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植树造林一、方针政策
建场初期忙于开荒建点,林业生产不被重视,甚至只砍不栽,毁掉了天然林。待开荒建点就绪后,开始少量栽树,绿化四旁(村旁、道旁、宅旁、水旁)。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开始重视植树造林,60年代后,年年大面积造林。但是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林业生产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已造的林,管理跟不上,成活率很低。据1980年调查,1979年以前人工林保存率只有44%,比同期全省国营林业单位低20.6%。
1979年,省国营农场总局发出《关于造林政策和造林验收制度的通知》,规定从1980年起,以场为单位,每年造防护林面积达到耕地、草原面积3%以上的,每亩投资25元;达到2%以上的,每亩投资20元;不足2%的,每亩投资15元。经各局林业部门验收,完成林网化标准任务的场、队(要向总局农林处报送验收报告)和专业林场造的用材林,每亩投资25元,薪炭林每亩投资20元。经验收达到成活率和幼林抚育标准的,按造林投资标准由国家基建投资一次拨给。总局文件还规定了严格的验收标准和办法。1983年1月,管理局在《关于生产中几个政策问题的规定》中提出了奖励林业生产的政策规定:全场造林验收合格率平均95%以上,每千亩奖200元。合格率在80%以下,每千亩罚款100元。营造速生林验收合格,除按上述规定奖励外,每千亩增加奖励300元。
在贯彻执行总局、管局鼓励林业生产政策的同时,北安垦区还逐步推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林业生产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一人承包全家上山,一家造林亲友帮忙的新鲜事。1984年直接参加造林的人员达24000多人。管理局林业处按总局规定的验收标准,对各农场造的林严格检查验收。1983年比1980年,合格率提高25.8%, 保存率提高了37.9%。1980年格球山农场造林2000多亩,经检查不够标准,均未验收。这个农场吸取教训,1981年造林8000多亩,精心管理,按标准验收7000多亩,合格率达到90%以上。
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提高了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1983年开始,全局林业扭亏为盈。1980年至1984年的5年间,全局造林投资1784万元,投资面积74.5万亩,造林69万亩。其中1983、1984两年造林58.2万亩,合格率93%,等于1982年以前累计造林面积的2.5倍。到1985年末,全局有人工林87.2万亩,活立木蓄积是25万立方米。
人工林面积验收汇总表
林业生产周期长,收效慢,但经济效益并不低。以红星农场1963年造的落叶松为例,平均亩保存株数466株,两次间伐290株,得松木杆200根,价值1000元 。1983年亩保存175株,平均胸径12厘米,亩蓄积9.6立方米,出材率按80%计算,价格按现行木材价格每立方米200元计算,为1540元,共计2540元。扣除种苗机械人工等费用,纯收益2340元平均每年每亩收入110元。每亩小麦按400斤计算,收入72元,亩成本38元,每亩纯收入34元。可见一亩林纯收益是一亩小麦的3.3倍。管局宣传推广了红星农场的经验,进一步推动了林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也使承包林业的职工增加了收入。襄河农场青草山林场张亚辉、曹广华招工承包造林,1983年造林7000多亩,盈利1.2万元,他们俩被评为总局承包造林青年标兵。承包造林是群众治穷致富的重要门路。 龙门农场一队职工于彩风,1983年承包造林104亩,苗圃7.2亩,全年纯收入1240.38元,平均每月收入103.37元,相当于本人月工资的2.8倍。
二、科学造林
在设立林业管理机构以前,造林缺乏科学指导,林木品种杂,造林方法不当,管理粗放。管理局和农场的林业管理部门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1981年以来,实行统一经营,淘汰了杂劣品种,推广了抗灾性强、生长快的小黑杨良种,还选用了白皮柳、水曲柳等阔叶树种。针叶树种选用了兴安落叶松、樟子松、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等。吸取秋季造林受冻损失大、成林少的教训,把每年春秋两季造林改为秋整地春造林,一季完成全年造林任务。强调先整地后造林,不整地不准造林。熟地用植苗机造林,荒地用人工植苗明穴造林,成活率在90%以上。农田防护林推广秋整地、秋起垄、春造林、宽行距、林粮间作、人栽机管的办法。 用拖拉机牵引五铧犁在缓坡山地造林整地,成本比人工整地降低50%、
每个班次可整地80~100亩,比人工整地提高工效20~30倍,造林后林地杂草少,头三年基本上不用抚育。近几年还纠正了林带间距过大和紧密结构林带,确定了“小窄良”的网格和通风结构林带。纠正了搞大面积纯林的做法,推广针阔叶混交、人工林与天然林混交的经验。
造林后,要求搞好抚育管理,促进速生丰产。据红星农场调查,经过及时铲趟除草的幼树比不铲趟的提前1~2年进入高生长速生期。落叶松人工林,间伐后3年,树高年生长量比间伐前增长26厘米。为了进行科学管理,赵光农场在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场人工林档案。
三、专业队伍
1958年,通北农场建立专业林场,42名职工,16人造林,20人育苗,6名管理人员。其后,红星农场也建立林业专业队伍。1980年,根据省农场总局《关于建立专业林场的通知》精神,各农场普遍建立中心林场,1985年又兴办了家庭林场。到1985年末,全局共有林业职工1407人。建立专业队伍后,林业自成系统,实行专业化生产,加快了造林进度提高了造林质量,也提高了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全局现有人工林80%以上都是专业队伍造的,造林质量普遍好于非专门队伍造的林。据红星农场调查,专业队伍造的林,成活率都在80%以上。1984年,管理局林业处检查了长水河、襄河、格球山3个农场的造林质量,6个生产队造的林都达不到验收标准,不能验收,而专业林场造的林质量都很好,全部予以验收。建设农场1981年建立林场后,当年盈利2.2万元,以后年年盈利。
各农场于1983年后相继建立的林业专业机构林业公司,在组织林业生产中发挥了作用。锦河农场调整产业结构,大上林业,1983年和1984年两年造林10万亩。1985年,这个农场的家庭林场和部分家庭农场经营荒山造林8.1万亩,管理人工林12万亩。龙门农场林业公司热心进行技术服务,严格把住质量关。1980年至1983年,全场造林74195亩,验收合格面积67416亩,验收合格率为91%。1983年龙门农场被评为黑龙江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获奖杯1个,奖金1万元。
四、义务植树
从1982年开始,每年春季,农场都组织职工和家属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入扎实地开展绿化祖国运动的指示》后,义务植树活动开展得更加广泛。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议精神,各农场规定,年满11岁至60岁除老弱病残者外,每人每年春季,在指定地点植树5棵,并负责管理。每年秋季,由林业部门检查验收。
义务植树和绿化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株、公里
北安垦区人工林普查报告表(一)
1984年9月
北安垦区人工林普查报告表(二) 单位:亩、立方米
北安垦区人工林普查报告表(三) 单位:亩、立方米
北安垦区里面造林情况表 单位:亩、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