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会组织
第三章 工会
第一节 工会组织
1848年7月18日,通北机械农场召开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到会代表50人,工人钟希文当选为职工委员会主席。这是垦区最早建立的工会组织。1950年7月,通北机械农场召开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把职工委员会改为工会委员会,并按作业区划分了3个分会、25个工会小组。会上还决定选送5名同志到省工会学习工会业务。二龙山农场于1952年建立工会组织,在作业区和生产队建立了分支机构,全场有4个分会、9个支会。
1954年至1957年,随着国营农场的发展和劳改农场的建立,工会组织有了较快发展。这个时期新建的国营农场和劳改农场都建立了工会组织。但在1958年以后,由于从上到下刮起了一阵工会消亡风,工会有名无实。1958年省公安厅决定将劳改农场的工会取消。直到1979年8月,多数农场一直没有工会组织。“文化大革命”中,国营农场的工会组织全部解散。1973年,省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以后,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党委决定恢复组建工会组织,调永丰农场革委会副主任徐清芳到局负责组建工会工作。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苏家店、引龙河等场虽然恢复建立了工会组织,但很少开展活动。多数农场没有恢复建立工会组织。
1979年8月,根据省农场总局党委和省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国营农场系统恢复组建工会组织的通知,北安农管局组建了工会。定编10人,设办公室、组织宣传部、生产生活部、女工部。各农场和直属企业也都恢复组建工会组织。按职工人数多少配备专职工会干部。职工1000至3000人配专职工会干部3至5人,3000至5000人配5至7人,5000至10000人配7至9人。职工万人以上,每超过3000人增加1人编制。分场工会一般配2至3人。当时生产队未设专职工会干部。到1980年底,全局各农场和直属企业基本上完成了恢复纽建工会工作。北安垦区现有场处级工会27个,分场、生产队(车间)工会728个,工会小组4476个,会员61933名。管理局工会历任主席是王施恩(兼)、王文璋(兼)、程雪儒。历任副主席是徐清芳、王秀茂、关芝华、宋玉福、李兆禧、赵景文。
为了提高工会干部素质,1980年管局工会选送19名农场工会副主席参加省农场总局工会举办的第一期工会干部训练班,系统学习工会业务。这些工会干部回到本单位后,自行举办训练班轮训分场、生产队专兼职工会干部和工会小组长。1980年12月,管理局工会在赵光召开第一次表彰大会,赵光农场工会、龙镇农场工会、二龙山一分场工会等57个基层工会、车间工会和115名工会干部、工会积极分子受到表彰奖励。
1981年12月,管理局党委书记李吕主持起草了管局党委《关于加强工会工作的决定》。这个决定下发后,各级党委更加重视工会工作。根据中央有关规定,各农场陆续配备副场级干部担任工会主席。按干部“四化”标准,各农场都调整了工会领导班子。广大工会干部及工会积极分子热心从事工会工作,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982年。赵光农场十队工会、二龙山农场修配厂工会、建设农场九队工会等被省总工会授予优秀工会集体光荣称号。赵光农场工会副主席李春喜、格球山农场工会副主席周国祥等23名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被省总工会授予优秀工会干部、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光荣称号。二龙山农场加工厂工会主席汪清云、龙镇农场蔬菜队工会主席刘淑云、引龙河农场修配厂工会生活委员李泉勇、建设农场九队工会主席马喜学、红星农场电业所工会主席王德成、赵光农场十队工会主席关振和,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光荣称号。1983年4月,管理局工会召开了第二次工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87人。大会表彰了168个工会集体、47名工会干部、349名工会积极分子。
1984年,全局工会组织开展了全面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百分评比竞赛活动,促进了工会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总局工会在全省垦区推广了北安管局工会开展竞赛活动的经验。1985年,全局工会组织开展了“建设职工之家,争当职工之友”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工会建设,密切了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的关系。总局工会授予二龙山农场工会模范工会称号,授予赵光农场工会先进工会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