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节 组织概况
第四编 政治
第一章 党的组织
第—节 组织概况
1948年2月,通北机械农场建立了党支部,隶属通北县委,周光亚任党支部书记,共4名党员。这是北安垦区最早建立的党支部。当时党的组织还没有公开。同年8月,这个党支部秘密吸收耿德,王荫坡、刘文入党。这是垦区党组织发展的第一批党员。1953年通北农场成立党总支,苑凭任党总支书记。1956年,经绥化地委批准,成立通北农场党委,万敬浩任副书记,下设3个党总支,各生产队都建立党支部。二龙山农场的前身东北军区政治部青干一团,于1951年2月召开党代会,选举产生了青干一团党委会,房定辰任党委书记。1952年,二龙山机械农场成立党总支,王占元任总支书记。1956年11月,二龙山农场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二龙山农场第一届党委,党委书记王强。红星农场于1952年成立党总支,张庆海任总支书记。
1956年,北安地区劳改工作分局成立党委,隶属北安县委,党委书记邢玉璋。所属劳改农场成立党总支。1958年,赵光地区办事处成立临时党委,历任书记为金立焕、万敬浩。1963年9月,赵光农垦局成立党委,隶属黑河地委,党委书记袁安泰。1966年8月黑河农垦局成立党委,隶属黑河地委。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到1968年,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刚组建时,未成立党委。1969年党的“九大”前后,陆续恢复组织生活。1969年1月,兵团党委批准成立一师临时党委,党委书记孙玉林,副书记袁天禄。各团也相继建立党委。1971年2月,兵团党委批准一师成立正式党委,书记孙玉林,副书记吴先义。1970年撤销北安地区劳改分局成立黑河地区农场局后,局、场都未建党委,设党的核心小组。1972年组建省农管局黑河分局后,成立分局党委,党委书记冯天益,副书记耿志义。分局党委隶属于黑河地委。分局所属各农场从1972年起,陆续召开党代会,恢复建立党委。
1976年组建北安农管局后,管局和各场及直属企业、事业单位都成立党委。管局党委 隶属于总局党委,黑河地委协管。各农场党委隶属于管局党委。管局党委属党组性质,由上级党委任命,不召开党代会。农场党委属于企业党委,由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管局党委历任党委书记是贾业明、赵立志、李昌、王志远、马学利。历任副书记是李永祥、王公礼、韩有、吴俊泉、王志远、王文璋、孙玉春、申立国、曹景春。1982年以前,管局和农场党委实行常委制。1983年以后,实行委员制,不设常委。管局党委历任常委(委员)有:贾业明,赵立志、李昌,王志远、马学利、李永祥、王公礼、韩有、吴俊泉、王文璋、孙玉春、申立国、曹景春、戚卫东、盛乃平、冯继芳、王施恩、孙平、张洪志、冯成志、刘大鹏、程雪儒、苏启茂、白秉英、赵崇铎、冯海清。
截至1985年末,北安垦区共有基层党委45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627个,党员7010名。在党员总数中,男6192名,女918名,少数民族党员197名,工人2357名,科技人员1117名,行政管理干部2022名。
1958年至1968年,基层党委一般设组织科、宣传科:监察委员会等办事机构。1968年建立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后,师部设政治部,政治部下设组织科、干部科、宣传科、秘书科、保卫科、直工科。建立北安农管局后,管局政治部下设组织处、宣传处、群工处、直工处。1981年后,撤销政治部、设组织部、宣传部、机关党委。管理局政治部历任主任是吴惠恩、孙平。历任副主任是:吴惠恩、周杰三、李明起、滕善杰。组织部历任部(处)长是:滕善杰、吴惠恩、王希辰、陶绍毓、卜海飞。历任副部(处)长是王洪升、韩铭广、庄彬杰、赵生昌、王希辰、王怀普、黄国义、高健心、李志秀、李英翔、崔善杰。副处级组织员任桂芝、冯国兴。宣传部历任部(处)长是白秉英:李景和、凌人杰、张万彬。历任副部(处)长是曹景春、欧阳介、刘宪苏、凌人杰、卜海飞、张万彬、谭玉明、贾进麒。管局机关党委历任书记是蔡清敏、于占江、黄国义、谭玉明、曹景春、凌人杰。历任副书记是张桂英、刘永林、王希辰(兼)车文群(兼)、王兆田。管理局党委不另设办公室,管理局办公室同时也是党委办公室,一套机构,两个印鉴。历任办公室主任是马立三、邓福信、谭玉明、曹景春、张海鹏。历任副主任是王成林、王洪升、孙守俭、李兆禧、刘永林、刘兴久、曹景春、文立学、邓福信、曲义民、王俊才。1984年3月,按党政分开要求,管理局办公室专司行政办公室职能,另设政策研究室,兼有党委办公室职能,历任主任为曹景春、陶绍毓。1984年起管局党委设政法委员会,是党委的政法综合办事机构。历任政法委书记有王怀普、刘永义,副书记张云虹。
1984年12月,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管理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开始整党,1985年末结束。1985年10月,农场开始整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