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革新
第四节 革新
建场初期农业机械的革新,多是对落后机械的不合理部分进行改装以及为解决农机具不配套而采取临时措施。如1948年通北农场劳动模范钟希文等研制了木制镇压器,陈世富、钟希文研制了C一6收割机集草车。刘文、李兴环等研制了木制联结器。后来,杨寿东、张树兴又将木制联结器改成铁制联结器。程雪儒、张凯等首次试验成功耙后带耢子、播种带木制镇压器的复式作业法,拖拉机驾驶员耿德研制了播种轮、联结器、消毒器等,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4年后,革新项目更多,效率更高,许多项目在全国推广。1954年,红星农场技术员韩正文等研制成功红星2.4型钉齿耙,为苗期除草提供了有率工具。1958年,农垦部生产局在赵光地区召开全国农业机械除草现场会,推广了红星2.4型钉齿耙。1960年,农机部又拍成科教片向全国推广。1960年,东方红农场王文等将联合收割机用三角带传动代替链条传动,提高了工效,减少了故障。1958年,黎明农场工人于长友改装了牵引康拜因第三清洁室,解决了跑粮问题。这两项改革都被厂家采纳,修改了设计。1967年,赵光农场将播种机由单箱改为双箱,减少了作业成本,这项改革也被厂家采纳。
进入70年代,农机具的革新更加广泛。这个时期北安垦区农机具革新的主要项目有:二龙山农场的圆盘式大犁合墒器、龙镇农场的深松半壁犁、二龙山农场的五铧犁深松铲、红星农场的螺旋排肥装置,赵光农场的无动力疏苗机、赵光和二龙山农场的豆皮收集器、花园农场的扬场灌袋机等。这些改革都在生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近几年,农业机械革新向更高的技术水平发展。主要项目有:对近2000台播种机全面进行了双箱、双排轮、增大种肥排量、控制播深以及大豆精量点播的大部位改装。为适应耕作改制的需要,进行了深松、耙茬机械的改装与配套。为了减少收获损失,提高作业效率,对99台旧有的牵引式收割机进行双滚筒改装。在东风一5型收割机的发动机上增设涡轮增压装置,由65马力提高到85马力。还对E512联合收割机进行低茬收获大豆改装。为适应大面积化学灭草的需要,自制了药剂灭草设备680多台(套) 。在晒场机械化方面,自制和推广了上囤机、装车机、摊场机等。赵光机械厂制造100台半链轨与E512收获机配套防陷。东方红一75拖拉机节能改装获总局科技二等奖。1984年,耕作改制推广灭茬耙280多台。改革修理工艺、推广金属清洗剂,节约油料等也都取得显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