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苗圃建设1952年,通北农场从通北县购买一处苗圃。这个苗圃只有7个人,1台牛车,1口土井。育苗扦插有杨树苗,播种有落叶松、山丁子、丁香。播种时不计算播量,出苗时不追肥,也不喷药。成活率很低。1958年建立省国营农场管理厅赵光地区办事处后,这个苗圃改为赵光苗圃,面积增加到120亩,人员增加到20多人,技术管理也有提高。秋天整地,每亩施底肥500公斤。春天播种用床式育苗,扦插用垄式育苗,并计算播种量和产量。育苗的树种有杨、柳、水曲柳、樟子松、落叶松、丁香等。果树品种有黄太平、海棠、李子等。苗木生长期追肥、灌溉。1965年,赵光农垦局还建立中心苗圃,面积90亩,由直属高中管理,同时作为高中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基地。这个苗圃于1976年撤销。
红星农场也于1952年建立苗圃。除通北、红星农场外,其它农场建苗圃较晚,而且多是小型简易苗圃,人工劳动,生产能力很低。建立北安农管局后,苗圃建设有所发展,但仍缺乏规划,设备差,规模小,产量低。 “造林靠突击,缺苗靠外买”的局面仍未扭转。1979年,贯彻省国营农场总局《关于造林政策和造林验收制度的通知》后,情况有了显著好转。从1980年开始,各农场舍得好土地、好劳力和资金,相继建立中心苗圃。管理局林业处负责规划设计、基础建设、技术培训,并帮助建设、锦河、龙门、引龙河等场建设重点苗圃。现在各农场的中心苗圃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浇水管道化、品种良种化、灭草化学化。
随着苗圃建设的不断发展,苗木产量逐年提高。1984年总产量和成苗量分别是1980年的5.1倍和3.8倍,全局实现了苗木自给。
绵河农场苗圃
各年度育苗及产苗统计表 单位:亩、万株
近几年苗圃强调应用新技术,首先是通过人工选择确定主栽品种。通过办技术培训班及参观学习等方法,使技术人员掌握了小黑杨良种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把杂劣杨树全部淘汰。全垦区统一确定了小黑杨(或小青黑杨)为主栽品种。并明确规定,凡是用杂劣杨树造林的不验收,还要追究技术责任。经过3年的选择和提纯繁育小黑杨品种7000万株,全局普及了小黑杨良种。并采取绿枝扦插法快速培育杨树良种。1982年管局荣获国家农业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小黑杨繁育和栽培技术推广”奖。除主栽品种外,还增加了丁香、桃红,黄槐、龙须柳、美人松等树种,同时还扩大了经济树种黑豆果等。其次是在苗圃生产中应用土面增温剂。格球山农场试验成功的利用土面增温剂进行全光育苗的方法,在高寒地区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可提前播种10—15天,使苗木生长期延长15—20天,幼苗出苗齐全,生长健壮,质量好,当年苗高25~35厘米,比常规育苗法高5~10厘米,成苗率在70%以上。全局推广了这个经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沈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于1975年联合召开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代表参加的现场会,肯定了这个经验。此外,在苗圃生产上还应用了除草剂。经过小面积试验,到大面积应用,除草醚灭草效果好,化学灭草代替人工除草,既解放了工人的繁重劳动,又消灭了草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