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粮食第—节 管理一、机构
建场以后,长时期没有管理粮食的专门机构,粮食工作由供销部门承担。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师团的后勤部门管理粮食。北安农管局建立后,局机关设产品管理处,管理粮食、商业。农场由商业科代管粮食工作。1978年起,管理局单独设粮食处,农场设粮食科。管理局粮食处制定了《北安农管局粮食管理细则》共9章113条。管理局粮食处编制5至7人,1978年实有1人,1985年实有4人。农场粮食科编制3至5人。三级管理的农场,分场配粮食助理1人。管局粮食处历任处长是:车文群、葛景顺。历任副处长是:吴玉栋、葛景顺。
建场初期,农场生产队就设有粮食保管员,负责保管调入的种子、饲料和国家供应的口粮。随着生产的发展,粮食保管员除保管种子、口粮和饲料外,还负责管理晒场,交售余粮。粮食加工厂配原粮、成品粮保管员2至3人。粮食供应点配保管员1人。
1965年起,赵光农垦局所属各农场和二龙山农场的生产队配原粮化验员1人。到1966 年,垦区各农场生产队普遍配化验员1人。加工厂配原粮、成品粮化验员各1人,较大的加工厂配2至3人。1966至1975年,送粮实行“场检库核”的办法,农场守信用,误差不超过0.5%,农场,粮库双满意。1979年后,下乡知识青年大批返城,生产队化验员缺额,保管员兼化验员,场部设中心化验室,配1至2人。管局和农场都举办了保管员和化验员训练班。
二、设施
1、检验仪器
1971年以后,小麦由打尼克定等改为以容重定等,农场开始购进容重器等检验设备。 1979年,二龙山农场和赵光粮油加工厂化验室配齐了小麦、大豆、面粉,豆油检验仪器。 1980年,锦河、红色边疆、红星、建设、五大连池、逊克农场中心化验室,购置了电烘干箱、小麦容重器、快速水分测定仪、选筛、天平、扦样器、测温仪等原粮检验仪器。各生产队都配上了小麦容重器,50%的生产队配上了电烘干箱和快速水分测定仪。80%的生产队可自测水分,检定粮食等级。
化验员和检验仪器配备情况
2、保管设施
建场初期,农场建有种子库,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农场逐步扩大粮仓和晒场。劳改农场建场初期,种子和口粮都靠外调或派人到外地购买,这个时期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和固定的保管设施。50年代末才加强粮食管理。到1985年,全局仓容能力已达148136吨,水泥晒场达135.3万平方米。60%以上的生产队有一个1000平方米的晒粮棚。场院机械化也有很大发展。
仓 库 建 设 情 况
水泥晒场和晒粮棚情况
三、票证管理
各农场从粮食自给起就建立了粮食登记台帐和口粮、食油供应本,及月报表、日销底卡。1960年粮食部门设票证员,负责粮票领取、发放,办理粮食关系的迁出迁入,统计报告粮食供应和销售。1976年设管局直属粮食供应部,兼办全局各场的粮票计划、供应、收缴和销毁。各场由粮食或粮贸科办理票证业务。1977年按管局粮食管理细则,全局建立了统一的票证、粮食帐目、表报管理手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