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门类一、机械
垦区的机械工业是在农机修理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赵光机械厂的前身就是1948年建立的通北农场修理所。建厂近40年,职工由3人发展到644人,其中生产工人443人、技术员35人。初建时只有两台虎钳子、一盘烘炉。现有金属切削、锻压等设备95台。设有铸造、锻压、金属加工、板焊、冲压、总装等车间。能够生产玉米收获机、小麦割晒机、两用抛撒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1975年投入生产的玉米收获机,为赵光机械厂首创,1975年被国家农业机械部确定为定点产品。 截至1985年已生产625台, 销往北京、辽宁、山西、甘肃、新疆、湖南等14个省、市、自治区。1975年以来、赵光机械厂连年盈利。
除赵光机械厂外,各农场的农机修配厂在完成农机修理任务的同时,也承担一些加工制造任务,但多为本厂农机修配服务。
赵光机械厂1975-1985年经营情况表 单位:万元
二、粮油加工
建场初期,农场职工吃所在县商品粮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场开始自己加工粮油。通北农场于1948年秋从农民手里买来一台石磨,在3间草房里建起了面粉厂,并与赵光区合作社合资经营一座油坊。1950年后才购进1部5眼榨、1部动力机,自己建油厂。二龙山农场于1952年从北安一家私人油坊买了1部6眼榨,从克东请来两名师傅办起油坊。1954年从北安私营兴北磨坊买来小碾滚和电机,请人帮忙办起面粉厂。1956年,红星农场利用康拜因库改建面粉车间,安装了3台800型制粉机,3班作业,日产面粉70公斤,出粉率80%,面粉质量好。1959年前后,省委办公厅和北方大厦等单位都曾派专车到红星农场买面粉。
1962年以前,粮油加工分散经营,各分场自办粮油加工,自给自足,自定产品标准。1957年通北农场就有6个粮油加工点。1962年以后,由农场集中加工。1962年,通北农场建立了日产百吨的中型面粉加工厂。红星、二龙山、红色边疆等场也先后建立中型面粉加工厂。豆油加工能力也逐步提高,普遍增加液压热榨设备。1976年,二龙山农场建成日处理40吨大豆的浸油厂,一次试车成功投产,出油率16%左右。
1976年,北安农管局决定粮油分片集中加工,南3场在赵光加工,西片在尾山加工,中北片在龙镇加工。北部3场由于交通不便,各场保留1处。赵光农场粮油加工厂改为管局直属粮油加工厂。集中加工以后,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面粉品率提高1.5%,豆油提高0.5%。吨小麦加工费降低6元。吨大豆加工费降低5元。后来有的农场感到集中加工在运输等方面有所不便,又重新建起粮油加工厂。1983年,管局在龙镇新建一座年加工2万吨的面粉厂。
截至1985年,北安垦区共有粮油加工厂16座,年产面粉34537.7吨,年产豆油1136.8吨。生产能力虽然逐步提高,但仍然是只为垦区职工服务。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尚未提到日程,深加工、精加工尚未开展,亏损局面尚未扭转。
三、酿酒
各农场建场后,普遍建立酒坊,许多生产队也自己酿造白酒。1958年全垦区产白酒55吨,1959年猛增到202吨。农场生产的白酒都是粮食酒,少量进入市场,颇受欢迎。但是由于流通渠道未打开及生产成本高等原因,未能大量打入市场。格球山农场和锦河农场的白酒因为水质好、工艺好,质量最佳。锦河农场的华泉大曲在市场受到欢迎。1983年,赵光糖厂增设了白酒车间,日产工艺酒2吨。
1984年,龙门农场建立了年产100吨的都柿酒厂,产品在黑河地区销售。1958年“大跃进”时期,赵光农场曾建过啤酒厂,后因质量不过关而停产。1985年与省农机研究所联营,建起了年产2500吨的啤酒厂。1985年,赵光糖厂与赵光农场二分场联合生产高档黑加伦果酒,在省内供不应求。
四、煤炭
1969年,锦河农场在宋集屯建立一个小煤矿。东山农场在嘉荫建立一个小煤矿,197年后由逊克农场经营,截至1985年共生产原煤124.5吨。1970年,襄河农场在七台河建立一个小煤矿,1975年并入管局茄子河煤矿。1968年,红色边疆农场在爱辉县宋集屯开建了一座小煤窑,1978年因煤源枯竭而停产,共生产原煤3.6万吨。
1970年,为解决下乡知识青年集体宿舍的取暖问题,经省革命委员会同意,黑河地区农场局派李稼轩、卢子奎到七台河市东风公社筹建茄子河煤矿。1970年6月动工,12月开始生产,当年生产原煤2000吨。建矿初期,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靠笨重的体力劳动。1976年建立北安农管局后,煤矿不断扩建,成为北安垦区生产生活用煤的重要基地。经过16年的建设,现在茄子河煤矿已建起6个矿井,年生产能力15万吨。现有职工1560人,其中生产工人1088人。主要设备有矿山提升绞车12台,调度绞车10台,局部扇风机29台,压风机5台,并下水汞38台,矿车204台。并建起了汽车队,修配厂等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设施。截至1985年,共生产原煤139万吨,焦炭10673吨。建矿16年,8年盈利,8年亏损,盈亏相抵,亏损138.3万元。铁路运输困难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煤矿自己没有专用线,一直租用货场,车皮又无保证,原煤大量积压,严重影响资金周转,不得不长期借贷。
北安垦区观有茄子河煤矿、锦河农场宋集屯煤矿、逊克农场嘉荫煤矿3个煤矿,年产原煤135000吨。
五、制糖
1973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开始筹建赵光糖厂。北安农管局建立后,1977年赵光糖厂建成投产,没计能力日处理甜菜500吨。投产后,不断挖潜改造,提高生产能力。1981年增加了绵糖设备。1983年新建颗粒粕车间,日产颗粒粕60吨。1984年又进行动力增容。现在赵光糖厂日处理甜莱已由500吨增加到700吨。综合利用基本配套。截至1985年,赵光糖厂已产白糖78254.7吨,颗粒粕18143吨,同时生产了酒精、白酒等产品。工业总产值达15147.5万元,累计盈利332.5万元,上缴税金620.8万元。
经过整顿改革,赵光糖厂的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都在不断提高。热力系统和仪表白控、计量工作在全省同行业中被评为先进,白砂糖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绵白糖和颗粒粕被评为全省垦区优质产品,酒精被评为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糖厂自1982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全国中型糖厂先进单位,1984年晋升为全省糖业系统一级企业。在1985年全国中型糖厂评比中,产品合格率名列第一。
六、建材
1950年,通北农场雇用当地农民建起5座小砖窑,手工坯脱,用毛草和榛柴做燃料烧砖。这就是北安垦区最早的制砖厂。1960年,通北农场自制了两台制砖机,1963年又建起一座24门轮窑,购进一台制砖机,日产红砖8~10万块。同时建立制瓦车间,并配备了推土机。1960年后,各农场相继建立制砖厂,产品主要供应本场。各农场自制的红砖,因配料和工艺不过关,质量普遍较差,盖楼房仍需从外地买砖。1983年后,红星农场的红砖质量较好,经黑河地区基建材料检验站检验,抗压强度达到200号。
制材工业也是为适应农场基建需要,在建场后不久兴办起来的。有的农场生产队也购置圆锯,自己加工木材。
垦区最早的水泥厂是二龙山水泥厂,1965年建成投产,生产了258吨水泥,1969年停产。1966年五大连池农场水泥厂投产,1981年停产。1966年,永丰农场也建成水泥厂。1970年,尾山农场水泥厂投产,利用火山灰作原料生产低标号水泥。1975年,尾山水泥厂搬迁到二井子,扩建成北安农管局水泥厂,因质量不过关,1979年停产。厂房、设备移交给管局建筑工程公司,设备被陆续拆卖。1975年,龙镇农场建立一座小水泥厂,两年后停产。
讷谟尔发电厂变电所
七、电力
从建立第一个国营农场起,到1981年6月,除靠近县城的农场使用国家电外,多数农场都是自建发电所,用座机自己发电。因装机容量小,成本高(1981年农场自己发电平均1度电0.4元左右),不得不定时发电。1976年,垦区在德都县讷谟尔乡境内筹建讷谟尔发电厂,1981年6月9日建成送电。发电厂座落在讷谟尔河畔,北黑铁路沿线,水源丰富,交通方便。发电厂建有主厂房、主控制室、配电室及碎煤机室、化学处理室、水泵房。装有两台青岛产23—24型汽轮机,两台济南产3000发电机,总装机容量为6000,年发电量1500~1700万度。有110千伏输电线路83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136公里。110千伏变电所2座,35千伏变电所7座。讷漠尔发电厂供北安垦区格球山、尾山、引龙河、龙镇、襄河、龙门6个农场和九三垦区七星泡、山河、嫩江3个农场及部分乡、林场、部队农场用电。北安垦区除讷谟尔发电厂外,赵光糖厂自备3000背压式发电机组一套,供本厂生产生活用电。
八、造纸
1973年,二龙山农场造纸厂建成投产,主要设备有双圆网双缸纸机、单网单缸纸机、切纸机各1台。主要原料是麦秸。投产后,初期亏损。1984年,改革经济体制,放开经营,自负盈亏,当年收支平衡。1985年盈利64432元。二龙山造纸厂现在年产量1000吨左右。主要品种有35克至55克书写纸、80克帐页纸、28克打字纸及卫生纸等,在黑河地区各市县畅销。投产以来至1985年末共生产各种机制纸8830.4吨。
九、采金
1984年,锦河农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部分劳动力自发地到山川河谷采金。据群众估计,当年采金数十两。因农场没有黄金管理和收购部门,黄金均外流。1985年4月,管局工业工作会议号召北部3场开创采金工业。6月,锦河农场成立黄金公司,到黑河市有关部门学习采金管理经验和黄金收购技术,购置了黄金收购设备。这年,锦河农场建立了7个采金点,300多人参加采金。用推土机剥离、拉沟、集砂,用传统的手工方法淘金。当年锦河农场黄金公司收购黄金12.8两。为进一步发展黄金生产,锦河农场黄金公司购进一台砂钻,布点探矿,提出了有较高开采价值的报告。
十、其它工业
1962年4月,赵光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建立印刷厂,只有十几个人,两台小八页机。1963年2月,经省农垦厅批准,这个印刷厂迁到九三垦区。
1971年,黑河地区农场局筹建机关铅印室,1972年建成投产,隶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代管,名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铅印室,为省属各农场服务。1974年改为省农场局第二铅印室。1976年组建北安农管局后,改为北安农管局铅印室。现有职工39人,有对开印刷机1台,4开印刷机5台,全裁切纸机1台,半裁切纸机1台,铸字机2台,磨刀机1台,开封打孔机、订本机、打样机各1台。在为机关,为农场服务的同时,面向社会。投产以来,纯盈利26万元。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于1970年在赵光建立铅印室。1974年5月迁到六团,成为六团造纸厂的一个印刷车间,有两台哈尔滨产的八页机和一台日本产1日式小八页机,15个工人。1983年,这个印刷车间改为二龙山农场印刷厂,增加了印刷、铸字、切纸等机械设备,人员增加到37人。1985年产值1万元。
1971年,二龙山农场建立橡胶厂,初期主要翻新轮胎,1976年以后,能够生产橡胶件。
1984年,二龙山农场建成年屠宰百万只鸡的肉禽厂,并从山东德州,河南道口聘请技师,生产加工驰名中外的德州扒鸡和道口烧鸡。
1972年,锦河农场玩具厂建成投产,生产军棋、象棋。当年只有7名工人。1982年,玩具厂生产的建疆红牌军棋被评为全省垦区优质产品,农场总局投资350万元,进行扩建。1983年,建疆红牌军棋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到1985年,锦河玩具厂已有职工232人,能生产10种军棋、象棋,产品在25个省、市、自治区畅销,年销量35万副以上,居全国首位。
1982年,赵光农场建成一座日处理5吨的小奶粉厂。1985年扩建为日处理鲜奶2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