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干部工作
第二节 干部工作
一、干部来源
建场初期的干部主要来自部队转复官兵,上级派到农场的地方干部,从招聘的青年工A中选拔的干部以及国家分配的少量大中专毕业生。原劳改农场的干部主要是押送犯人留场的政法干部。60年代以后,大批转复军人进场,国家分配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也逐渐增多。生产建设兵团时期,一批现役军官到农场。师部机关现役军人约占1/2,各团机关现役军人约占1/3。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部分现役军人转业留场。
各个时期进场的解放军转业官兵,是农场干部的重要来源。他们到农场后,发扬人民子弟兵的光荣传统,为农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许多转业官兵在北大荒的土地上成长为各级领导骨干。北安垦区现有7124名转复军人中,有干部2711名,其中1133名已经离退休。
大批城市知识青年进场后,一批优秀知识青年及农场原有的青年工人被选拔担任了干部工作,被称为“以工代干”。1979年和1984年,根据总局的统一部署,全局有8628名以工代干人员转为正式干部。1979年后,大批知识青年干部离场返城。留下的青年干部大多数都成为各级领导骨干。
截至1985年末,全局干部总数为5710名,其中男4076名,女1634名。大中专文化程度的1559名,占干部总数的27.3%。党团员3301名,占干部总数的57.8%。
二、干部管理
国营农场建场初期,干部管理基本上是谁建谁管。1947年由东北行政委员会建立的国营通北机械农场场长周光亚是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任命的。成立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后为农垦厅)后,赵光农垦局正副局级干部及所属农场场级干部由省委管理,省长任命。农场科级干部由厅党组管理,股级以下干部由农场党委管理。地区和县建的农场,场级干部分别由地委和县委管理。原劳改农场干部由省公安厅党组和劳改局党委管理。
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初期副师至副团职干部由沈阳军区党委管理,正营至连职干部由兵团党委管理,副连职干部由师党委管理。正排职以下干部由团党委管理。后来逐渐下放干部管理权限,1975年后,正副营职干部由师党委管理,正连职以下干部由团党委管理。
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时期,分局正副局级干部:农场正副场级干部由省生产指挥部党委任免。科级干部由省局党委任免。1973年后,农场科级干部由分局党委任免。
组建北安农管局后,管局正副局级干部、政治部主任、农场正场级干部由省委管理。管局政治部副主任、正副处长、农场副场级干部及管局科级干部由黑河地委管理。1981年后,地委管理的干部又移交给总局党委管理,科级干部由管局党委管理,1984年5月,总局党委又将管局所属处级单位的副职和管局机关正副处长下放给管局党委管理。管局党委将农场科级干部下放给农场党委管理。
三、干部培训
建场初期,有的农场为了培训干部,自办业余学校。1948年,通北农场开办职工政治文化学校。1952年,红星农场创办职工业余政治文化学校,场长亲自兼任校长,干部,工人都参加学习。60年代以后,各农场除自己举办训练班培训干部外,还选送干部到各级党校,大专院校学习。
1973年,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建立了“五七”干部学校,为各农场培训干部。组建北安农管局后,这所干校改为管理局的党校,为各农场和局直单位培训年龄在45岁以下的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近几年各单位进行智力投资,送干部到农垦部干校参加短期培训,到省内外一些大学代培,以及到中央党校、省党校、总局党校、管局党校等各级党校学习。还支持干部在工作岗位上自学及参加函授、刊授、电大等学习。干部参加各类学校学习,提高政治,文化、业务水平,改变了垦区干部的文化结构。截至1985年末,全局390名副处级以上干部中,已具备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9%。
四、老干部工作
北安垦区开发30多年,进入80年代后,建场初期的干部离休:退休的逐渐增多。为了做好老干部工作,1983年起,管局组织部设老干部科,1985年成立老干部办,后改为老干部处。老干部处编制4人,现有2人。管局老干部处首任处长聂起富,历任副处长孟宪刚,熊佐民。各农场设老干部科。局直属单位有10名以上老干部的,在政工科内设一专人负责老干部工作。
北安垦区现有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1635人,其中老红军3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241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1391人。行政14级以上的老干部29人。处级以上130人。享受处级待遇的316人。这些老干部除213人仍在职外,其他均已离休。
离退休老干部在政治,生活待遇上享受从优照顾。14级以上和场处级老干部,行动不方便的,由保密员将有关文件送到他们手里,以便他们及时学习。许多单位成立了老干部党支部,按时组织老干部过组织生活。农场召开党代会、职工代表大会,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等,都邀请老干部参加。为便于老干部学习和开展文体活动,各单位都建立了老干部活动室,全局共建老干部活动室70个,总面积3870平方米,投资500多万元。活动室设有阅览室、会议室、健身室、游艺室。书法绘画室等,购置了彩色电视机、收录机、照像机、各种棋类等。许多单位每年还组织老干部开展旅游,疗养和钓鱼、棋类比赛等活动。
农场干部来自四面八方,有的老干部离休后,愿回原籍或到在外地的子女身边安度晚年,各单位尽力搞好易地安置工作。全局易地安置的老干部共有22人。
更多的老干部离退后,仍留在垦区安度晚年,并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继续为垦区建设出力献计。白奉国、徐维桢、何尤浩等一批老同志离退之后,仍然无私奉献,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上级党组织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