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经济结构

第二节 经济结构


一、经济形式
  1952年农业部颁布的《国营机械农场农业经营规章》指出:“国营农场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企业,它的一切生产手段一一土地、机具、建筑物、牲畜等均属国有;生产品交给国家。”根据这个规定,国营农场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建场初期,北安垦区职工占总人口的比例,1949年是86.7%,1951年是94.2%,1952年是76.6%。带家职工少,职工又享受供给制。这个时期没有庭院经济。50年代中期,职工家属迅速增加。1955年职工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2.5%,职工家属利用闲田隙地种菜,饲养畜禽。农忙季节,生产队组织家属作为临时工参加劳动。1956年后,农场分给每户职工1~1.5分菜地,后来扩大到3分。有的农场还组织家属从事编织、养殖业生产。农场的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逐渐发展起来。1958年大跃进中,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曾一度被取消。1960年后的3年困准时期,又恢复起来。1963年,赵光垦区职工自留地及小开荒地达5166亩。家庭饲养生猪出栏数达5450头,部分产品进入市场。各农场逐渐组织家属生产队,有的叫家属生产大队,农场生产队派干部参加管理。
  “文化大革命”时期,“割资本主义尾巴”,职工自留地被取消,家庭养猪也受到限制,不准养母猪,仔猪由连队统一供应,肥猪由连队统一收购。1970年后,才逐渐恢复自留地,但只准种菜,产品不能出卖。每户只准养一到两头肥猪,纳入收购计划,不准个人杀猪出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农场相继成立集体经济办公室,大力发展集体经济。1983年后,开放农村市场,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下表是1983年畜禽存栏头数,反映了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已占有相当比重。
             1983年畜禽存栏头数统计表    单位:头、只



  1984年管局成立劳动服务公司,负责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发展协调工作。劳动服务 公司经理是吴宗超。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集体和个体的养殖、服务、饮食、墓建、运输等业迅速发展,国营农场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经济结构。1984年,北安垦区集体所有制企业已有22个,其中工业3个,农业6个,运输业3个,商业、服务业10个。总产值311万元,其中农业178万元,工业34万元。从事个体经营的已有666户,1833人。但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比重仍然比较小。集体经济的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1.73%,加上个体经济,产值占总产值的2.5%左右。集体和个体畜牧业的产品产量所占比重最大。
                 1984年畜产品统计表          单位:吨



  二、经营方式
  根据农业部《国营机械农场农业经营规章》规定,国营农场是高度集中的单一经营方式。到60年代中期,这种经营方式逐步具体化为以下内容:一是按国家和主管部门统一计划的品种、数量等指标,由上级主管部门层层下达而生产;二是主要生产资料如机械设备、油料、钢材、化肥、农药等,主管部门统一分配和供应;三是劳动力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和调配,子女就业也由上级统一安排;四是产品由国家和主管部门统一调拨和收购;五是利润全部上缴,亏损由主管部门给予核销或弥补,投资全部无偿拨给。
  1968年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以后,特别强调组织纪律性和统一性,因而这种高度集中的单一经营力式,又进一步加强了。农场对一些小商品和一些副业产品,也没有支配权和经营权。生产队的自主权更小了,职工家属处理一头肥猪也得报请上一级核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国营农场逐步执行财务包干和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经营力式也随着改变,经营权逐步下放。1984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通知》精神,国营农场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又开始试办家庭农场。截至1984年底,全局兴办了职工家庭农场78个,其中种植业64个,林业2个。参加家庭农场的男女整半劳动力774人,占全局农业劳动力的1%左右。1985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全局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1603个,其中种植业10966个,畜牧业174个,林业388个,渔业11个,承包土地193.2余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5%。参加家庭农场的劳动力3.69万人,占全局农业职工人数的70%以上。除引进国外农业机械的世界银行贷款开荒项目的3个生产队保持统一经营方式外,基本上都办了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在组织形式上有单户和联户的两种,独户10827个,联户776个。家庭农场所承包的土地、山林、水面仍为国家所有。其使用时间,根据合同有长有短,有的为3年,有的为5年,根据各生产队的具体情况而定。生产资料、资金以及劳动力不受农场的支配。除了执行主管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外,生产经营等均由家庭农场自行安排。各种类型的承包户也是如此。兴办家庭农场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职工办农场的积极性。二龙山农场十六队职工陈立业父子经营的独户家庭农场,6个劳动力,1985年承包1671亩地,种小麦1194亩,大豆330亩,甜菜34亩,蔬菜34亩。全家吃苦耐劳,精心经营,获得较高效益。小麦亩产213.5公斤,大豆亩产54.5公斤,甜菜亩产1676.5公斤,蔬菜亩产5万公斤。全年农业收入115700元,总支出90672元,纯盈利25074元。
  除发展家庭农场和各类承包外,各农场还发展了与系统外的横向联合。赵光糖厂、二龙山农场与江苏省无锡市杨名乡五星大队联营,在无锡市分别建立五星汽车大队和五星豆制品厂,于1984年开始营业。为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根据省和总局的通知精神,管理局和农场成立了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与政研室合署办公。管理局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历任主任:王守廷、刘兴久、吴宗超、杨国兴,副主任李志忠。1986年成立外事外经办公室,历任副主任:宋乃春、李德尧。
  三、产业结构
  建场初期,农场没有自己的工业。砖瓦、木材、食品等生产、生活物资,都靠国家调拨和地方政府供应。1952年以后,由于农场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原来的供应渠道已满足不了需要,农场逐渐发展自己的工业,如粮油加工、建材、机械修理等。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保证自给。牧业、副业也发展起来。到1957年,北安垦区工业产值达到262.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4.2%。林业、牧业等产值所占比重仍然很小。
               1957年产业结构统计表



  大跃进时期,工业生产迅猛发展,1960年工业产值曾占生产总值的37%。但是这个时期发展的工业由于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急起急落,1961年就降到28.2%,1963年降到21.3%。“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建设兵团和省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所属农场,建起了一批“五小工业”,即小水泥厂、小酒坊、小糖厂、小煤窑、小农机。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了重点工业项目,如赵光糖厂、二龙山造纸厂、二龙山浸油厂、锦河玩具厂、五大连池水泥厂、锦河和红色边疆的面粉厂等。1968年至1975年的8年中,工业建设投资3150万元,占累计总投资的35.5%。工业产值由1390.6万元增加到3412.4万元,增长2.2倍。但是这个时期发展的工业项目,有的缺乏可行性论证,造成浪费。如红色边疆等场的一些小糖厂及一些小煤窑,上马后不久又下马停产。
  1976年后,北安垦区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建设商品粮基地,一方面发展多种经营,新上了一批工业项目。到1978年底,工业产值增加到3947.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3%。牧业产值由1975年的676.7万元增加到747.5万元,增长10%以上。
  1980年以后,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工业产值逐年上升。1984年总产值相当于1980年的146.9%,平均每年增加11.8%。农业生产由于1981年遭受了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下降的幅度比较大。从1982年开始逐年恢复,到1985年,农业总产值增加到20045.2万元,比1980年增长46.1%,平均每年递增9.95%。种植业由1980年的12502万元,增加到17530万元,增长40.2%,平均每年递增8.85%左右。畜牧业因受到多层政策的影响,有增有减。这几年林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5年造林达60余万亩,产值由1980年的85万元,增加到1019.7万元,增长近11倍,平均每年递增85.96%。副业、渔业分别增长54.5%和176.1%,平均每年递增11.5%和28.9%。
                产业结构比例发展状况
                 (1947-1984)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1957年之前的初建时期,农业产值大致都在85%以上。而工业产值只在14%以内,基本上是自给性的生产。1958年以后工业虽然发展很快,到1978年近20年才只达到25%左右。总产值提高10倍多,但产业结构变化不大:农业在75%以上,工业在25%左右。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由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工业产值比重逐步上升。农业也仍然在上升,主要是农业内部结构有变化:种植业产值逐年下降,林业、副业、渔业在急剧上升。牧业保持稳定在原水平。
  在种植业内部,以小麦大豆为主的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90%,经济作物只占5%,其它作物(包括蔬菜、瓜类、绿肥等作物)占5%左右。在1981年至1984年的播种面积中,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57%左右,大豆占播种面积的31%左右,其它杂粮占总播种面积的3%以内。
  在工业内部,1984年产值结构是:电力工业占1.98%,煤炭工业占6.68%,机械工业占12.65%,建材工业占4.28%,森林工业3.62%,食品工业占67.64%, 造纸工业占2.67%,文教艺术工业占0.95%。
  在轻工业产值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95.5%,以非农副业产品为原料的工业 占4.5%。工业产值比重虽有增长,但主要是管局直属企业的产值,占工业产值50%以上。务农场工业发展也很不平衡,以1985年为例,在15个农场中,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足10%的农场有5个,不足20%的有4个,不足30%的有6个。各农场工业总产值中,粮油加工、农机修理,建筑材料等绝大部分都是自给性的生产。
  1985年在24023万元的工农业总产值中,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含农、林、牧、副、渔业产品)产值达1950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8%以上。最终产品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左右;在最终产品中,面粉、豆油、食糖又占很大的比重。
  1985年北安管理局在20.8万职工中,从事商业、饮食、服务、物资、文教、卫生、科研、交通、建筑等第三产业的职工2.55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5.5%左右,加上个体的第三产业人员所占的比重,也仅是17.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