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园艺一、蔬菜
建场以来,垦区职工吃菜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供应矛盾很大,冬季蔬菜靠秋菜冬藏来延长供应期。春夏季蔬菜务农场有时供不求应,靠各家各户的庭院蔬菜栽培来:解决或到城市买菜。
50年代,建场初期农场对蔬菜栽培掌握不好,细菜根本种不好,粗菜如大头菜、大萝卜种的还可以,但萝卜多数地块生蛆。50年代末期,建设农场从通北镇请去一位老种菜工,使建设的细菜生产有了转机。赵光、红星、二龙山等农场,细菜生产仍处于爬坡阶段,粗菜生产产量不高,质量较差。1957年以前的栽培面积占播种面积的0.29~0.54%。1958年蔬菜生产由1957年的0.5%左右上升到1.6%。
60年代,蔬菜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细菜生产逐渐北移,由建设农场发展到赵光、红星、二龙山等场。60年代中、末期,细菜中的茄子、大辣椒、西红柿、芹菜等开始生产。但产量质量不如建设农场。建设农场和花园、苏家店等劳改农场开始搞土温室栽培蔬菜,用冷床、土温室育苗,扣活动温室,采取春季种,入冬扣玻璃罩的办法搞韭菜生产。蔬菜试验研究从1961年开始,赵光科研所设园艺试验队,进行蔬菜研究。
70年代,栽培面积、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发展都是比较快的。蔬菜栽培面积,1975—1979年占总播种面积的1.33~1.9%。管局科研所从1975年开始研究蔬菜品种与栽培技术。1978年成立园艺研究室,主任金汉君,当年完成课题有:青椒品种鉴定,西红柿、茄子新品种鉴定以及茄子、青椒栽培试验等。在新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塑料大棚已开始广泛应用。尾山、襄河等场,大棚黄瓜投入市场,亩产4500~6500公斤。细菜栽培范围已由南部到中部农场,再北部农场。
80年代初期,栽培面积稍有下降,1980—1985年占1.03~1.8%。科研所专门研究蔬菜的研究室已撤销,但科研所建筑一栋温室,专搞蔬菜育苗,并增加10个大棚,进行黄瓜韭菜生产。蔬菜地膜覆盖、大棚和小棚的推广应用,已比较普遍。各生产队基本上都有15~30亩的细菜园,有专门种菜的技工担任种菜工作。
蔬菜品种在北安垦区更新更换很慢,50—60年代的品种基本一样,70年代大白菜品种开始更换。大白菜品种,50—60年代栽培大青帮、核桃纹、卷心菜。70年代开始栽培牡丹江1号、小根菜、黄叶白、大小核桃纹杂交种。萝卜有大红袍、绊倒驴、白大根。早熟甘蓝有金早生、丹京早熟、迪特马尔斯卡。晚甘蓝有苏联一号,海拉尔大平顶、当地大头菜。茄子有紫线茄、白茄、圆茄子。青椒有巴彦大青椒、三道筋、四道筋、羊角椒。韭菜有明水大青苗、大马莲、二马莲韭菜,80年代又引进竹杆青。西红柿品种有桔黄甜肉、大粉、大红、小红、小黄、鸡心红等。黄瓜品种有叶三、旱黄瓜、水线、青皮1号、青皮2号、大刺、小刺水黄瓜等。
1975—1985年蔬菜栽培情况 单位:总产千斤、亩、斤
在茄子品种选育方面,管局科研所1978年鉴定一批杂交后代。比较好的有:白油茄X本地茄,单株重0.995公斤,亩产2996.5公斤。比,当地种增产30.8%。北长灯泡X北紫线茄,单株重0.87公斤,亩产2736.8公斤,增产24.9%。北圆长灯泡,单株重0.9公斤,亩产2623.45公斤,增产19.7%。西红柿比较好的有:直立小红X大红,单株重1.26公斤,亩产4400公斤。黑圆2号X小红,亩产3700公斤。生产种蕃茄10号,单株重0.75公斤,亩产2000公斤。大红柿子,单株重0.8公斤,亩产2133公斤。鸡心红单株重0.75公斤,亩产2000公斤,青椒品种较好的北77—8,亩产3054.5公斤,单株重0.915公斤,平均单果重3.1两,果型3、4道筋,果重0.25公斤的比较普遍,最大的为0.625公斤,比巴彦青椒增产28.6%。经过系选定型,确定为推广品种。
蔬菜贮藏方法:白菜和大头菜贮藏,采用活窖和死窖二种。萝卜贮藏方法,一是活窖储藏,二是利用贮藏沟入窖储藏,或者在窖内的一端,挖个萝卜洞,将萝卜堆在里面。菠菜冻藏,10月中、下旬收获,每5~7公斤捆成一捆,根朝下摆在地面上,覆土6~7厘米进行假贮,冻前挖70厘米藏沟,宽60厘米,11月上旬储藏,在沟上盖5~10厘米玉米秆,随覆土6~9厘米,1~2天后叶子已经冻,再培土10~15厘米,入窖后可随时出窖。出窖后将菠菜放在15~18℃室内,经2~3天可恢复新鲜状态。城镇郊区的农场种菜职工多用此法贮菠菜。
二、果树
50—60年代,建场较早的农场如赵光、红星、二龙山、花园、龙镇等场开始建果园,建园较早的赵光农场,到1962年果园面积达750亩,结果33亩,产果1500公斤。9年生果树平均每株生产21.4公斤,最高株产75公斤,共有品种20余个。红星农场果园到1963年建成375亩。50年代建的果园到60年代末,由于管理粗放,冻害严重,基本上全部淘汰了。
70年代又栽植一些果树,到1979年达到1850亩,结果面积425亩,产量达1502公斤。生产的苗木有成苗8400株,半成苗18300株,砧木151000株,面积较大的农场有长水河农 场600亩,赵光农场350亩。
1979年果树生产情况 单估:亩、 斤
80年代初又开始栽植一些果树,使果树面积达到2767亩,结果655亩,产量可达到9444公斤。栽植面积最多的是建设农场,结果60亩。其次是赵光农场,栽培面积289亩,结果面积270亩,产量达780公斤。
果园管理基本形成制度,积累了一定的栽培经验,基本上做到边栽植,边淘汰,边更新,边发展。
果树的品种:小苹果栽培品种有黄太平、青太平、紫太平、花红、拐把子、铃铛果、黄海棠、四棱子、扁海棠、大秋、爱果、大头梨等。大苹果栽培的品种,1962年赵光引进的大苹果有黄魁、徒沙米、90号3个品种。1971年后华山农场引进的大苹果品种有凤凰卵,基泰伊卡,莱茵特,新江1号、2号、3号、6号,黄魁,红铃,鸡冠,红玉,青香焦等共24个品种。能适应华山农场栽培的有红铃(东风代号361),抗寒抗病,8月下旬成熟,果扁圆,果肉红白,美观,松脆,品质中上等,早期丰产,栽植后2年开始见果。新江1号,抗寒抗病,8月中旬成熟,果重200克,黄底红晕,品质上等,产量中等,栽植后3年见果。凤凰卵抗寒抗病,8月下旬成熟,果大250克,味佳,品质上等,耐贮丰产,栽植后3年见果。莱茵特,抗寒抗病,9月上旬成熟,果中等150克,扁圆黄绿色,品质中等耐贮,栽后2年见果。黄魁,抗寒抗旱,8月中旬成熟,果中等,黄色,肉脆汁多带酸味,品质中等,产量中上等。金丰,抗寒病,8月中旬成熟,果大平均250克,最大个450克,底黄绿,阳面微显红晕,贮存后变金黄色,果肉黄白,松脆甘甜丰产,代号1100。
小苹果产量,1959—1962年赵光果园统计:1959年株均产3.35公斤,1960年平均单株产9.4公斤。黄海棠最高株产65公斤,1961年单株3.75公斤。1962年单株21.4公斤。四棱子品种最高株产75公斤。黄海棠树龄9年,结果率91%,单株产量平均62.5公斤。紫太平结果率76%,株平均产量23.1公斤,最高株产40公斤。花红9年生,结果率80%,株平均产量30公斤,最高株产量52公斤。
小浆果生产:50一70年代小浆果栽培面积很少,进入80年代以后,小浆果生产突飞猛进,以黑豆果生产为主,赵光农场栽培面积最多2981亩,结果290亩,总产达307.5公斤。其次是龙门农场栽植面积695亩,格球山农场380亩,建设农场1615亩。全管局1987年统计,黑豆果栽培面积6710亩,结果面积513亩,总产可达325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