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财务管理一、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实行供给制时,农机具、零件都是一次性核销,没有成本核算。通北农场虽有简单的会计科目,但只是不系统、不完整的简易帐目,没有统一的会计科目一览表。当时由总务科管理财务,没有主管财务的专门机构,会计人员十分缺乏。1949年末,东北人民政府机械农场管理处公布了《东北国营机械农场暂行普通会计制度(草案)》,指定通北农场为会计组织机构的试点单位,成立了由场长直接领导的会计室,进行成本核算,编制会计决算预算。务农场相继建立专业会计机构。通北农场清理了日本开拓团的财产、建场以来投入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产,清理了1947—1949年发生的一切费用及固定资产折旧费,结清了统一帐户科目的余额,编报了通北农场第一份财务决算。1950年开始建立了正规的会计帐日。1951年,参加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举办的会统干部训练班的会计人员回到农场,加强了农场的会计队伍,并开始执行《东北国营农场暂行农业成本会计制度(草案)》和统一的会计科目、会计报表。
1953年,学习苏联农业生产阶段成本核算办法,进一步整顿了会计帐簿、凭证、财务会计制度。通北农场在作业区设立了核算组。1954年,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肯定了这个办法,颁发了《国营机械农场作业区核算组试行办法》。各农场普遍推行这个办法,全面开展了定额核算。1954、1955年是实行经济核算较好的两年。各农场将专业核算和群众核算结合起来,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结合起来。生产队班组核算,每日公布。开展定额核算,促进了增产节约,提高了经济效益。1954年,通北农场收入205.4万元,支出206.5万元,接近收支平衡,加上销售费用、税金等因素,比上年减少亏损75.9万元。二龙山农场当年收入142.2万元,支出181.8万元,加上销售费用、税金等因素,经营亏损42.1万元,比上年减少亏损73.2万元。1955年,北安垦区经营盈利453万元,扭转了4年连续亏损的局面。
1958年大跃进时期,成本核算被削弱,用“大收大支、满打满算、定额包干、量入为出”的核算办法,将生产、基建、水利、工副业合而为一,统一表现在生产上。只要求把总帐控制住,不计算各项作业成本。鼓励会计人员大胆打破陈规,把算帐方法尽量简化。赵光、二龙山农场都出现了以表代帐的做法。有的农场用原始凭证(或单、表、卡)直接代替明细帐,用自制的凭证整理单充当明细帐,以科目汇总表代替总帐。核算人员被下放。管理体制上实行场社合一。工作上浮夸,损失浪费严重。1960年又遭受自然灾害,导致亏损不断扩大。1960年,北安垦区经营亏损898万元,1961年经营亏损1962万元。
1963年3月全国国营农场财务工作会议之后,农场财务工作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资金分口管理、专款专用,恢复了各项财务会计制度。1966年,各农场实行“三定一奖”(定产量、定上缴利润、定工资总额和超产奖励)。在农牧业工人中开展评工记分试点,实行定收,定支、盈亏包干的办法,财务会计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68年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斤,财务包干等被说成是“利润挂帅”、“物质刺激”,因而被废弃。同时将财务部门改为供应部门,配备很少的核算人员,从事日常的记帐、算帐。1973年后,从实践中认识到不搞经济核算不行,开始提倡“五定五有”(即定规模,定人员,定资金,定设备,定消耗。生产有计划,作业有要求,劳动有定额,消耗有记录,成本有核算),但收效不大。1976年组建北安农管局后,各场加强了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并总结了30多年的经验教训,整顿了财经纪律。1978年根据国务院颁发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对各农场、分场、生产队和局直工矿企业进行了财务工作大检查,对遗留问题进行了处理。同时建立健全了财务会计制度,恢复了财会工作的正常秩序。管局计财处在赵光农机校举办了农场一级财会、计统人员学习班,以“五定五有”为重点,以提高技术业务为中心,结合评定技术职称和开展会统标准化活动,讲授会统业务课,使会统人员的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各农场举办了生产队会统人员学习班。1979年“五定五有”在全局普遍开展,加强了经营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1980年,北安农管局经营利润达2988.3万元,除去生产队利润留成、超额奖金等因素,净利润为1109万元,是北安垦区经营成果最好的一年。
1983年以后,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管局将财务指标部分作了分解,实行分口管理,把班组核算同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结合起来。1984年根据总局拟定的《国营农场“大包干”及家庭农场财务核算办法》,管局在二龙山农场召开的有各场计财科长、主管会计参加的会议上,重点对家庭农场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制定了家庭农场经济合同和暂行承包方案。1985年春又根据总局制定的《关于家庭农场管理的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国营农场内部家庭农场财务管理的原则,经济合同的签订,承包指标的确定,利、费、税的交纳,机械设备、房屋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转让等处理,承包收入的分配等,分别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984年到1985年管理局分别组织了两次财务大检查,找出各类问题430项,其中属于财务人员业务不熟、错帐的185项,属于违纪的245项。为了解决财会人员专业水平低的问题,除选送人员到八一农大和农垦经济学校进行专业培训外,在赵光农机校增设了一个会计班,还通过电大、函授等进行培训。截至1985年底,近50名学员从财会专业班毕业,211名从电大、函授班结业,充实到财会队伍。北安垦区现有财会人员中,有会计师15名,助理会计师77名;管局和5个较大的农场配有总会计师。管局首任总会计师黄宝铭。为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从1986年起,管理局和农场设立审计机构。管理局现任审计处长胡耀祖,副处长宋长俭。
二、资金管理
(一)固定资金
固定资金的来源,一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和专项拨款,二是企业自筹资金。建场30多年来,由于机车类型混杂,旧设备较多,经过6次清产核资后,累计固定资产报废656.4万元。
固定资产管理报废情况 单位:万元
有相当一部分农业机械,未提足折旧费,就提前报废。基本折旧率太低,是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主要原因。
固定资产折旧情况 单位:万元
建场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固定资产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多年来,农场对固定资产,只有使用权、管理权,没有处理权,影响了经济效益。
固定资金经济效益比较表
(二)流动资金
农场的流动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和主管部门拨给一部分资金,形成农场自有流动资金,短期不足部分,由银行贷款解决。北安管理局所属农场于1984年开始由银行管理流动资金,其不足部分由银行根据不同情况调节流动资金的贷款。
主要年份贷款情况 单位:万元
1981年以后,银行贷款在流动资金中的比重逐年急剧加大,主要原因,一是材料库存超储积压。1982年全管局仅零配件一项,就达到1915万元。二是成本水平递增因素比重过大。1982年粮豆亩成本比1975年增加38.8%,粮食大豆综合斤成本则提高58.7%,以后各年增加的更为显著。1979年以来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及处理积压物资损失造成流动资金相对减少等,也是贷款增加的一个原因。
历年处理积压物资损失情况
定额流动资金占用情况 单位:万元
30多年来,管局定额流动资金中,产品资金所占的比重,一直在30%到40%左右,是比较稳定的;而储备资金所占的比重则在不断增长;生产资金所占的比重却在下降。储备资金的增加,除保证生产需要的合理储备外,盲目采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60年代前,流动资金的管理主要是实行限额领料制度,控制生产单位生产资金的消耗。70年代后,多数农场对生产队实行拨款制。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以后,推行以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各农场的流动资金仍由农场统一解决。
(三)专用基金
1968年以前,专用基金包括企业奖励基金:医药卫生补助金、福利补助金、更新改造基金等4项。生产建设兵团时期,专用基金项目较多,管理和使用比较混乱。组建北安农 管局后,专用基金改成5项,有:更新改造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大修理基金、包干结余资金、其它专用基金(包括税收留成、超交售生猪奖金、育林基金、土地管理费、商业利润留成、国库券基金等)。
专用基金结存情况 单位:万元
自1981年起专用基金出现赤字,而且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这些年农业连续遭灾,亏损大,包干结余出现赤字,导致专用基金出赤字。
专项拨款超支情况 单位:万元
三、费用和成本
1951年,农场根据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制发的《机械农场暂行农业成本会计制度(草案)》,开始计算产品成本和固定资产购置建筑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随着企业化经营的发展和各业生产的发展,从1963年开始,在加强农业成本核算的同时,对畜牧业、林业、渔业、工业进行了全面的成本核算。“文化大革命”期间,只计费用,不计成本。1969年,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粮豆亩成本曾达27.9元。1976年组建北安农管局后,恢复和加强了成本管理。1982年以后,根据总局的规定,实行以计算生产成本为主考核生产费用,帐内算成本、帐外算费用的办法。1984年以后,随着以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的实行,各农场对家庭农场、专业户、承包组采取帐内算费用、帐外考核成本的方式。
(一)费用
1、生产费用
建场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费用的构成有了很大变化。工资及福利费用的比重越来越小,工业原材料消耗的比重逐年增加。1950年生产费用中工业原材料消耗占10%;到1980年上升到16%。固定资产折旧费在构成费用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1950年占构成比重的2%,1984年上升到7%。
2、管理费用
农场管理费用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有所变动,比如工会经费,“文化大革命”之前列入附加工资中,按企业工资总额的2%提取,交由工会掌握控制使用。1976年以后,工会经费按工资总额的2甲。提取,直接计入管理费。1980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数农场把一些业务部门改为经济实体,但由于部分收入没有保证,有的费用仍然在管理费用中支出。
(二)成本
1、农业生产成本
1950年—1985年,北安垦区农业生产综合平均亩产成本提高了3.9倍。主要作物的平均亩成本也逐年增长。亩成本的提高,大致分为5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50—1959年)10年间,亩成本变动不大。最低粮豆亩成本是1951年,为10.19元;最高的1959年,也只有10.99元。这个时期材料价格比较稳定,消耗的种子、化肥数量不大。
第二个阶段(1960—1967年)8年,由1959年的粮豆平均亩成本10.99元,到1967年增加为19.33元,增长75.9%。主要原因是机械作业费增加33%,连队管理费与企业管理费增加9%,种子、化肥增加17%,人力作业费与田间运输费增加7%,其它直接费增加8%。
第三个阶段(1968—1978年)11年,由1967年粮豆亩成本19.33元,到1978年增加为28.35元,增长46.66%。主要原因是肥料农药增加29.09%,机械作业费增长3.6%,人力作业费增长10%,连队与企业管理费增长4.2%。
第四个阶段(1979—1983年)5年,由1978年粮豆平均亩成本28.35元,到1983年为39.25元,增长38.45%,其中机械作业费增加16.5%,农药化肥增长6.5%,种子增加8%,管理费(包括生产队管理费)增长5.5%,其它费用增加1.95%。
第五个阶段(1984—1985年),由1983年粮豆平均亩成本39.25元,1985年增加到56.6元,增长44.2%。这两年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7个原劳改农场隶属关系变动,对生产有很大的影响。这两年物价也显著上涨。因此亩成本上涨的幅度很大。
粮豆产品结合斤成本,从1950年—1985年35个年头,最低的是1955年和1959年,每斤成本为0.06元。1950—1960年是比较稳定的。1963到1967年也比较稳定,亩成本虽有提高,但上升的幅度不大。1971—1980年的10年间,平均亩成本增加了22.2%,而亩产量只提高了42%。1981年又遭受了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亩产只有177.5斤,平均斤成本上升到0.22元,超过销售收入价格,造成当年巨大的亏损。1982年开始亩成本和产品成本相应得到稳定,1984年和1985年又上升。1984年斤成本增加到0.229元,1985年产品斤成本增加到0.32元。
管理费用支出变化情况 单位:万元
主要年份费用支出情况 单位:万元
农业综合亩成本变化情况 单位:元
(1950-1985年)
粮豆作物亩成本情况 单位:元、斤
(1950-1985年)
2、畜牧业生产成本
多年来,北安垦区的畜牧生产处于亏损的状态,主要是由于畜牧生产水平低,产品成本高所造成的。1980年以前,在成本支出中,饲料的比重占55.3%,人工费用占14.7%。1982年以后,农副产品价格提高,饲料的价格也相应地有所提高,是产品成本提高的主要因素。畜牧生产的产值小,用工多,费用高,以往在间接费用分配时,采用费用比例法,按直接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摊。1982年,总局又明确要求,生产队的管理费,按直接费用计划分配率向各业分配,年终调整差额;企业管理费,则按基层生产队全年计划工资比例分摊,年初一次定死,年终不变,更加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成本。
畜牧业生产成本情况 单位:元
(1950-1985年)
3、工业生产成本
建场初期,工业生产由于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设施不配套,因而产量、质量低,成本高。1957年以后,工业生产虽然较建场初期有了很大发展,但多数产品成本仍然在提高。1980年以来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产品成本也在上涨。
主要工业产品成本情况 单位:元
(1958-1985年)
四、利润
(一)销售收入
自1951年开始,各农场实行销售实现制度,自留产品和年终尚未销售产品,均按实际成本结转下年,但由于生产水平比较低,许多产品不能当年脱谷销售,财务成果无法正确反映出生产经营成果。1955年,实行生产实现制,年终计算产品成本时,自留及尚未销售的产品都视同销售,按当年销售价格计入生产收入,使当年生产成果与经营成果一致,但是它不利于组织产品销售。1973年以后,未销售的工、副业产品及年末在产品(包括多年生作物、越冬作物、为来年备耕作业及工、副业在产品),按实际成本结转下年,不计当年收入。
1978年后,根据国家规定,年末未销售的库存粮豆、羊毛、皮张等5种农、副产品,可按国家收购价格计算收入。
(二)税金
农场创建初期,条件差,困难大,欠付国家大量税金。1962年经国家财政部批准,以前所欠税款,免予交付。1963年以后,农场不论经营情况如何,均按国家规定交纳农业税。
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各团(场)都设置税务机构。工商统一税按包干指标每季上缴一次,年终缴齐。农业税按包干指标每年9月底以前上缴40%,其余到12月末缴完。
1976年组建北安农管局后,撤销了税务机构,按实有计税面积(不含开荒不足3年的耕地)和既定的常年产量及税率,依率计征,依法减免。农场的农业税包括正税和地方附加税两部分。地力附加税按分成返回部分留给农场,作为学校、医院等公益支出的补充财力。全管局累计向国家缴纳税为12467.5万元。
税金上缴情况 单位:万元
(三)非生产收入和支出
农场非生产收入很少,非生产支出较多。“职工精减费”、“外调干部的差旅费”、“落实政策支出”等都是农场非生产支出。现行制度规定的“粮油倒挂及运输补贴”、“劳动保险费”、“农闲建设用工支出”等项,在非生产支出中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1983年全管局“粮油倒挂及运输补贴”达912.3万元,占全年非生产支出54.2%。全管局自1961年以来仅此一项就支出8667.4万元。近年来,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劳动保险费逐年增加,仅1983年就支出656.2万元。
非生产收入和支出情况 单位:万元
自1961年实行粮油倒挂到1985年的24年间,支出的粮油倒挂已达到8667万元。
(四)利润分配
农场创建初期,所需的资金,全部由国家拨给,农场的纯收入和基本折旧基金,也全部上缴给国家财政部门。1964年国家改变了利润全部上缴、亏损弥补的管理办法,实行“定收定支,以收抵支”,核定净盈利和净亏损的指标,超支不补,超收留成的办法。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从1969年开始,恢复“定收定支,收支两条线”的办法,但企业奖励基金仍未执行。1978年,国家对农场又实行了“定额补贴,财务包干”。自1981年起,行定额上缴,一定5年不变,对一些基础条件差的农场,给予一定的扭亏措施费,限期扭转亏损。补贴和上缴的定额,都由总局、管局和农场、生产队,逐级包干,包干结余,实现利润自行分配。1979年开始,实行财务包干亏损数由1978年的4130.3万元,下降到1979年的692.4万元。1980年全管理局实现利润1103.1万元。1981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仅粮豆就欠收1.7多亿斤,当年亏损3752.5万元。1982年亏损额又下降到383万元。1983年经营利润达到1955.2万元,1984和1985年由于部分农场隶属关系的变化,加上连续两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经营亏损达到1.1亿元。管局财务包干前7年连续亏损累计4.04亿元,包干后的7年中, 2年盈利,盈利额为3064.4万元。5年亏损1.6亿元。盈亏相抵,净亏损1.29亿元,与包干前7年比,减亏2.75亿元。从1979年开始实行了财务包干,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分配关系。包干前3年,国家财政给亏损退库1.48亿元,平均每年退库4931万元。实行财务包干后,平均每年定额上缴250万元。从1981年开始国家的预算投资实行按项目投资,逐步缩减,5年内共投资2015万元,平均每年只有403万元。由1980年当年投资额1101方元减少到403万元。各农场利用包干结余资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7年累计包干结余支出11107.4万元。其中,用于自筹基本建设形成固定资产5529.4万元,占包干结余支出总额的49.78%;用于集体福利设施802.9万元,占7.2%;用于补贴科研经费、政社性支出不足,事业经费616.5万元,占5.5%;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629万元,占14.6%。
由于生产、生活性投资的补充,加上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北安垦区粮豆总产量实行财务包干后的7年,比前7年增加12.1亿斤,平均每年增加1.7亿斤,实物劳动生产率提 高13.2%。粮豆亩产虽有1981、1984、1985三年的特大灾害,比前年亩产仍增加36公斤,提高22.2%。
在推行各种经营承包责任制,兴办家庭农场以后,加强了各项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的年周转速度,由1978年的1.22次提高到]983年的1.66次。
在实际实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各农场都出现挂帐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办家庭农场没有经验,一些家庭农场管理跟不上。二是由于1981年自然灾害严重,减收粮豆1.71亿斤,少收入3578万元。不少农场水利、道路、桥涵、房屋、农机具,损失严重,建设性支出量大,超过了包干结余资金的负担能力,加上对包干结余资金管理不严,有不少农场一边挂帐,一边支出。三是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农场所拨的资金大量减少,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从包干前每年1200万元,逐年减少,到1985年减少为232万元。简易建筑费基本不予投放,而生产规模逐年在扩大,流动资金没有增加。到1985年底,流动资金仅占销售收入的40%,占用水平很低。四是国家从1980年开始虽然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场增加了销售收入,但从1981年开始又调涨了化肥、柴油、电力等工业产品价格,提高了贷款利率和铁路运输费,交纳能源交通基金,使农场资金刚开始转向松动,又重新紧张起来。
包干结余资金收支情况 单位:万元
包干前后粮豆产量统计
经营盈余情况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