31.5公斤,亩施有机肥4.5~30吨(前作:菜、土豆)实际亩产367~378.2公斤。
1980年对北安垦区中晚熟品种施肥的增产调查:亩产175~200公斤,施氮2.7公斤,磷3.5公斤,氮磷比1:1.4,亩增产14.8%,每斤化肥增产5.72斤。每斤化肥获利1.03元。200~224.5公斤,施氮2.7公斤,磷4.1公斤:氮磷比1:1.5,亩增产26.1%,每斤化肥增产7.75斤。每斤化肥获利1.4元(每斤化肥指纯元素)。
225~249.5公斤,施氮1.9公斤,施磷4.5公斤,氮磷比1:2.4,亩增产43.5%,每斤化肥增产12.15斤,每斤化肥获利2.19元。
250~274.5公斤,施氮3.4公斤,施磷4.55公斤,氮磷比1:1.2,亩增产60.7%,每斤化肥增产8.52斤,每斤化肥获利1.05元。
275~299.5公斤,施氮3.3公斤,施磷6公斤,氮磷比1:2,肥料量增加39.8%,亩增产上升77.1%,每斤化肥增产6.59斤,每斤化肥获利1.19元。
300~324.5公斤,施氮4.55公斤,施磷6.05公斤, 氮磷比1:1.3,施肥量增加59.3%,亩增产90.6%,每斤化肥增产4.82斤,每斤化肥获利0.8元。
(二)大豆施肥。50年代大豆施肥不多,1954年以后制造有机颗粒肥加上部分过石,亩施5~6公斤。
1960—1963年,赵光地区农场调查,氮1磷1:每斤肥增产1.27斤,氮1磷2每斤肥增产1.1斤,氮2磷1每斤肥增产1.48斤。施有机肥每千斤增产13.4斤。
1974—1977年,赵光二分场十九队,在6000亩土地上每年播种1500~2000亩大豆,连年施用有机肥,平均亩施肥5.5吨,大豆连年丰产丰收。1974年亩产151.5公斤,1975年亩产133.5公斤,1976年130.5公斤。1977年在特大干旱情况下,亩产100公斤。施用有机肥改土对大豆增产效果明显:土杂肥每亩施5吨,亩产162.85公斤,增产44.6%;草炭改土亩施8吨,亩产142.35公斤,增产26.9%;泥炭土改土亩施8吨,亩产155.35公斤,增产38.2%;压绿肥亩施0.9吨,亩产142.05公斤,增产26.8%。二龙山四分场二十五队在1125亩大豆地上施有机颗粒肥(鹿粪、大粪、禽粪腐熟后加上过石制成),亩施40~50公 斤,增产25.3%。
1980年一1985年,大豆亩施氮:磷112斤,亩增产24.8%;氮1磷2即氮4磷8,亩增产38.2%,而氮增多到氮8磷4时,只增产15.9%。大豆施肥以氮1磷2最好,每斤元素增产大豆4.85斤,每亩获利9.03元。1984年尾山农场二队大豆攻关播种62978亩,施肥氮2.5公斤,磷7.5公斤,氮1磷3的比例,平均亩产132.5公斤,其中有两个地号亩产155公斤。每斤化肥增产3.25斤。襄河农场氮2公斤磷3公斤,北丰3号亩产120公斤,增产35%,每斤化肥增产3.1公斤;氮3.25公斤磷6公斤时亩产150公斤,增产68.7%,每斤化肥增产3.3公斤。
施肥方法:1979—1983年统计,秋施肥面积很少,只占0.09~1.97%。每年未施肥面积占0.05~10.2%,每年90%以上面积采用春施肥。在具体施肥方法上,播前单施0.3~16.6%,种月巴混施13.9~72%,种月巴分箱施13.8~37.2%,种下深施面积占14.4~23.5%,种侧深施肥面积9.2~58.6%。
北安恳区 1979—1983年大豆施肥方法 单位:亩
种下深施肥,种下5厘米;侧施5厘米、7.5厘米、10厘米,均表现增产。红星农场调查:1979年深施增产17.3%,1980年侧施增产4.6%。
1979—1982年,全局大豆面积累计4199709亩,施肥盈亏情况是:经营有利的6个农场,其中五大连池农场产量高,盈利多,平均亩产98.75公斤,亩施氮磷4.15公斤,亩盈利13元:赵光、二龙山农场,亩产74.2~76.85公斤,亩施氮3.95公斤,磷4.65公斤,亩盈利7.6~9.35元。盈利的6个农场,亩产平均62.9公斤,亩施氮磷8.37斤,亩盈利6.46元,其它8个农场亏损,平均亩产48.35公斤,亩施肥4公斤,亩亏损8.5元。
1979—1982年大豆施肥经济效益统计
1979—1984年大豆施肥情况:亩施纯元素氮0.855~1.95公斤,磷2.25~3.85公斤;施有机肥面积23668~68977亩,占2.1~6.8%;施尿素面积506610~882100亩,占50.4~82.2%,亩施尿素2.55~3.7公斤;施三料面积204247~665368亩,占19~61.6%,亩施三料2.53~5.4公斤;施过石面积421583~885491亩,占39~82.5%;施磷酸二铵面积666649~986517亩,占60.3~92.1%,亩施二铵4.05~6.5公斤,施复合肥面积12090~132990亩,占1.1~12.4%,亩施复合肥1.35~10.8公斤。
1979—1984年大豆施肥情况统计 单位:亩、斤、吨
(三)玉米施肥。50年代玉米栽培面积中,有50甲。实行刨埯把粪,60年代单施有机肥逐渐减少,用有机肥加化肥代替。70至80年代初期,只有1976年施有机肥面积较大,占35.8%,其它年份占5~8%。但有机肥加化肥制成混磷有机肥的面积,并没有减少,占52.8~58.5%,而玉米单施化肥减少,在5.7~23.3%之间。
1976—1978年玉米施肥情况 单位:亩
施肥方法:采用种肥混施、种肥分箱施、种下深施、种侧深施、播前单施等,以种肥分箱施为最多,种肥效果不如追肥增产效果好,种肥以磷肥为主,追肥以氮肥为主。
玉米施肥攻关效果:70年代—80年代初,全垦区开展玉米高产攻关。1974年二龙山试验站亩施混磷厩肥(垄夹肥)2000公斤,创亩产557.25公斤。1975年中学攻关田亩施有机肥万斤,创亩产720.35公斤。1975年赵光试验站亩施马粪4350公斤,追硝铵15公斤,亩产582公斤,1975年红色边疆农场四十六队136亩玉米,亩施马粪665公斤,垄夹肥、把粪665公斤,磷16.65公斤,亩产500.35公斤。1976年二龙山农场试验站攻关田,亩施混磷厩肥4000公斤,亩产555.55公斤。1977年育苗移栽攻关田,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亩产736.4公斤。
(四)谷子施肥。50年代至60年代,大豆垄上秆种时,条施点播尿素与硝酸铵,亩用量4~5公斤,机播谷子时用颗粒肥(单制小粒肥去掉面子)与种子混播,亩用量5~6公斤。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用进口肥磷酸二铵代替,直接与种子混播,亩用量7.5~1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