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四章 畜牧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各农场建场初期养马、养牛主要是为了解决运输的畜力,如1948—1950年通北农场接收部队退役军马250匹,二龙山、红星农场转业官兵带来退役军马1600匹,供运输使用。以后为了解决自食,开始饲养其它畜禽。
从1954年开始建立养猪专业队,按省国营农场管理厅的统一设计,在通北、二龙山、红星农场建立起5个大型养猪专业队,有土石结构母猪分娩舍7560平方米,砖瓦结构调料室1600平方米,青贮窖1600平方米。安装锅炉6台,按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制订,的养猪规程开始养猪。
1956年,黑河专署在爱辉县建立北方畜牧农场。这是北安垦区的第一个畜牧场,1963年改为黑河马场。
1958年到1960年,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十大养”,特别是按毛泽东同志关于养猪的一封信的要求,大养其猪。1959年专业养猪畜牧队发展到12个,养猪达到28380头,可繁殖母猪2560头,百亩载畜量达到8.1只羊单位。畜牧业产值21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66%。1960年遭受灾害,牲畜无饲料,把豆秸、苞米秸等粉碎发醇喂猪。生猪由于营养不良大批死亡。赵光垦区6个养猪队一冬春生猪由1959年存栏9630头死剩4560头。
1961年到1966年,以养草食动物为中心发展畜牧业,新建奶牛专业队11个,饲养奶牛1750头。其中成母牛950头。建养马专业队8个,饲养繁殖母马450匹。1962年,黑河垦区第一农场改为逊克军马场。1963年襄河农场改为襄河种马场。1966年全局奶牛达到2233头,马13606匹,绵羊11277只。百亩载畜量6.19只羊单位。畜牧业产值34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26%,二龙山农场占13.8%。
1968年到1972年,由于牛奶加工、销售困难,出现奶牛变黄牛的势头,1970年黄牛达到18432头,奶牛下降到1879头。百亩载畜量8.08只羊单位,畜牧业产值60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8.55%,二龙山农场占18.9%。
“文化大革命”时期,技术人员靠边站,饲养管理制度被废除,畜牧业遭受重大损失。长水河农场统计,“文化大革命”期间共死猪19412头、黄牛1165头、马661匹。晨光农场养马队一个饲养员放火烧死核心群母马12匹。双丰农场二队因无人管理,黄牛到泡子找水喝,一次淹死32头。
1975年到1979年,在千垧地上缴千头猪积万吨肥的方针指导下,掀起养猪养黄牛高 潮。在这个期间内建起大型养猪点285个。赵光农场1978年上缴肥猪7100头。1976年省农场局黑河分局建起冷冻精液站(成立国营农场总局后,冷冻站隶属总局),对黑龙江省西部4个农管局、两个地区部分县供应冻精液氮,饲养苏、德两个品系西门达尔种公牛,向乳肉兼用牛方向改良本地黄牛。到1977年北安垦区参加改良母牛达3200头,猪存栏达到136000头。全局平均百亩上缴肥猪0.71头,赵光农场达1.76头。百亩载畜量达9.75只羊单位,为历史最高蜂。畜牧业产值108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66%。
因粮食交售加价,养畜亏损,从1979年起,猪马牛大量削减。到1983年,百亩载畜量降到4.15只羊单位,畜牧业产值276.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
1979年,刮起一阵以机代马风,全局从1979年到1981年总计卖出各类马匹1.2万余匹,马匹存栏数由1978年初的18438匹(其中繁殖母马5747匹) ,到1981年末降到6365匹(其中繁殖母马1738匹)。培育全国出名的纯衍奥尔洛夫速步马、俄罗斯重挽马、黑龙江挽马的襄河种马场,培育地方良种黑河马的原黑河马场核心群,为部队繁育乘驮兼用军马的逊克马场及各农场的黑龙江挽马的繁殖点全部撤掉。
1984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垦区的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目前已建立起以二龙山农场为中心的肉鸡生产基地,以赵光农场为中心的具有乳品加工能力的奶牛生产基地。为适应畜牧业发展,饲料加工业开始起步,原有3处饲料加工厂,1985年又建3处,生产能力可达3万吨。肉食加工业开始起步,1985年在二龙山、赵光、五大连池农场兴建罐头厂和烧鸡车间。随着家庭农(牧)场的兴起,畜牧生产出现了4个转变:一是公养向私养转变,目前除鹿外,生产队已经没有公养畜禽;二是由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转变,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作为商品销售;三是由粗放养畜向精心饲养转变,为追求高的生产效益,细心管理、科学养畜成风;四是由保守型向开放型转变,按市场信息灵活改变畜禽品种、饲养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