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公路

第八章 交通

第一节 公路


一、建设
  北安垦区国营农场创建初期,除少数农场有日伪时期残留的警备道和铁路路基可利用外,多数农场利用踏荒形成的车马人行便道。红色边疆、逊克农场通往内地的公路是清朝末年修筑、伪满时期整修过的黑河至逊克的官道(现黑逊公路)。二龙山、襄河农场部分路段利用伪满时期北黑铁路的路基。建场初期,农场自己修筑场部通往县城的公路及场区道路,标准很低,全部是土路和临时性木桥,雨天不能通车。为了不影响生产和生活,不得不利用封冻时期把所需物资运回,储备起来。
  1954年,通北农场开始修筑通北(现赵光)至北安的公路,二龙山农场开始修二龙山屯至场部的公路。这是北安垦区修筑砂石公路的开端。1955年以后,各农场陆续修路,主干道是砂石路,通往生产队的道路多为简易路面。1963年,北(安)黑(河)公路通车,方便了沿线的北部及中部农场的交通。
  1968年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职工(特别是知识青年)的增加,修筑公路的任务比以往有增加。但多为临时性突击,平时又不注意维护,因此路况较差。1979年,北安农管局在花园农场召开了交通工作会议。会后,大部分农场根据会议要求组织了养路专业队伍,平均1至3公里配1名专业养路工。1982年以后,各农场又根据管理局的要求,实行“以地养路”与“以车养路”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养路资金来源,并配备了养路机械。新建与改建公路作为基本建设项目,由基本建设部门负责。日常管理使用,包括大中小修,由交通部门负责。1984年,全局自养公路比1979年增加300多公里。桥涵建设也有很大发展,一些险桥、木桥逐渐被钢筋混凝土永久性桥梁取代。截至1985年,北安垦区公路总里程已达2336公里, 每平方公里土地平均约0.25公里,每万亩耕地平均约6.25公里。在公路总里程中,专用公路2015公里,其中砂石路564公里。
                  逊克农场沾河大桥



  二、运输
  建场初期,基建物资、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的运输,主要靠畜力和人力,近距离运输经常是人背肩扛。远距离靠马车,冬季是爬犁。当时只有少量由政府和部队拨给的破旧汽车。1948年,通北农场有20台马车和4台汽车(嘎斯、吉斯、万国、福特各1台)。1949年冬,东北军区政治部青干一团从第四野战军运输大队调入240名干部战士,120台马车,650匹马,组成了运输大队,这就是二龙山农场早期的运输组织。1950年又从战利品中调入4台美制汽车,1台日产汽车,成立了汽车排。美制汽车烧汽油,日产汽车烧木炭。这个时期,因为汽车少、路况差,雨季链轨拖拉机也承担长距离运输。
  1953年以后,开始进口新汽车,主要是苏联的嘎斯51型汽车。进口的轮式拖拉机也承担运输任务。1958年,省国营农场管理厅赵光地区办事处成立了汽车队,共有38台汽车,承担所属农场的运输任务。60年代,农场开始使用国产解放牌汽车和国产胶轮拖拉机,运力由以畜力和人力为主转向以机械运输为主,畜力为辅。70年代以后,农场大量购进各种型号的国产汽车和轮式拖拉机。不但场部有专业汽车队,分场也配备了载货汽车,生产队有轮式拖拉机。除载货汽车外,一些农场还购进了油槽车等特种汽车。80年代,武汉产 “东风”140载货汽车比“解放”牌汽车更受欢迎。 这种汽车马力大,速度快,耗油少,成本低,农场争相购买,一时间出现了“东风”热。到1985年末,全局共有126台“东风”牌汽车。
  垦区客运比货运发展得缓慢。建场初期,职工外出,几十里地甚至上百里地都是乘坐马车、爬犁,甚至步行。龙镇农场建场初期,职工到北安办事,60公里常常步行。有了载货汽车,便搭乘载货汽车。1961年,赵光农场将一台吉斯150型大货车改装成大客车,单日跑南线(东方红、双丰、建设分场),双日跑东线(前进、红星分场)。1964年又改装一台大客车,跑西线(黎明农场)。1968年后,大批知识青年进场,各农场普遍购进客车,同时也大量增加了小型车。部分农场的分场也有北京吉普车。
               1985年北安垦区公路状况表         单位:公里



               北安垦区各类汽车统计表
  1985年



  三、管理
  建场初期只有少量汽车的时候,没有规章制度,实行供给制,不搞经济核算,有任务就出车,完成任务情况不记载。随着汽车的逐渐增多,农场相继成立汽车队,并建立运输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制度较早的是二龙山农场,1951年开始建立车辆技术档案。1952年,周光亚调任二龙山农场场长后,实行以定额管理为中心的机务人员专责制、车组核算制,车队配备了统计、会计,开始了交通运输的企业管理。“文化大革命”时期,交通运输管理制度受到冲击,一度出现管理混乱状况。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以后,农场的汽车队改为汽车连,隶属团后勤处装备股。师部由后勤部装备科负责交通运输管理,并建有直属汽车连。兵团后期,重新建立交通运输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及维修保养制度,并加强了车库建设。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虽然恢复建立了规章制度,在实际中却并未严格执行,不搞单车核算,不计运输成本,许多单位实际上是花多少算多少。
  1976年组建北安农管局之后,管理局设工业交通处(1987年单设交通处,副处长蔡伯威。),农场设工业交通科,统一管理工业和交通。农场及局直企业专业汽车队,从1976年起,都建立了单车核算制度,落实经济指标,实行定额加奖励,有奖有罚。1980年前,全局每年交通运输经营盈利20多万元,1981年60万元,1982年95万元,1983年140万元。1983年以后,大部分农场摘掉了运输亏损的帽子。全局平均每年有40多台车单车盈利超万元,最高的达27000元。1984年,又由单车核算改为单车承包,取消固定工资,司机多劳多得。
  50年代,车辆少,执行制度严格,交通事故很少。“文化大革命”时期,规章制度废驰,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组织安全检查,举办展览。农场在麦收前举力机动车辆驾驶预防事故学习班。从1980年起,在全局组建一支交通监理队伍,大场配2至3人,小场配1至2人,在场内开展交通监理工作。全局现有交通监理人员68人。1977年至1985年9月间交通肇事死亡人数分别是35、27、21、17、13、7、5、7、0。1984年,管理局对67名安全行驶60万公里以上的驾驶员进行了奖励。农场对近百名安全行驶40万至60万公里的驾驶员进行了奖励。格球山农场汽车驾驶员李泮清,安全行驶130万公里以上,受到省交通厅的奖励。尾山农场汽车队千天以上无事故,曾荣获省交通安全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从1984年起,各农场成立了公路管理站,负责全场公路维修、养护和管理,实行承包责任制。并配备了汽车、压道机、平地机、推土铲等修路机械设备。各农场制订了道路桥涵管理制度。各场采取“以车养路”与“以地养路”办法解决公路维修费用。赵光农场按耕地面积平均分担公路维修费用,每亩1元。格球山农场对场区道路严格执行违犯规定罚款制度,场区道路路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