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工业第—节 发展概况建场初期,为解决农机修理、马匹挂掌及职工生活急需,建起了小烘炉、小砖窑、磨坊、油坊、粉坊等,这也就是垦区最早的工业。这些匠铺、作坊,只能从事简单的生产。这个短暂的时期,可称为匠铺、作坊生产阶段。
建场较早的通北、赵光、二龙山等农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于1950年前后就逐步建起了农机修理所、粮油加工厂、制砖厂、木材加工厂等。增加了机械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开始了工厂生产阶段。
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垦区工业迅猛发展。赵光垦区办起了被服、食品、啤酒、纸浆、人造纤维等24种工业、41个工厂。二龙山农场办起了糖厂、鞋帽厂、人造肉厂,菌肥厂等20多种30多个工厂。这个时期发展的工业,由于浮夸冒进,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上得快,下得也快。有些工业项目,如人造纤维、味精等因为没有原料,没有市场,成本高,质量低,很快就下马了。这个时期可称为盲目发展阶段。
“大跃进”以后至1977年,垦区的工业在调整、整顿及动乱中缓缓地发展。这个时期建立的厂矿,产品多数还是农场自给或在垦区内自销,如原煤、水泥等。
1978年前,国营农场长时期重农轻工,把工业视为副业,工业生产不仅发展缓快,而且经营管理混乱,长期亏损。1978年以后,经过整顿企业管理,改革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垦区工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垦区工业有了较快发展,经营管理也有了很大改善。截至1985年,北安垦区已兴建起机械、粮油加工、电力、煤炭、食品、制糖、造纸、玩具、采金等工业企业93个。垦区的工业开始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赵光农场同省农机研究所联合,建起了年产2500吨的啤酒厂。赵光糖厂同赵光农场二分场联合生产高档黑加伦果酒。工业产品已由自给性生产向商品生产发展。赵光机械厂的玉米收获机、赵光糖厂的绵糖、砂糖及黑加伦果糖,锦河玩具厂的军棋,龙门农场的都柿酒等都已打入市场。
改革管理,实行承包,改变了工业企业的亏损局面。1983年北安垦区工业首次盈利40万元。1984年盈利100.4万元,1985年盈利308.3万元。
除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有很大发展外,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也在蓬勃发展。截至1985年,垦区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有15个,个体工业有241个,主要是木器加工、挂面加工、服装加工、饲料加工等加工工业和电器、汽车等修理业。
1981年至1985年的5年中,北安垦区有4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工业生产则仍然以年递增2.68%的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18.6%上升到25.7%。
北安垦区各阶段工业职工及工业产值情况表 单位:人、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