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计划管理一、管理机构
建场初期,人财物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计划,农场没有专门的计划管理机构和专职计划 人员。1949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机械农场管理处提出“克服供给制思想,实行企业经 营”的要求。农场在场长办公室或会计室设立计统组或设计划统计人员2~4人,管理农场的计划工作。1953午后,各农场才成立计划财务科,作业区设核算组,生产队设计划统计员。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将原由地方政府管理的政法、文教、金融、商业、外贸、税务等,都归生产建设兵团统一管理,扩大了农场计划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一师师部设计划建设科,各团设计划建设股。1976年建立北安管局后,管理局设计划财务处。管局计划财务处历任处长:吴瑞祥、胡耀祖、李颖囝;历任副处长:黄建初、周玉璞、马连山、胡耀祖、周德龙、李明光、李颖囝、李志忠。农场和管局直属企业都设计划财务科,分场和生产队配备专职或兼职计划统计人员。
二、计划分类
(一) 长期计划
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机械化规划等超过5年的计划项目,被列为长期计划。1958年后,白上而下强调搞长远规划。但在大跃进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及缺乏计划管理经验,常有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如赵光垦区在第二个五生计划期间计划开荒70万亩,实际完成30.6万亩,仅完成计划的43.5%。计划小麦平均亩产200公斤,力争25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25公斤,力争15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300公斤,力争500公斤。实际完成是:小麦78公斤,大豆53公斤,玉米94公斤,远远低于产量计划。1962年以后,重新调整了发展规划,计划比较切合实际,又有保证措施,发展的比较顺利。但后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未能全面实现。下表是赵光农垦局1967年完成计划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赵光农垦局1964年至1970年的7年发展规划中,从1964—1967年这4年间,耕地面积和粮豆播种面积,分别完成87.06%和90%。粮豆总产量和粮豆上缴量都接近完成。而各类作物的平均亩产量则已基本完成。这个发展规则是符合实际的。
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一度搞了一个“三年上纲要”(全师平均亩产200公斤),“五年过黄河”(全师平均亩产250公斤)的计划。为求得高产,把所谓高产作物玉米面积盲目扩大,不但长期计划没能完成,就是每年的产量计划也无法实现,造成生产下降,亏损不断增加。
1980年以后,随着国家的国民经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管局提出在1980年的基础上,到1985年耕地面积达到450万亩,总播种面积430万亩,粮豆播种面积390万亩,平均亩产125公斤,总产4.38亿公斤。工业总产值7500万元。由于1981年遭受严重的涝灾,农业生产指标有所下降,工业由于一些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品产量受到影响,导致产值发展缓慢。1982年开始制定到1990年和2000年的远景规划,虽然经几次反复调整,但至今仍未定稿。
(二) 年度计划
国营农场的年度计划是贯彻实现长期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从50年代初期开始,每年都制定年度计划,但是初期由于计划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比较低,一些主管领导和上级管理机构的不适当地干预,加上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不可预见性,年度计划实现的时好时差。在1958年至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国营农场归属多变,加之长远计划的失当以及有些领导机关不从实际出发,随意安排,致使年度计划脱离实际,完成计划的程度很低。1963年以后,由于制定的措施可行,各年度的计划实际执行,基本上是好的。1968年以后的一段时期,由于脱离客观实际追求高指标,计划管理被削弱,年度计划年年落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垦区加强了计划管理,充实了队伍,培训了业务人员,计划管理水平有了提高。注意从实际出发,指标比较切合实际,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经济计划基本上能够实现。
生产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1978-1985年)
1981、1984和1985年这三年北安垦区粮豆总产、亩产和上缴量,工农业生产的总值,分别比上一年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1985年比1984年大幅度减少。几次减少的原因除了因为管理体制变动,1984年划出7个农场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是1985年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灾害,农业生产没有完成年度计划。1978、1980、1983年农业生产获得好收成。工业产值计划除1985年一些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受到影响,导致工业产值略低于计划外,其余年份都超额完成计划,或接近计划,保证了工农业总产值基本完成计划。基本建设计划,8年中有5年没有完成计划,主要由于资金紧张,国家投资幅度减少,加上层层留用,到基层企业寥寥无几。内部由于连年亏损,加上有历史遗留的挂帐,专用基金多数单位出赤字,少数企业有结余。非生产性建设计划的教学用房急剧增加,职工住宅也有增加。
(三) 阶段计划
对于不受自然条件影响或受自然条件影响不大的生产部门,如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等项生产,各农场、企业及生产队、车间,都编制季度计划。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各阶段的作业活动也不同,要求编制阶段作业计划,安排各级段的生产任务、技术措施、时间要求。合理调配和组织劳动力、机械和物资等,对上阶段完成年度计划的情况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并制定出下阶段完成计划的具体计划。
北安垦区各国营农场,从1952年就开始编制阶段计划。主要是根据农业生产的春耕、夏锄、麦收、秋收等4大生产季节,制定出阶段的作业计划和开支计划严格生产资料采购和供应的计划性,减少计划外的开支与非生产性的支出。通北农场和二龙山农场各生产队,又以阶段作业计划为依据,实行“小阶段”或“10日作业计划”,并公布和落实到班组和车组,使每个职工心中有数,克服生产指挥的忙乱现象。这个小段计划的执行,一直延续到1958年底。
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期废除了阶段计划,计划管理被削弱,凭各级领导的主观意志指挥生产;小段作业计划也被废除,出现“瞎指挥”。赵光农垦局所属的不少农场,大搞深翻,动用了大量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无效劳动,以致破坏土壤结构。
1963年各农场又开始在强调执行年度计划的同时,再次推行并逐步完善生产阶段计划和生产队的小段作业计划。车组制订了“班组计划”,将作业项目、时间、地块和数量、质量的要求,提前向每个职工公布,使计划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加强。
1968年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各项生产、作业都强调统一执行“命令”。“命令”就是计划。各生产阶段都由兵团司令部下达统一的“战斗动员令”,不管地区差异,也不论条件不同,统一“命令”,实质上废除了各生产队、生产单位因时、因地、因事制宜而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1976年省农场总局成立后,计划管理又得到加强,阶段计划又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同时各农场还经常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管局每年也进行一到两次经济活动分析,对生产和财务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制定出完成下一阶段(季度)计划的具体措施,以保证年度计划的完成。各基层单位根据管理局的要求,实行“五有、五定”(即生产有计划,劳动有定额,管理有制度,开支有标准,经营有核算;定规模、定人员、定消耗、定设备、定支出),普遍恢复了阶段作业计划和小段作业计划以及班组计划。这种计划管理方式一直延续到1980年,有的持续到1981年底。1981年以后,实行以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各种经济责任制,兴办家庭农场,集体、个体经营方式也在扩展。生产承包者不仅有了自主权,而且本身都具有一定的生产和实践经验,以生产队为主的阶段作业计划,实际上大多数单位已不再实行了。
三、综合平衡
农场建场初期,由于没有计划管理,因而也就没有综合平衡。1953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国营农场也开始制定年度计划,同时进行综合平衡。但是初期综合平衡水平很低。1956年赵光垦区根据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的指示,以场扩场,创办了和平农场,同时又大量开荒,生产、生活资料供应不足,造成很大困难。1958年又搞了许多“高指标”,致使生产、生活资料更加缺乏,资金紧张,基本建设跟不上去,财力、物力失去平衡,造成积累与消费比例很不协调。大跃进时期,赵光垦区建立年产1.5万吨黄纸板厂1个,年产5000吨啤酒厂1个,小钢厂1个。新上的这些项目,对原料、资金、设备、技术力量、产品销售等问题,都未进行综合平衡,未等投产就“下马”了,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1963年根据省农场管理厅的要求,赵光农垦局采用综合平衡法编制1个长期计划(1964—1970年),并分别具体体现在各个年度计划之中。省农垦厅1963年决定重点武装30个机械化生产队,其中赵光农垦局有4个,以后每年继续装备。这个规划要求明确,规划和年度计划很协调,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967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农场管理体制变动,长远规划刚刚在实施,就被废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虽然也编制了“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但综合平衡仍被忽视。1968年起生产建设兵团一师所属农场(团),连续接收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农业工人1968年为3.4万人,到1971年增到5.96万人。3年间,农业工人增加75%以上。农业拖拉机由850台增加到1200台,增加41%以上。粮豆播种面积由155万亩增加到183万亩,仅增加18%。劳动力急剧增加,与机械、耕地面积的增加幅度很不相适应。这种不平衡状态,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急刷下降。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播种面积由45.5亩减少到30.7亩,加上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因素,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豆和创造的产值,分别由3761公斤和1950元下降到2717公斤和1374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管局和农场把计划管理、综合平衡形成制度化。编制计划先由管理局计财处根据省国营农场总局提出的年度计划的要求,与有关业务部门研究,结合北安垦区的具体情况,提出计划设想,召开计划会议讨论并听取各有关力面的意见。各 农场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年度计划草案;管局再根据各场年度计划草案,会同有关部门,根据需要与可能,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全管局年度计划草案。经管局党委讨论同意后,上报省农场总局。经批准后,管理局下达年度计划的控制指标。各场和局直单位进一步修订后报管局。
管局经党委讨论后,以正式文件下达给各农场和局直属单位执行。管局年度计划的内容,包括生产计划,技术措施计划,各业产品销售、上交和对外贸易计划,交通运输计划,文教、卫生计划、商业购销计划、物资供应计划、劳动工资计划、财务成本计划、基本建设计划等。
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农业生产情况比较表
(1968-1971年)
商业购销计划、物资供应计划、劳动工资计划、外贸出口计划,由各专业部门牵头会同计财处提出草案。经与计财处商定后,由专业处上报总局专业口,成为正式计划后执行。
国营农场不仅有农,林、牧、副、渔、工、商等部门的综合经营,还有政法、文教、卫生等部门。因此,综合平衡的内容,既包括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业的比例关系,又包括生产、非生产、生活的比例关系及生产力的综合平衡等。由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经营单一,农林牧副渔工结构不协调。1980年以来,经过调整,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仍不尽合理,还须进一步调整。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调,生产、非生产、职工生活的比例关系一直安排不够合理,职工生活欠款太大。1979年以后经综合平衡调整,比例关系稍有改善,1980年到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由18139万元增加到24023万元,增长了32.4%。职工平均工资由670元提高到845元,增长22%。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由于人员增加得多,加大了房屋建设的比重,1980年到1985年的6年中,建设住宅面积47万平方米,使全管局住宅面积增加到154.7万平力米,按现有人口19.8万人计算,人均住房面积7.8平力米,职工住房紧张状况稍有好转。教学用房5年增加14800平方米,扩大了招生名额。5年中投入地力病防治费用50余万元,医疗用房和医疗设备投入156万元,增设病床150余张。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有了一定改善。
由于体制多变,农场生产队多年来不定型。1979年以后,农场生产队绝大多数已基本定型。1980年以来,通过调整平衡,合并了一些生产队,逊克和建设农场通过世界银行贷款开荒项目,增建了3个生产队。部分农场撤销了分场。农场的生产队总数由1980年的415个,到1985年底减少为346个。工业企业原来十分薄弱,经这几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除撤销一批亏损和不易发展的企业外,又增加了一批,到1985年底达到97个。
四、定额管理
建场初期,二龙山等农场曾对部分作业制定了作业定额和消耗定额。后来各级农场管理部门公布了定额标准,各农场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补充规定,但配备定额是相对稳定的。
(一)农机具配备定额
建场初期以开荒为主,没有配备定额。1955年开始,每台中型拖拉机负担3000亩耕地,每台联合收割机负担3000亩收割面积。北安垦区各农场生产队耕地面积多在1.2万亩规模,多数配备4台中型拖拉机,3—4台谷物联合收割机。1963年以后,1个标准化的生产队,耕地1.5万亩配备东方红拖拉机5台。轮式拖拉机根据作业半径与农场场部的距离,配2至3台(作运输用)。联合收割机5台(其中自走式一台)。平均每台拖拉机负担耕地3000亩。联合收割机的配备,主要根据麦类作物种植面积而定。按麦类作物比例占50—60%,则每个标准生产队,平均每台联合收割机负担麦类作物1500亩至1800亩。
农机具配备定额标准
生产建设兵团时期,曾多次修订农机具配备定额。北安垦区农场丘陵漫岗多,根据这个特点,1978年管局对农机具配备定额又作了一次修改,如下表:
主要农机具配备定额(一)
主要农机具配备定额(二)
(二)农业人员配备定额
国营农场创建初期,严重缺员,没有编制定员。60年代曾制定农场编制定额。1968年后由于大批知识青年进场,定员标准无法实现。1978年,管局根据总局的要求,结合农场的实际,对农业单位的人员定额作了规定。要求农场按定额将多余的人员分离出来,另行安排,同时对其它各业定员也提出了要求。
农牧场总场部机构编制
分场、生产队管理人员编制标准
1979年起执行省农场总局制定的(黑龙江省国营农牧场定员标准与劳动定额)
生产队的农业工人配备,是以工日计算,每300个工日配一名农业工人。不同作物的用工量,折算成每一农业人员负担面积。
按总局人员配备标准,自1981年起,各农场逐步压缩农业工人的数量,截至1983年,北安垦区分离出劳力2400余人。1984年起兴办家庭农场后,总局的人员配备定额,除分场以上管理人员还参照执行外,对生产队已经基本不起作用了。
五、统计
建场初期,农场没有专职统计人员,统计工作由会计兼任。1950年10月,各农场派人参加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在哈尔滨举办的第一期会统干部训练班。农场在会计室或场长办公室设统计组。基层生产队仍缺统计人员。由于统计队伍不健全,专业水平又不高,传递方法又落后,基本数字缺乏权威性。
1952年以后,二龙山、红星等农场开始建立人、机、畜作业日报等原始记录,加强了统计核算工作。通北农场在四川、贵州大学实习师生的协助下,编制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作业面积计算手册和对数表。为了提高计时,计量的准确性,有的农场还给每个车长购买手表一块(表款在一年内扣回)。
1954年以后,各农场普遍在作业区和生产队设专职统计员。随着农场企业化的发展,赵光、二龙山农场制定了作业定额和消耗定额,全面开展班组核算。统计员又叫核算员。赵光农场搞了一些核算工具和计算方法,如丈量土地的步弓尺、量油尺、圆盘计算尺、速算尺、C—4联合收割机V型打道面积计算法、机械作业打堑法、圆盘油罐存油计算法等,并建立健全了各种原始记录,建立了日报、5日报、旬报、月报和年报制度。各农场还制定了考勤、核算、材料消耗等专项统计报表制度,形成了一整套自下而上的比较完整的统计制度。
大跃进时期,计划管理被削弱,统计凭估计,搞浮夸。1962年后,又恢复了日报,旬报、月报和年报制度,培训了统计人员。1968年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初期,统计部门被撤销,统计人员被下放,统计制度被废弃。1970年后,重建统计队伍。但是由于领导不重视,统计队伍素质差,统计数字很不准确。组建北安农场局后,管局、农场、分场、生产队均设专职统计人员。管局连续组织3期培训班,把在职的550名统计人员普遍培训一至二次,并在管局组织的各类技术人员和队长培训班上,讲授统计业务课。管局还组织农场、生产队,将建场以来的历史统计资料重新审定,整理汇总补齐后,报送总局印成统计资料。
1980年,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批转统计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的通知》的精神,经过考核,有8名统计人员被授予统计师职称,12名统计人员被授予助理统计师职称。1982年,根据总局的统一部署,有计划地搞了农作物产量抽样调查10个点,1983年增加到11个点。根据实际对比,这两年的作物产量,特别是小麦大豆产量,全面预测与实割产量基本上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