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各类教育

第二节 各类教育


一、学前教育
  二龙山农场于1956年成立幼儿园,其它农场建幼儿园较晚。农场幼儿园都是与托儿所合一的。1979年前,幼儿教育不正规,师资水平和教学设备较差。1979年国务院转发《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后,农场的幼儿教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工会女工部门与农场教育部门共同负责幼儿教育工作。截至1984年底,全局有托儿所、幼儿园129个,幼儿教师与保育员635人。幼儿教师都经过长期或短期培训,教材采用省编教材,实行正规化教学管理。
  二、小学教育
  1951年4月,通北农场创办小学,有小学生12名,这是北安垦区最早的小学。1958年第一届高小生毕业。1960年,生产队也有了小学,分场有了高小班。到60年代中期,多数农场都普及了小学教育。学校重视德育教育,通过早会、课堂、队日等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教育,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和学雷锋活动。在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训练。“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师道尊严,片面强调开门办学,教学质量下降。许多学校用劳动代替上课。
  1976年后,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小学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截至1984年末,全局有小学270所,在校生34588名,农场小学学制和教材与所在县一样。
  三、中学教育
  1958年,二龙山农场创办初级中学,赵光农场在小学设初中班。这是垦区最早的初中。1961年,第一届初中生毕业。1965年,赵光农垦局成立完全中学。劳改农场系统的中学教育发展较快些。1962年,北安地区劳改工作分局在北安市创办一所完全中学一一北安前卫中学,从分局所属劳改农场招生。前卫中学的教师,多数是从省内大专院校分配来的大专毕业生,教学设备比较齐全。在龙镇、花园、苏家店农场设有分校。1968年5月,省公安厅决定解散北安前卫中学,教师分配到各劳改农场,设备也下拨到农场,由各劳改农场自办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停课闹革命,中学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1979年起,调整中等教育结构,许多农场生产队取消了初中,分场取消了高中,总场集中办高中。1981年10月,管理局在北安市二井建立高级中学,从各农场抽调了优秀教师。有较齐全的电化教学设备、理化仪器、图书资料、外语语音教室等。这所高中被列为全省农垦系统重点高中。1984年, 首届高中毕业生考取高等院校和中专学校165名,升学率为89%。1985年,第二届毕业生考取高等院校和中专学校115名,升学率为97%。管理局建立高中后,除保留赵光、二龙山高中外,其它农场撤销高中,部分农场在职业高中设普通高中班。
  四、职业教育
  1955年,通北机械农场建立附设工人技术学校,1958年改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赵光地区办事处附设技工学校。1959年改为北安大学,原北安工业大学的学生转入该校,又从农场、公社招收一个中专班,在校生310人。没有正规的教学计划、活动。一年后大学撤销。1960年经省政府批准,这所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校名为黑龙江省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先后隶属于省国营农场管理厅、赵光农垦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1975年改为一师农业大学。1976年改为北安农管局农业大学,1978年8月恢复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
  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占地19万平方米,有实习农场和见习工厂。原有农机、财会两个专业。1982年,财会专业并迁到省农垦经济学校。1985年,增设汽车专业。各专业学制均为两年,在全省招收高中毕业生。建校30年已毕业17期学生,共2400多人。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农场的技术管理骨干。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的教师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自编和与有关部门合作编写出版了《农业基础》、《农业机械》、《农机运用与管理 》、《国营农场会计学原理》等教材。
  1962年,龙镇、花园、苏家店等场曾办农业中学。1964年,二龙山农场创办农业中学,当年招收一个会计专业班,1965年又招收一个农机专业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1979年,龙镇农场建立垦区第一所职业高中。1980年5月,省农场总局在龙镇召开职业高中办学经验交流会。1981年管理局建立重点高中后,各农场普遍撤销普通高中,建立职业高中。1983年,由管理局教育处协调,在二龙山、赵光、龙镇、五大连池。引龙河农场职业高中实行专业对流招生。专业有农机、农学、水产、林业。经过两年试验,因困难较大,1985年停止对流招生。1982年,为缓解管理局直属单位职工子女就业困难,局直单位联合在赵光农机校、赵光机械厂、赵光糖厂、建筑工程公司、讷谟尔发电厂办职业高中班,学制1至3年。专业有财会、机械、粮油加工、制糖、土建等,只招收了一届学生,1985年秋停办。截至1985年秋,全局职业高中共毕业了4届5835名学生。
  五、成人教育
  建场初期,农场就开展了职工业余教育。1951年红星农场建立职工政治文化学校,全体职工都参加学习,场长兼校长。50年代,各农场都开办扫盲班,推广了祁建华识字法。60年代,许多农场办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
  1979年恢复工会组织后,根据全局职工60%左右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文化大革命”之后参加工作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质较差的情况,工会组织抓了职工业余教育工工。1981年6月,管理局工会在引龙河农场召开了职工文化学习经验交流会,推动了职工文化学习。1982年全国职工教育工作会议之后,管理局和农场都成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专职工作人员,列为企业行政编制。各场利用农闲和业余时间为青壮年职工补习文化课和技术课,简称“双补”。截至1985年末,全局职工初中文化补课合格11114人,占应补课人数的51.1%。初级技术补课合格6503人,占应补课人数的71.9%。
  1983年,经省教育厅和工农教育办公室批准,成立北安农垦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当年招收护士班40人。同时成立赵光职工中专,当年招收财会专业一个班,1984年招收财会专业一个班,农机专业两个班。1985年,在管理局党校成立黑龙江省农垦电视大学工作站,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北安农垦分校。主要从职工中招收学员,列入省和总局招生计划。电大设新闻班、中文班、党政干部专修班。电大附设中专班,设财会和幼师两个专业。
  1983年起,农场和管理局机关没有大、中专学历的部分干部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年有102人参加党政干部基础科考试。1984年起,考试科目渐逐增加,1985年有74名干部参加中专自学考试,21人获哲学单科结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