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技队伍

第二节 科技队伍


北安垦区科技人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转业官兵中的知识分子。,第一个国营机械农场一一通北机械农场场长周光亚,是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的青年军官。建立通北农场后,通过3年办场实践,提出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创办机械农场的经验,为1950年在北京举力、的全国国营农场场长学习班提供了实际教材。在北安垦区一直从事技术工作的高级农艺师王守廷,是1949年随青干团到二龙山农场的青年军官。二是从社会上招聘的技术人员,如1947年中共黑龙江省委交了科长杨清海在创办花园农场时,就聘用过在伪满开过火犁的技术工人曲守志,还聘用了日本开拓团留下的日本技术人员。通北农场试验区也曾聘用过战后留下的日本技术人员。三是国家分配的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如1947年到通北农场的朱龙飞,1950年到通北农场的孙仕利、毛健群等。1955年后,分配到垦区的大学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多为东北农学院、八一农垦大学、王岗农机校的毕业生。四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分配来的科技人员,如1950年前到通北农场的畜牧技术人员樊悦行、吴显生等。五是从劳改就业人员中录用的知识分子。六是在实践中自学成才的技术人员,如锦河农场的张永海等。
  1980年至1985年,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全局有410名科技人员晋升和套改了技术职称。全局现有科技人员3065名。1983年至1985年,有217名科技人员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北安垦区的科技队伍虽然在不断壮大,但仍然满足不了四化建设的需要。1983年统计,全局平均1.47万亩地有一个工程师级科技人员。1.15万亩有一个技术员级科技人员。从农业生产力面看,6.45万亩才有一个农业技术员,3.45万亩有一个农机技术员,平均每个生产队还配不上一个农业技术员和农机技术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管理局除兴办职工中专、电大、职业高中外,还选送职工到大专院校进修,并对现有初、中级科技人员进行轮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