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维修

第六节 维修


1948年春,通北农场建立了修理所,这是北安垦区最早建立的农机修造单位。这个修理所刚建立时,只有1间房子、2台虎钳子、1盘烘炉和3个工人。随着拖拉机的增加和修理技术的提高,这个修理所不断扩大,1958年以后发展成为赵光垦区的中心修配厂。
  1976年后又成为北安农管局直属机械厂。二龙山农场修配厂也是建得比较早的修配厂,是从1949年青干团为给建场运输物资的马匹挂掌而建的小铁匠炉发展起来的。
  建场初期,因不懂保养修理,机械经常发生故障。有了简陋的修理所以后,因为设备不配套,工人技术水平低,也满足不了需要,拖拉机发生故障,有时到附近城里去修。初期在修理制度上采用计划预防修理制,即大修、小修制,拖拉机的日常技术保养执行4号5级保养制。这个制度的执行,对恢复机械性能,提高机车的完好率和出勤率,发挥了重要作用。红星农场实行农机具计划保养制度成绩显著,1954年,他们的经验曾在全省国营农场推广。到60年代中期,各农场的修理厂初具规模,除个别场缺少调试设备外,基本上能够满足维修需要。这个时期,二龙山农场取消大,小两级修理制。70年代,垦区逐步推广了这种修理制度,后又改为定期修理制度,同时坚持4号5级保养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已建立起来的预防维修制度被破坏。同时由于受“重制造轻修理”思想的影响,一些农场修理厂搞制造,分场修理所负责大修。有的农场甚至让驾驶员自己大修。因而这个时期机车的技术状况越来越差。后期从实践中认识到这样干不行,才又强调严格执行计划保养制度。1973年中央召开北方农机修理会议之后,修理厂又继续贯彻以修理为主的方针。1969年以来,联合收割机的修理,推广二龙山农场二队“全面检查,局部拆修”的经验,防止了盲目地大拆大卸,降低了检修费用和工时。机车使用保养推广了二龙山农场276机车组的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实现“五净四不漏一完好”的经验。“五净”是油、水、空气、机器和工具净。“四不漏”是不漏油、水、气、电。“一完好”是技术状态完好。
  1976年以后,总场修理厂、分场修理所和生产队修理间的三级修理网进一步健全。同时,25万亩耕地以上的农场修理厂的设备投放纳入国家计划,扩建了厂房,增加了设备,提高了修理,制造能力。1979年,管局组织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到各农场进行现场表演、讲课,推广铸铁冷焊、氧焊、粘接等修旧新工艺和新材料,培训了修旧人员。为了巩固发展管理标准化的成果,管局还制定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主要农机具灼修后技术检查验收标准,要求各农场组织专人按技术要求,逐台逐项检查验收。这个经验后来在全省农垦系统推广。
  1980年以后,管理局对机车修理、修配厂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冬检工作抓的很紧,要求很严。一般是在春节前完成95%以上,2月末全部结束。1982年至1983年,北安农管局连续两年获得总局冬检优胜第一名。全局冬检机车没有不合格的。这个时期检修质量要求主要是以下几项:1、控制生产队乱拆乱卸,集中到总场修配厂修理。定期修理机车必须按间距修理。并控制物资部门往生产队下拨主要零件。2、机车修后必须经过马力试验,并且要达到规定的经济指标和动力指标。3、机车修理要进行6磨合(支重轮、台车、后桥、变速箱、起动机、活塞环)和11项技术改装。4、限定各场平均每台修理费,1982年为3700元,1983年为3500元。5、提倡修旧利废,降低修理成本。经过几年的。严格要求,到1984年,各农场修配厂的经营管理有了很大改善,质量验收、岗位责任制和技术操作规章制度得到了贯彻。三级修理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81年至1983年修理成本比较表



         1984年农机修理技术经济指标情况表



            垦区主要修理设备一览表  198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