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气象

第八节 气象


一、机构沿革
  1948年,通北机械农场开始作气象记录,主要是一日3次气温和降雨量的记载,非农时季节的记录时断时续,时间也不准确。1954年后,赵光、二龙山、花园、红色边疆等场陆续建立气象站。从1955年起,农场自建的气象站作为国家气象网点,由省气象局统一管理,设备统一更新,人员由省气象局统一调配。1958年大跃进时,大办气象站,基本上达到每场一站,分场设气象哨。60年代初,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省气象局将气象管理下放到市县。北安市成立气象水文科,北安片的国营农场的气象工作由市气象水文科协助管理。北安地区劳改工作分局在北安良种场成立了中心气象站。“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气象工作遭到严重破坏,技术人员流散,规章制度被打乱。由于广大气象工作人员自觉坚守岗位,使大部分记录没有中断。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后,一师在赵光建立了中心气象站。组建北安农管局后,1977年,原一师中心气象站改为北安农管局中心气象站,站址由赵光迁到二龙山,1982年4月迁到北安。1985年6月,根据总局通知,中心气象站改为气象台,首任台长吴巩。永丰、华山、花园等原劳改农场移交给省劳改局和公安厅后,这些农场的气象工作仍由北安农管局气象台协助管理。
  二、天气预报
  1956年,农场气象站开展农业气象物候观测业务。1958年开展单站补充订正预报工 作,以群众看天经验为主要手段,发展到“图、资、群”相结合的天气预报方法。70年代初,引进电接风向风速计、“7512”收讯机。70年代中期,在当时的赵光中心气象站建立了自绘天气图预报,使天气预报工作由单站资料向天气图方法迈进了一步。80年代初,引入了数理统计预报方法,在管局中心站逐步装备了气象测雨雷达、卫星云图接收机等现代化设备。农场气象站装备了天气图传真机等先进探测、接收设备。在资料处理和预报制做过程中采用微机技术。天气预报广泛采用数值预报产品为主、天气图和统计预报为辅的现代化天气预报技术。
  在开展天气预报工作的同时,农场还开展了人工降雨等工作。1976午后中心气象站在部分农场用“三.七”高炮催化降雨。
           各 气 象 站 基 本 情 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