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作业国营农场初创时期,机械设备少,农具不配套,除翻地、耙地、播种外,田间作业基本上是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水平很低。50年代初,平均每台拖拉机负担耕地4000亩左右。由于没有经验,耕作粗放,成本高,产量低,损失浪费很大。由于草荒严重,常有收获面积少于播种面积的情况。1949年至1954年,全垦区粮豆平均亩产不足50公斤。1956年以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机引农具及载重汽车大量增加,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和作业质量也显著提高。60年代中期以后,田间作业推广了苗前耙、苗后耙、蒙头土、行间中耕深松、封垄培土及小麦分段收割等措施。
“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革命化战胜机械化”、“小镰刀打败机械化”等错误的口号片面强调“人的因素第一”,影响了机械化作用的发挥。“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贯彻总局双鸭山会议精神,开展田间作业标准化运动,使田间作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79年以后,农业机械大幅度增加,进一步提高了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1983年全垦区平均每台拖拉机负担耕地1193.9亩。平均每台联合收割机负担麦豆作物1830亩。机耕面积100%,机播面积达94%,机械中耕面积达83.9%,机收面积达91.7%。在提高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的同时,改革了耕作制度,逐步建立起以深松耙茬为基础,少耕为原则的耕作制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
各种耕作方式经济效益比较表
据二龙山农场统计,耕作改制后,标准亩成本明显下降。1977年为1.21元,1978年为1.16元,1980年1.11元。1978至1980年,全场标准亩机械作业费用节省29.1万元。
垦区非田间作业机械化较田间作业机械化的发展晚些。建场初期,场院几乎全部是体力劳动,个别农场有很少的苏式脱谷机和选种机。60年代以后,逐步购进和自制一些扬场机、摊场机、上囤机及灌袋、装车等机械。到1984年末,全垦区已有扬场机710台,入囤机230台,精选机34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