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饲养繁殖一、猪
从1953年以来,养猪一直是农场畜牧业的主要项目,猪的养殖技术也是重点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猪的饲养方法大致分两个阶段,1965年以前基本上沿用传统喂熟食的饲养方法,各种饲料都要经过蒸煮,喂稀食。按饲养规程强调三定(定时、定温、定量)。第二阶段,1965年从上海引进干料自动饲槽饲养技术,在黎明农场试点后开始推广。1973年又从省内东部场学习了生干料、平面养、喝凉水、卧满圈大群养肥猪方法,丰富了生干料养猪技术,全局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了燃料、畜舍设备,降低了劳动强度。
1956年以前仔猪下痢不断发生,下痢病药物治疗无效,连年大批死亡。省农垦厅所属农场都是同样情况,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1957年畜牧技师吴显生经过反复对比观察,在东方红农场改变精料型母猪饲养结构,进行以增加青粗饲料为内容的6项革新,仔猪下痢得到控制,实现稳定高产多活,由过去窝活不足两头,提高到10.3头。这个经验受到省农垦厅的重视,成为当时解决仔猪死亡的主要措施,向全省各场推广。1958年东方红农场畜牧队创造240窝平均离乳窝活10.5头的记录,被评为全国先进畜牧单位,受到国务院的奖励。1959年赵光农场根据寒区特点,选育本地品种,实行经济杂交,改变分娩时间,冬夏产仔,创造寒地养猪大群丰产经验,被列为全国农垦会议推广的丰产经验。这个阶段出现“三王一战” (王淑兰、王玉书、王福田、战庆祝)先进养猪饲养员。
在推行千垧地上缴千头猪和生干饲、平面养、卧满圈饲养方法后,母猪饲养头数与育肥堵出栏数显著提高,1978年,年平均饲养母猪达到14700头,出栏肥猪48921头,上缴25518头。赵光农场上缴7100头。为提高仔猪成活与增重实行早期补料,昼夜补料,补喂填加剂等措施,效果较好。1978—1979年每头母猪年提供仔猪20头以上。先进养猪队有:赵光农场二十九队、四队;锦河农场二十六队、二十三队;红星农场十队;二龙山农场九队、十九队;五大连池农场加工厂等。
1982年管局在二龙山农场十九队开展育肥猪不同饲养水平试验,取得显著成绩,按国家饲养标准,日增重578克。离乳后育肥121天达到90公斤出栏,肉料比为1:4,比现场饲料育成每头肥猪降低15.04元。1983年赵光农场五队李庆丰家庭养猪班,母猪繁殖率达到90%,平均窝活10头,生产有利,符合总局标准生产队指标,这个队被评为养猪标准化生产队,为全局树立了榜样。1984年全局有11个农场放养细绿萍取得成功,其中红星、引龙河农场效果显著,从水生饲料中为猪禽开辟了青饲料来源。
1958年冬,红星农场在猪群中发现优良品种:棕色、红花色、绒毛密集耐寒,产仔数平均12.5头,多者达25头,仔猪不下痢,平均离乳窝活高于其它品种3.2头,体型前高后低,鬃毛竖立,性粗野。老饲养员说,从1952年家猪与野猪混群后就发现这样的猪。当时统称野猪,定为本地优良品种,建立核心群,开始重点培育,扩大繁殖,用作母本与外来品种杂交。3年中推广到赵光垦区6个农场,并向省内外售出种猪15000多头。被认为是杂交猪的母本,有抗寒抗病、耐粗、产仔多、育肥后期增重快等特点。1959年命名为红星花猪,参加全省赛畜大会;1960年参加全国猪育种会议,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重视。
1972年以后,二龙山、红星、红色边疆等农场建立了专业种猪队。赵光、建设、锦河、长水河农场建立了种猪繁育群,繁育苏白、哈白、长白、民猪、黑花猪等品种,并正式开展两元杂交,有的单位进入三元杂交。但在以粮为纲与价格政策影响下,到1979年种猪队全部撤销,种猪繁育群也大部分淘汰,纯血统种猪几乎绝迹。因此各单位母猪血统混杂,杂交乱配问题很普遍。1982年后,受市场需要影响,部分场开始考虑瘦肉型猪生产问题。引龙河农场建起种猪队,购入杜洛克长白种猪。管局冷冻站也调入杜洛克种猪。
红 星 花 猪
二、马
通北、二龙山、红星等农场建场初期母马经常发生趴窝现象,造成废役死亡。为了不影响使役,一个时期限制母马配种。1955年以后调入阿尔登种公马,在役马中正式改良繁殖。由大群养猪转向养草食动物后,赵光农垦局1963至1969年期间从红色草原调入杂种母马180匹,加上局内原有母马,集中在红星、双丰、晨光、东方红、涌泉农场建起5个专业马队,参加黑龙江挽马育种协作组,繁育黑龙江挽马。到1975年前,两个队已实现与接近育种指标。1976年襄河马场有奥尔洛夫、小俄罗斯、纯杂(奥X俄)、黑龙江挽马母500多匹,由武英道主持繁育轻型与挽乘兼用型种马。逊克马场有蒙古母马750多匹,由刘桂田主持繁育驮挽兼用军马。原黑河马场有黑河母马250匹,由刘贵元、常殿文、张文主持繁育地方良种黑河挽马,当时已进入横交固定阶段。到1977年末,全局马存栏数为18438匹.繁殖母马达到5747匹,其中专业养马点拥有优良繁殖母马1780匹,是历史最高年份。
建场初期探索母马趴窝原因是缺钙,诱因是精料(特别是豆饼)过多,青饲料少,使役重。从饲养管理上,喂南京石粉,6~9月份开展放牧,役马实行夜牧,冬季喂含钙量较高的豆皮子。减少豆饼,缓和使役,注意不受风湿。到1956年做得好的单位,趴窝马杜绝了。这几项措施后来成为役马饲养管理制度。“文革”期间专业马点曾大批发生营养性流产,原因是对妊娠母马不按标准给料,特别是蛋白质饲料不足。后来加强妊娠后期营养成为预防营养性流产的一个制度。
繁育工作,除专业马场外,方向是培育适应本地区挽用的黑龙江挽马。改良方法是先重后轻,1965年已开始横交。对个别较重者用轻型马调整(用奥尔洛夫、卡巴金或轻型黑重江挽马)。
三、奶牛
1951~1952年,通北,二龙山农场从内蒙购入奶牛80多头。由于牛奶自食有余,销售困难,于1953—1954年奶牛又大部卖出。1961年由养猪转向养草食动物,又大上奶牛1961—1963年从红色草原牧场调入黑白花,黄白花奶牛750头。利用猪舍在赵光、建设、红星、二龙山农场建起11个奶牛队。1966年黑河马场并入1个奶牛场,垦区奶牛总数达到2233头,成年母牛950头,还是因为牛奶不能就地加工,销售困难,生产亏损等原因,从1968年开始外调,余者打入黄牛群,奶牛当黄牛养,到1979年只剩568头。
1981年,中央指示黑龙江省要养100万头奶牛,省农场总局给赵光、长水河农场投资各建1处小型(日处理3~5吨)奶粉厂,赵光于1982年建成投产。由于牛奶价格比较合理,国家又降低豆饼价格扶持养牛户,奶牛生产有利。以赵光、二龙山、龙镇收奶点为中心,户养奶牛大力发展起来。到1984年末奶牛总数达1533头,其中个体养1434头,占93%。随着奶牛的发展,赵光奶粉厂扩建为日处理20吨。各农场普遍将发展奶牛事业做为改变产业结构,粮食转化、解决生产门路的主要生产项目。许多职工已把养牛事业作为劳动致富的重要途径。赵光、二龙山农场采取贷款、提供饲料粮,从外地购牛等扶持措施,使户养奶牛迅速发展起来。
北安垦区奶牛繁育工作,方向是黑白花奶牛,一是提高黑白花母牛后代质量,二是改良黄牛,从黄牛群中繁育黑白花奶牛。从1983年起,养牛重点场建立起人工授精网点,改本交配为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犊牛质量显著提高。1983—1984年管局冷冻站,购入4头黑白花种公牛。其中两头是从西德进口奶牛带来的犊,从1984年开始已为管局提供冻精。
个体养奶牛喂饮及时,管理细致,放牧精心,因此产奶量、犊牛成活率,普遍比公养的高,但畜舍设备有的较差,保温不好,对奶牛生产不利。
1976—1984年公养奶牛情况表 单位:头
四、黄牛
垦区公养黄牛的饲养管理一向比较粗放。夏季住在草甸子里靠放牧饲养。东夏季节养在简易棚或露天圈里,靠半舍饲(喂豆子、野干草)、半放牧维持生存。秋季放牧到收割后的田地里,黄牛可以吃到粮食,增加营养,增膘长肉。黄牛有饲料留粮指标,但多被挪用,除病弱牛外,越冬很少能吃到精料。黄牛处于一年养,半年长,半饥半饱状态。因此黄牛繁殖成活率很低。
冷冻精液站建成后,黄牛改良提到日程。方向是利用西门达尔牛改良黄牛,育成乳肉兼用型牛。1977年全局有35个黄牛点,3200头母牛参加改良。但由于母牛瘦弱、妊娠率低、犊牛死亡率大等因素,除建设五队、二龙山五分场一队、锦河四十一队等较少几个点外,生产成果都差。典型是建没五队徐阿利养牛组,1978年组建55头母牛群,冻精配种,一直到1984年每年得西门达尔改良犊42~51头,经验是越冬养好母牛,抓好配种。
受价格政策影响,养黄牛9年亏损451.5万元。从1979年开始,黄牛大下,到1984年止,除建设五队徐阿利养牛组仍在养兼用牛外,其余点黄牛全部转卖给职工,利用黑白花奶牛杂交改良。
1976-1984年公养黄牛情况表 单位:头
五、鹿
1956年,二龙山农场从吉林购入72只梅花鹿,这是北安垦区养鹿最早和最多的农场。到1967年,二龙山农场养鹿已达943只。1967年后,锦河、尾山、东山、引龙河等农场陆续开始养鹿。到1975年,北安垦区养鹿已达4346只。
1976—1980年期间,鹿茸在国际国内销路好,价格比较高,仔鹿有销路。这5年养鹿,4年盈利计63.8万元。1980年养鹿专业队达22个,鹿总数6213只。1981年后鹿茸收购质量要求提高,而价格又有所下降。国内市场滞销,仔鹿无销路。饲养粗放,死亡很多。1981—1984年连年亏损,计达146.7万元。为寻求养鹿出路,采取了以下措施:
1、改变公母比例。1981—1984年淘汰成年母鹿1400余只、母仔鹿600余只,公母比例由1981年的0.89:1到1984年达到2.45:1。
2、全价饲养攻关。茸期增加精料喂用量,喂用填加剂、多种维生素、鱼粉。1983年引龙河农场花鹿三岔平均产茸15.46两,产值554.65元。龙镇马鹿平均产茸22.06两,产值762.66元。
3、加强冬季饲养,贮足多品种饲料(青贮玉米、豆皮子、青柞棵子、野干草等)。二龙山鹿场粗料粉碎拌料喂,承包到人,精心喂养。
4、购进种鹿,提高鹿群质量。二龙山农场1984年从双阳县购进15只花鹿。
5、改革鹿茸加工方法。从1982年起用远红外线炉代替土炉烘干。二龙山农场从1983年用微波炉烘干,缩短加工期,提高鹿茸质量。
虽然采取以上措施,但由于鹿产品销售不畅,饲养成本较高,家庭农场都不愿养,1984年后,鹿存栏显著减少。
1976-1984年鹿存栏、繁殖成绩、产品产量表 单位:只
六、绵羊
垦区公养绵羊都是东北细毛羊,来源是黑龙江省各地和吉林省重点羊场。养羊最早的是红色边疆农场和北安农场,从1953年开始养羊。1955年后,锦河、龙门、赵光等场陆续开始养羊。1962、1963年,龙门农场从辽宁小东种畜场、吉林前郭旗种畜场引进2300只东北细毛羊。到1968年,发展到8500只。他们采取提前配种产冬羔的办法,使幼龄羊发育得好,体大毛长。1963年春,黑龙江省东北细毛羊育种组在龙门农场召开东北细毛羊育种工作会议,推广了龙门农场的经验。北安垦区养羊最高年份是1970年,31173只。
绵羊是畜牧业中有利可图的项目,但北安垦区公养绵羊从1976到1984年,年年亏损,总亏损额达109.5万元。原固是:(1)大群混养,公母不分,常年产仔,不能集中采取养好妊娠母羊和护理好羔羊措施,很大一部分随产随死。(2)靠天养羊。春夏靠放牧,秋冬靠溜茬,放牧时间短,羊吃不饱,造成瘦弱,易患疥癣。死亡很多。1979—1984年死亡成年与幼年羊6685只,占成活羔羊的62.4%。 (3)多年不进种羊,杂交乱配,近亲繁殖,生命力不强,毛质变劣。原产毛5公斤左右的东北细毛羊,退化到3公斤左右。(4)更重要的原因是饲养人员责任心不强,因各种事故死亡,丢失惊人。建立家庭农场后,由公养羊转向个体养羊,有利于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羔羊繁殖成活率和产毛量都显著提高,养羊生产有利。
龙门农场的东北细毛羊
1976-1984年公养绵羊繁殖产品产量表 单位:只、公斤
七、禽
建场初期,家禽都是当地品种,5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来克亨鸡。初期,公养家禽很少,1949年,北安垦区公养鸡只有503只。1957年后,有了较快发展。1959年达到30387只,1977年达到57123只。1984年二龙山农场开始建立肉鸡孵化厂和肉鸡加工厂,1984年后,出现大批养肉鸡专业户。1985年,仅二龙山农场就有140个养鸡专业户,养鸡47万只,其中白洛克种鸡1.6万只。建起了日处理4000只鸡的屠杀车间,可容100吨肉的冷库。
1983年在建设、二龙山农场及局科研所曾养康拜尔鸭6000余只,由于卵一时销售困难,1984年下马。现在仅建设农场剩成年种鸭400只,仔母鸭4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