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节 科技机构
第二章 科技
第—节 科技机构
一、科研机构
1948年夏,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处在直属国营通北机械农场设立了农场试验室,负责人丁振乡。主要任务是进行生产技术调查研究和机械化生产经验总结。1950年通北农场划出了30亩地作试验区,进行小麦育种和播期试验。试验区负责人史占山,技术人员有李景仪、孙仕利、毛健群等。经过试验,初步掌握了田间农机操作技术和适应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的农艺技术。1950年提出13项小麦、大豆科研数据, 初次确立了“小麦早种、条播、密植、机械化平作栽培”的高产理论和力法,并开展了大豆垄平作对比的小区试验,初次获得机播早熟大豆行距45厘米高产的试验成果。
1953年,红星农场成立试验站。1957年,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决定在全省农垦系统集中办好4个农业试验站,红星农场试验站是其中之一。1958年,这个试验站改为赵光地区的一个独立单位。这时有试验地400亩, 除进行品种、 播期、 密度的试验外,还增加了肥料、耕作试验及新作物引种试验。建立了化验室,生产了细菌肥料和农药。1960年10月,改为农业科学研究所。1962年后隶属于赵光农垦局,1968年后隶属生产建设兵团一师。
1957年,省公安厅劳改局建立北安良种场,隶属于北安地区劳改工作分局,承担北安地区劳改农场的良种引进、培育和繁殖任务,并开展耕作栽培、土肥、植保和综合丰产的科研工作。1972年后隶属于省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1974年改为北安科学实验农场。1976年组建北安农管局后,一师科研所并入北安科学实验农场,建成北安农管局农业科学研究所,成为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进行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农业气象、畜牧、农机、多种经营等多种项目的综合研究,设有农作物、特种作物、农机和多种经营4个研究室。
除赵光、红星、二龙山农场外,其它农场从1958年起陆续建立良种队或试验站,主要任务是繁育良种,进行小区试验。
二、管理机构
组建北安农管局后,管理局设科技处,农场设科技科,职责是管理科技干部,组织科研工作的实施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开展科技情报资料工作和科学普及工作。管理局科技处历任处长是程雪儒、王守廷、金汉君、李一民。历任副处长是盂宪刚、王仁彬、王守廷、洪瑶楹、李一民。
1976年8月,管理局和农场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局、场的科技处、科为科委的办事机构。管理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历任主任是韩有、王志学,历任副主任是盛乃平、曾建华、黄宝铭。科委成立后,研究贯彻科技政策,协同有关部门制订科技发展规划,组织技术协作攻关和技术推广。为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科技工作的发展,从1983年起,全局试行以下几种技术责任制:一是科研责任制。科技人员拿课题,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贡献大小,经考核验收,给予不同的奖励。二是生产责任制。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奖励与生产成果挂钩。三是技术推广和应用承包合同制。生产、科研部门的科技人员可以到基层生产单位和外单位搞技术推广,应用承包。增盈提成,受损赔偿。所得收益,大部分交本单位,提取一部分奖给科技人员。四是技术服务责任制。从技术服务的效益中提取一部分奖给科技人员。五是技术招聘责任制。生产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在垦区内外招聘科技人员。
三、群众团体
1983年3月,管理局召开第一次科学技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冯成智,副主席王守廷、洪瑶楹、曾建华,王守廷兼秘书长。务农场也相继成立科协组织。
1978年后,管理局相继成立农学会、农机学会、畜牧兽医学会、基建水利学会、医药卫生学会。截至1985年末,这些学会有会员899人。各学会成立以来,召开学术讨论会9次,收到论文581篇。各学会还围绕生产、业务工作开展了服务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