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科技成果

第三节 科技成果


一、科研成果
  建场初期,农场职工在生产实践中,为提高劳动效率,研制新机具,改进旧机具。1954年,红星农场技术员韩正文、赵伯、张恩久、王福伦与场长张庆海,副场长韩有研制成功红星2.4型钉齿耙,为苗期除草提供有效工具。1960年国家农机部拍成科教片向全国推广。还有的成果被厂家采用,修改了设计。如1958年黎明农场于长有改装牵引康拜因第三清洁室,就被厂家采用。
  各级科研机构成立后,为科技人员的科研工作创造了条件。管理局科研所(前期为北安良种场)从1957年至1985年,取得50多项科研成果,累计经济效益4亿元以上。科技投资总额1260万元,产出为投入的31.7倍。许多科技人员做出了突出贡献。农艺师程乐圃,20多年培育了9个小麦新品种,使北安垦区大面积小麦生产更换了4次新品种。1982年育成的垦北1号小麦良种已推广500万亩, 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农艺师谭玉田1972年育成的大豆新品种北呼豆,在全省高寒地区推广,197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农艺师周国维1976年育成的玉米良种北玉5号,在全国北部寒冷地区推广,1978年获国家科技成果奖。
  各农场的实验站,基层生产单位也取得一些科研成果。1947年至1977年,北安垦区共完成370多个具有较好成绩的科研项目。1977年11月,管理局召开科学大会,总结了北安垦区30年来科技工作的经验和成果,表彰了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程乐圃、王宝真、张俊山、金国耀、张永海、刘爱华被授予科技尖兵称号。科研所玉米组、二龙山农场修配厂、赵光农场十九连科研班、锦河农场实验站水稻组、赵光农场二十九连养猪排、锦河农场三连108包车组被授予科学实验尖兵单位称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科技人员刻苦钻研,积极奉献。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局又取得近百项科技成果。管局科研所农艺师吴陆弟,1983年一年命名两个大豆优良品种:“北丰1号”、“北丰2号”。
  二、推广成果
  垦区的各项科研成果,首先都在垦区内推广。科研所培育的小麦品种“垦北1号”,1981年至1986年6年累计推广面积达311万亩,平均亩增产25公斤,6年累计增值3700万元。大豆新品种“北丰3号”, 1984年至1986年累计推广面积100万亩,平均亩增产25公斤,3年累计增值2500万元。在林业生产方面,全局推广普及了小黑杨良种,经过3年选择和提纯,繁育小黑杨品种7000万株。1982年管局荣获国家农委、国家科委“小黑杨繁育和栽培技术推广奖”。农业耕作改制、机械改装、稀土微肥、化学除草,小麦高产攻关、大豆低产开发、医药卫生新技术、牛冻精配种技术等的推广应用,也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红色边疆农场实验站站长白奉国,麦、豆攻关连年获高产。1981年,1500亩大豆亩产16公斤,1982年亩产206公斤。1982年,1200亩小麦攻关田,亩产318公斤。
  三、科技论文
  国营通北机械农场建立后,丁振乡、王荫坡、陈世富等科技人员经常在当时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主办的《机农通报》上发表探索田间农机操作技术及搞好国营机械化农场管理的文章。许多文章,如王荫坡的《机械技术记录工作的重要性》,丁振乡的《几个技术思想问题》,陈世富的《康拜因联结使用经过》等,曾产生重要影响。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营农场的大发展,农场和农垦局的科技工作者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1957年2月,红星农场农业技师王守廷,在黑龙江省第一次农学会上宣读了《大豆机械化除草效果调查报告》,并作了答辩,引起专家们的重视。1963年,赵光农垦局的科技人员王守廷、周绍钧、林学良,在全国耕作会议上发表了论文《赵光垦区现行机械化耕作的调查研究》。
  各专业学会和科协成立后,多次举办学术讨论会,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撰写论文。特别是在垦区工作多年,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中、老年知识分子,撰写了许多水平较高的科技论文。1978年至1985年,各学会共收到科技论文581篇。许多论文发表在《中国农业机械》、《中国土地》、《中国兽医》、《农业机械化》、《种子世界》、《黑龙江农业》、《北大荒农业》等全国、省、总局及黑河地区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在省以上专业刊物上的文章就有80多篇。有些论文引起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有的论文受到奖励。锦河农场副场长、农机工程师张希成,1980年4月发表在《黑龙江农机资料》上的文章《联合收获机械和运输车辆配备计算》,被作为重要文章收入国家科委编的1980年《中文馆藏科技资料目录》。管理局机务处长、农机工程师马文起,1983年9月在国家农业投资经济效益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农业机械设备更新势在必行》,引起与会专家的重视,被收进会议简报。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将会议简报转给万里副总理,万里副总理针对这篇论文批示说,此件很重要,交农业部,机械部认真研究落实。管理局科研所副所长魏廷举的论文《浅翻深松犁的制做方法及使用》发表后,被农牧渔业部编入全国机务场长培训班教材《农业机械》中。1980年由贾子俭等科技人员组成的调查组开展了北安垦区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工作,写成了40多篇专业报告和综合报告,经过整理,选取了9篇调查报告和区划报告,汇编成《北安农场管理局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报告》,1984年获黑龙江省农业区划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