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队伍

第二节 队伍


1947年底,通北农场场长周光亚到呼兰、双城招收40名学生(呼兰松江省立一中和双城兆麟中学各20名),送到亚布力拖拉机手训练班学习。1948年3月,耿德、焦德祥、程雪儒、刘文、王文、张显、张凯等40名学员结业回到通北农场。1948年2月,通北农场作业股长王荫坡去齐齐哈尔招14名汽车司机,到农场开拖拉机。1948年初,黑龙江省政府在北安开办拖拉机手训练班,花园、萌芽、五大连池等农场派人去学习。这次训练班共训练70名拖拉机手。萌芽农场的女学员梁军,是这次训练班里唯一的一个女学员,学习结业后回到农场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1950年,梁军倡导在萌芽农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队。1953年,通北农场也成立了女拖拉机队,队长林革、李德江。1949年9月至1950年2月,省营赵光农场在全省招生,开办了拖拉机手训练班,培训了108名拖拉机手(其中女学员25名),被称为一百零八将。二龙山农场于1950年、1951年曾选送职工到东北农学院,王岗农机校代培机务骨干。
  从未见过拖拉机的学生和工人,经过短期培训就成为驾驶员,没有经验,更少理论知识。因此,起初连最简单的故障都排除不了,机械效率很低,1台拖拉机一年的工作量达不到100个标准垧。由于不懂联结作业,1台拖拉机只能牵引1台农具。工人们为了提高技术,除进训练班外,主要是在干中学,从实践中摸索经验。
             第一个女拖拉机队成立时全影



         1949年通北,赵光,花园农场技术力量情况表



  从1952年起,国家分配到垦区的大、中专毕业生逐渐增多,使技术力量薄弱的状况开始好转。到北安垦区的大、中专毕业生主要来自东北农学院、八一农大、王岗农机校。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的要求,提高农机队伍的素质,1955年,通北农场建立了附设工人技术学校。1962年后,这个学校改为黑龙江省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1959年,北部红色边疆农场也建立了技工学校,1965年,改为黑河农垦机械化学校。这两个学校为北安垦区培训了大批农业机务人员,加强了垦区的机务管理力量,也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水平。
  1968年以后,大批知识青年进场,许多知识青年充实到农机队伍,提高了农机队伍的 文化水平,加强了农机队伍的力量。到70年代末,80%以上的机车组长、驾驶员都是下乡知识青年,1979年以后,知识青年大批返城,使垦区的农机队伍严重缺额,不得不重新大批培训农机队伍。
  1980年以后,农机队伍趋于稳定,技术培训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规。总局、管局、农场层层抓培训。机务副场长(总工程师)、机务科长、机务工程师由总局培训。管局培训机务队长,农场培训机务工人。管局、农场每年都利用冬闲时间举办机务人员训练班。1980年以来,垦区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的人员达27500人次。从国外引进E512和E516联合收割机等新式农机具后,管理局还举办了专业短训班,学员达600多人次。并于1978年8月、1979年6月、1979年9月,先后请民主德国、丹麦及罗马尼亚的技术人员到垦区进行技术服务,讲解E516联合收割机、丹麦喷雾器、罗马尼亚V一800DT型轮式拖拉机的性能和使用,维修技术。
            1976年黑河农场分局农机队伍情况



               1984年农机队伍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