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会活动
第二节 工会活动
一、群众劳动生产
农场工会组织从建立初期就把群众生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48年通北机械 农场工会建立后,就团结职工发扬南泥湾精神,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全场职工掀起了生产竞赛热潮,完成了开荒2.7万亩的任务,并夺得了建场后第一个农业大丰收。年底,工会主持召开了劳模大会,表彰奖励了一批劳动模范。1949年春天,工会建议把青年工人耿德调到比较落后的第三拖拉机队担任副队长。耿德带领三队职工艰苦奋斗,提前12天完成了开荒3.5万亩的任务。耿德在1949年至1951年3年中,6次当选为劳动模范,1950年10月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一次劳模大会。
抗美援朝期间,通北机械农场工会组织全场职工开展“爱国丰收”竞赛活动,号召职工积极提合理化建议,大搞技术革新。工人耿德改装拖拉机联结器、积草车、镇压器等,提高了劳动效率。工人杨寿东自制甩谷机,给国家节省1200万元(东北币)。1950年秋收时,工会发动职工昼夜突击割靰鞡草,既解决了缺绳的困难,又节约了2000万元(东北币)。《东北日报》在头版报道了这件事,赞扬垦区职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判工会组织生产竞赛是搞唯生产力论、物质刺激。工会树立的劳动模范被作为黑典型进行批判。
1979年恢复建立工会组织后,工会围绕四化建设这个中心开展群众生产工作,组织职工广泛开展为四化立功竞赛活动。管局、农场都成立了劳动竞赛委员会,工会承担日常组织工作。竞赛形式多种多样,生产队、班组间开展流动红旗赛;机务战线开展机车大联赛、3日超百垧赛;后勤服务开展对口赛、对手赛;工业战线开展小指标百分赛等等。各农场基层工会干部深入到生产队、班组和田间地头,送红旗,发喜报,戴光荣花。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先进集体。
1979年以来,有7名职工受到国家奖励,28名职工被评为全国各条战线上的模范,14名职工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132名职工受到总局的表彰和奖励。
1984年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各农场工会协助企业举办各种类型的训练班,沟通经济信息,宣传改革政策,传授劳动致富经验,帮助职工发展家庭副业。红星农场工会组织实行经济承包分离出来的人员开办电瓶厂、针织厂、酱油厂等集体企业,安排了370多人。为了办好家庭农场,调整产业结构,赵光农场工会发动职工集资100多万元,购买小型农机具和发展畜牧业,安排待业人员600人。二龙山农场工会通过银行贷款、工会付息的办法,扶持生活困难的职工发展家庭副业。1985年扶持72户贫困职工从根本上摆脱了贫困。
二、职工民主管理
农场工会组织建立后,就参与企业管理。通北机械农场工会建立后,积极参与农场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签订各种合同,如人工劳动、机械作业、三包四定合同等。1958年以后,受“左”的思想影响,工会参加民主管理少了。
1979年12月,龙镇农场工会在党委领导下,参照工业企业的作法,制定了农场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随后二龙山农场、赵光农场、赵光机械厂也相继建立职代会制度。当时这些单位的职代会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为全局全面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1981年,中央颁发《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之后,省农场总局党委颁发了《国营农场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管局工会和农场工会把推行职代会制度作为工会工作的中心环节。场处级单位职代会每两年为一届,每年开会不少于两次。分场、生产队(车间)职工民主大会,每季召开一次。农场职工代表大会参照《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行使职权。1984年,逊克农场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了场长、副场长。
实行职代会制度以后,加强了企业的民主管理,各农场都积累了一些职工民主管理的经验。1982年以来,管理局工会推广了红色边疆农场依靠职工群众扭转被动局面的经验,龙镇农场工会组织职工代表视察工作、检查职代会决议执行情况的经验,五大连池农场六队职工民主大会制定承包责任制的经验,红星农场生产队民主评议干部的经验,二龙山农场工业单位民主选举干部的经验等。
三、职工生活福利
1955年,二龙山农场组织部分劳动模范和干部到千山去疗养。1979年重新组建工会后,管理局工会和赵光、龙镇等场工会与大连、兴城、千山等地疗养院建立联系,每年都组织职工去疗养。龙镇农场、襄河农场、二龙山农场还在五大连池建立疗养院。省农场总局在江苏建立太湖疗养院后,管局机关、各农场和直属企业每年都组织职工去太湖疗养院疗养。近几年因实行经济承包,紧缩开支,去疗养者渐少。
近几年离退休干部、工人逐渐增多,为了使退休职工安度晚年,管局和农场由工会主办建立老干部、老工人活动室。二龙山、红星、引龙河、龙镇等场工会建立了敬老院,妥善安置退休单身老职工。
为解决职工临时性生活困难,各单位工会在职工中开展了互助互济活动。据1983年调查,全局有294个生产队(车间)工会建立了互助储金会,约占队级工会总数的75%,总金额近30万元。二龙山农场修配厂职工储金会成立30多年,金额不断扩大,周转达5000多人次。1984年秋,逊克、红色边疆农场沿江9个生产队遭到洪水袭击,管局工会号召全局职工支援灾区。不到半个月时间,全局职工捐款3.7万多元。赵光、二龙山农场工会领导代表全场职工亲临灾区慰问,把捐款送到受灾职工手里。
各级工会协助企业行政发展集体福利事业,改善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并通过职代会形成决议付诸实施。工会经常召开职工座谈会听取职工的意见,及时向党委和行政反映。1984年,管理局工会推广了赵光农场一年为职工办10件好事的经验。
四、职工宣传教育
工会组织建立初期,工会宣传工作主要是对职工进行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教育,教育工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发建设北大荒,为恢复国民经济做出贡献。抗美援朝时期,工会向职工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动员职工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贡献力量。通北机械农场青年职工踊跃报名参军参战。1950年11月,除部分青年加入志愿军外,还有部分职工带15台拖拉机到辽宁空军某部参加机场工程建设。
50、60年代,工会的宣传教育工作讲究深入细致,从工会主席到工会小组长都做职工的思想工作,并通过关怀体贴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使职工感到温暖,受到教育。1948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干部陈世富和妻子南玉文,带着4个孩子从哈尔滨搬到通北机械农场,他们是第一个在农场落户的职工家庭。当时农场条件很差,生活艰苦,而且又流行克山病。陈世富夫妇带头在农场安家,是很有意义的。农场工会抓住这件事在职工中进行宣传,教育职工向他们学习,热爱农场,扎根农场,建设农场。青年职工陆续把家属、未婚妻动员到农场。为了关心女职工和家属的健康,工会建议发给每个女职工和家属一个羊皮褥子、一顶狗皮帽子。当时农场虽然艰苦,但职工和家属都感到心里暖和,安心农场建设。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1979年恢复组建工会之后,工会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强职工思想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职工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工人阶级的主人翁作用。在“五讲四美”活动中,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创建文明单位、争做文明职工活动。一些单位的工会组织协助行政根据本单位的情况制定“队规民约”、“职工守则”。配合司法部门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开展“遵纪守法模范”、“五好家庭”的评比活动。
80年代初,垦区职工读书演讲蔚然成风。工会组织积极组织、引导。1982年,管局工会和团委联合在引龙河农场召开职工自学成才经验交流会,树立了34名自学成才典型。五大连池修配厂青年工人汪泉,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修大学文化,专业知识达到大专程度,在生产中进行10项技术革新,创造价值4万多元。1983年3月,管局工会发出通知,号召职工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演讲”活动,并印发了读书目录。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评、征文等,把职工读书演讲活动向前推进一步,成为职工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职工素质的好形式。全局职工读书小组已有408个,参加人数达14231人。1985年6月,在总局工会组织的近代史有奖考试中,北安垦区6人参加,3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管局工会和二龙山农场工会获优秀组织奖。
工会组织还广泛开展了职工业余文艺、体育活动,对职工进行业余文化,技术教育。
五、工会经费财务
1979年恢复组建工会以后,工会建立了独立管理经费的财务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管理局工会和农场工会都配有专职财务人员。垦区工会经费的留成比例,1984年以前,行政拨给工会经费的60%留基层掌握使用,上解管局工会20%,上解总局工会、省总工会各10%。1985年起,改为基层留用65%,上解管局工会15%,上解总局工会、省总工会各10%。1979至1984年,全局基层工会上解工会经费159.8万元。各级工会组织逐步建立了财务制度,经常开展财务检查,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保证工会财务工作为职工群众服务、为工会建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方针的贯彻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