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管理 1947年冬至1948年春,通北机械农场作业股长王荫坡,在没有现成农机管理资料情况下,参考铁路与公路规章制度,起草制定了《机务人员责任制》、《拖拉机和农机具使用保养制度》等,这是中国最早的农机管理制度。1953年,王荫坡在担任通北机械农场副场长时,又制定了《机务工作定额和经济核算制度》。因为有了这些严格的规章制度,工人们就知道了怎样爱护机器、节约油料。秋收后,机具该入库的入库,不入库的就擦洗好整齐地排列起来。1950年春,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一个美国籍的专家到通北农场参观后,称赞通北农场农机具保养得好,他说:“通北农场的机器。农具保养得特别好,擦的亮得象镜子。”通北农场的劳动模范耿德,在寒风里灌油时,把棉衣脱下来挡住风,不让飘洒一滴油。
随着国营农场的增加,机务队伍的扩大,以及大中专毕业的农机专业人才的补充,机务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健全了机务管理规章制度。50年代初,通北农场实行专职负责制,实行分段、划线、编号、定点负责、双班保养。红星农场建立了驾驶员和拖拉机工作记录册。国产拖拉机大批进场后,农场普遍建立农业机械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开展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竞赛活动,既确保机车完好率,又提高了劳动效率。1964年,二龙山农场每标准台拖拉机负担耕地面积1120.7亩,实际平均完成4422.5亩,每标准亩耗油0.81公斤。张守常车组人员相对稳定,保养有分工,操作按规程,双班保养,防重于修,13年无大修,荣获农垦部标兵车组称号。
“文化大革命”期间,合理的规章制度被批判、废除,农业机械化事业遭受很大破坏。这个时期,拖拉机完好率低,作业成本高,标准亩耗油多。以1972年为例,一师三团(现红色边疆农场)履带拖拉机标准亩成本高达2.89元,标准亩耗油2.1公斤。这个时期,一师六团(现二龙山农场)由于生产队有经验的机务管理人员受冲击较小,因此情况比其它农场好些。1972年,二龙山农场履带拖拉机标准亩成本1.26元,标准亩耗油0.91公斤。
1976年省农场总局成立后,从上到下强凋加强机务管理,建立健全技术岗位责任制,恢复农机管理规章制度。1972年总局发出“全面实现机务管理标准化”的指示,提出了生产队机务管理10项标准。全垦区掀起了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使机务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充实加强了各级机务管理指挥系统,生产岗位责任制得到了全面落实,实行了“六定四奖一罚”的定包奖办法。“六定”是:定人员、定设备、定油料、定修理费、定工作量、定机械成本。 “四奖”是:超额完成任务奖、节约油料奖、节约修理费奖、实现标准化奖。“一罚”是:田间作业不标准受罚。
通过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使整个机群的技术状态得到了改善。每种机具都制定了明确的检修要求和修后验收标准。各个季节,由农场机务科组织专人逐台、逐项检查验收,管局机务处下场抽查。机务区的建没也有了加强,普遍做到机车保养有库,机具有停放场,油料实观管理、净化标准化。开展标准化运动的5年中(1978年至1983年),北安垦区共涌现出11个标准化农场、196个标准化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67.5%),2338个标准化车
组(占车组总数的61.7%)。总局奖给标准化农场机务科1台汽车。管局奖给标准化生产队1台摩托车或价值500~1000元的其它实物。农场奖励标准化车组。没有达到标准化要求的单位和车组,年末扣罚一定比例的奖金。
开展标准化运动,加强了机务管理,促进了机械作业成本的下降。下表是北安垦区1977年至1981年机械作业成本的比较:
将实现标准化管理的农场与末达到标准化管理肪农场拖拉机作业技术经济指标作一比较,加强机务管理的效果看得更加明显:
由于加强了机务管理,提高了机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机具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因而提高了田间机械化作业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以麦收时间为例,1978年57天,1979年47天,1980年34天。
农机管理体制,随着国营农场的发展,逐步完善。建场初期,通北农场设3个拖拉机中队,中队下设小队。1953年将中队改为作业区,小队改为生产队。撤销机耕队,机车归生产队使用。1个队1.2~1.8万亩耕地,配备3~4台链轨拖拉机,2~3台联合收割机。农场设机务副场长和机务技术员。1959年后,务农场设机务科。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师部设机务办公室,团设机务参谋。1976年组建北安农管局后,管理局设机务处。机务处历任处长是;周镇、马文起。历任副处长有:马文起、王福伦、刘希武、黄仁波。农场设机务科,生产队设机务队长。1976年至1983年管理局有一名副局长主管机务工作,农场有一名副场长主管机务工作。从1983年末起,管局、农场实行农机总工程师负责制,管局首任农机总工程师曾建华。在健全管理体系的同时,建立起管局、农场、生产队三级农机管理技术资料,管局机务处掌握到生产队的机械运用各项指标,建立了年终农业机械总结报告和报表制度。各农场机务科掌握到单车组的机械运用情况。生产队掌握到每个机务人员的劳动效率。
农机机械化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
农机机械化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