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物资供应

第四节 物资供应


一、机构
  计划供应的生产资料的进货、调运、储存和销售,自成系统。1950年,通北农场成立供销科,二龙山农场成立供应科。1962年,赵光农垦局建立供应站。1968年生产建设兵团一师设物资科,编制7人,并在赵光、龙镇设物资供应站,编制各50人。各团设物资股和供应站。原北安劳改工作分局以及1972年后的省农管局黑河分局及所属农场都设有物资供应站。
  1976年组建北安农管局后,管理局设物资处,下设机电、农机、燃料、检验、金属回收、储运、财务、政工、办公室等科室。在北安、赵光、龙镇设有3个物货供应站。1979年,撤销了赵光、龙镇两个供应站,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根据油料供应量大、管理要求严格的情况,在赵光、二龙山、龙镇设立3个中转油库,负责各片农场燃料油的供应管理。根据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原则,各农场和直属企业设物资科。管理局物资处历任处长:孙万、林显峰。历任副处长:潘贵仁、刘永林、林显峰、马启发、胡良义、杨之军。物资系统设立党委,现任党委书记王希辰。
  二、供应
  建场初期,通北、赵光、花园等农场使用的万国、吉斯、福特等外国拖拉机的零件,因国家不进口,国内不生产,只好依靠简易的设备自己制造。产品不合格,能将就用的就将就用;不能用的,就拆旧补新。机用油料在市场上购买。煤炭、建材等物资依靠当地政府解决。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在哈尔滨王兆屯建立物资供应站,解决了国营农场的物资供应渠道。通北、赵光、花园、二龙山等农场及1955年后建立的劳改农场的物资,都由王兆屯供应。从1960年起,国营农场的物资供应纳入国家供应计划,供应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加。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各团物资由兵团系统组织供应。省农管局黑河分局各农场的物资由省农场管理局物资供应站供应。1976年后,农垦部对统配部管物资实行直供,开始时北安垦区从总局王岗供应站进货。后来由总局物资局统一组织协调,管局物资处直接参加由总局物资局参加订货会。钢材、水泥、木材、农机配件和二、三类机电产品,由管局物资处直接参加订货会议组织进货。油料、煤炭分配指标一年一定,按月落实进货计划。
  管局根据总局下达的物资分配指标,由物资处根据全局各单位的生产、基建等任务进行综合平衡,提出分配方案,经管局领导审批后下达各农场和直属单位。
  由于计划供应的物资供不应求及按行政层次设置物资供应机构,长期以来物资部门存 在官商作风、特权思想,影响物资的合理分配。1978年,垦区物资部门开展“假如我是用户”的大讨论,提出“想基层所想,急基层所急,供基层所需”的口号,改善了服务工作。从1980年起,对长线产品实行敞开供应,对紧缺物资采取按生产急需核定供应的办法。
  随着物资的丰富,逐步改变了只能内销不能外销的封闭式经营,既保证基层生产所需,又面向社会。1985年,管局物资处在北安建立了农垦贸易商场,打开了为社会服务的窗口。  三、管理
  国营农场创建初期,只有简易的仓库,存放少量物资。没有油库,也没有油罐。燃油 放在桶里,机油放在桶里或锅里。1950年,二龙山农场建立了物资库,1952年通北农场建立了油库。60年代后,总场分场纷纷建立油库、仓库,一些生产队也建油库或设油罐。到1980年,三级管理的农场总场、分场、生产队及场直单位都设库。周转环节多,积压物资多。1980年,赵光农场有大小物资库79个。1980年,全局整顿物资管理体制,撤销了分场、生产队的物资库,同时将各业务部门分散管理的物资,集中到物资部门统一管理。全局1982年实现一场一库,仅3项材料库存就比1981年减少470多万元。1985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后,由生产队服务站的材料员负责家庭农场的物资供应。
  建场初期,农场重视物资管理工作。通北农场在1952年建立了物资管理制度,各基层单位都有物资管理手册,对所消耗的物资都有详细的记录。“文化大革命”时期管理混乱,采购无计划,消耗无定额,大量物资积压,长期占用资金。赵光农场截至1976年三材库积压280多万元。1979年,全局开展清仓利库工作,在清仓的基础上,全局实行了“八项经济指标考核制度”,以进货、销售、库存、消耗、劳动效率、资金周转、流通周转、利润8琐经济指标,考核经营成果。1981年起,全局试行物资管理经济责任制,责、权、利结合,进一步加强了经营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管局物资处1980年以前连年亏损,实行经济责任制后,1981年盈利46.8万元,1982年盈利155.7万元。1981年物资损耗率由1980年的0.056%下降到0.026%。到1985年下降到0.01%。
  1979年以前,没有开展商品检验工作,对从国外进口的机械发现质量缺陷不能索赔,造成经济损失。1979年9月,管局物资处设立了商品检验科,务农场成立检验组或设专职检验员,购置了检验设备,培训了检验人员。对进口物资通过鉴定、金相、化验等技术手段进行检验,发现质量缺陷,通过谈判索取赔款。1979年以来,共索赔136万元。不仅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减少了经济损失,同时也控制了国内质次价高的产品流进垦区。
  随着能源消耗量的增加,物资部门把节约能源列入重要日程。1979年,局、场都成立了节约能源办公室。对石油、煤炭等物资采取定量分配等办法,并开展了群众性的节能活动。1979年,赵光农场创造了柴油预温装置。安装柴油预温装置的拖拉机,油温从42℃上升到72℃。每台拖拉机一年可节油半吨左右。总局推广了这个经验。1983年,北安垦区开展“三手十创”节能竞赛活动。“三手”是:争当节油能手、节煤能手、节电能手。“十创”是:争创节能先进农场、节能先进生产队(车间)、节能先进汽车队、节能先进加油站、节能先进车组、节能先进油库、节煤先进锅炉班、节煤先进食堂、节电先进电业所、节能先进管理部门。这项活动的开展,开创了节能工作的新局面。1983年全局节约汽油1020吨,柴油5460吨、润滑油633吨、润滑脂6.7吨。主燃油比1982年下降15.8%。按定额标准煤炭消耗比1982年节约19270吨。用电比1982年节约79.9万度。一次能源节约价值452.5万元,受到了总局、省政府和农牧渔业部的表扬。
  1983年4月,龙镇中转油库因保管员失职,未及时关紧油罐阀门,致使油罐中柴油由管道反流,管道中的油压将管道转弯处的胶管软联接脱开,跑柴油21.22万公斤。又因跑出去的柴油污染了龙镇农场一个小水库,赔尝损失3万元。这起严重事故的两名责任者,经司法部门追究了法律责任,分别被判处3年和2年有期徒期,油库领导和物资处主管领导分别受到党内和行政警告处分。
             物资处八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