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设施
第三章 文艺
第一节 文化设施
一、电影
1952年,通北农场建立电影放映队,使用的是法国产16毫米移动式放映机。二龙山农场也于1952年开始放映电影,使用的是苏联产200型16毫米放映机。建场初期没有俱乐部,晴露天放映电影,雨天临时找场地,不收费。1956年后开始收费。1958年后,各场陆续购进国产54型16毫米放映机。电影放映队人员也由一两人增加到四五人。60年代末,随着农场建起俱乐部,电影放映队购置了35毫米放映机。
生产建设兵团时期,电影发行自成系统,一师师部设电影管理站,业务隶属兵团电影管理站。16毫米影片由电影制片厂直接发到师部电影管理站,许多新片城市还未上映,师部和各团却先看到了。因此有的城市电影迷到农场(团)看电影。这个时期是国营农场电影发行放映最兴旺的时期。分场(营)也成立电影放映队。赵光农场(七团)全场电影放映人员曾达33人,有11套放映设备,每年放映3000多场。生产队职工每周都能看一两场电影。同期,省农场局黑河分局所属各场电影队由所在县电影公司供片。
建立北安农管局之后,管理局设电影管理站,1979年后改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全局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和技术训练等。影片由总局电影公司通过管局电影公司发至各场。1980年,全局有电影发行放映人员227名。随着电视的普及,1980年后,电影观众明显减少,放映场次逐渐减少。1984年全年,红星农场场部放映了38场电影,其中还有15场是工会包场的。电影放映场次锐减,分场放映队陆续停映,放映人员纷纷改行。1985年,管局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撤销,务农场电影队由所在县电影公司供片。
二、俱乐部
北安垦区绝大多数农场多年没有俱乐部,少数农场场部虽然有俱乐部,但也都比较简陋,生产队普遍没有俱乐部。 1968年后, 大批知识青年进场,各生产队才兴建较大的食堂,兼作俱乐部和会议室,称“三用食堂”。70年代中期以后,二龙山、红星、格球山等场场部建起规模较大的俱乐部。二龙山农场俱乐部是最大的,3000平力米,1200个座席。农场俱乐部主要供放映电影、文艺演出和开会等用。二龙山农场场部俱乐部建成后,称文化官,除剧场外,有老工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游艺室等职工活动场地。
三、图书馆
各农场成立工会组织后,就建立图书馆和图书室,由工会管理。赵光、二龙山农场有专职图书管理员。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场部图书馆一般藏书1000册到2000册。“文化大革命”中,有的图书被烧毁,有的图书被人拿走,所剩无几。“文化大革命”后期,又陆续建立图书馆。1979年重新组建工会后,工会投资,增加了图书和报刊。全局现有图书馆室130多个,总藏书17万册,订各种报刊210多种。赵光农场场部建中心图书馆,分场建图书室,生产队有阅览室。全场藏书2.7万册,订各种杂志120多种。场部图书馆配专职图书管理员,分场和生产队配兼职图书管理员,并建立了借阅和阅览制度。
管理局直属企业、学校也都建有图书馆或图书室。管理局党校图书馆藏书2万多册,订阅各种报刊150多份。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图书馆有中外文图书9000多册。管理局机关于1983年建立图书馆,配专职图书管理员,现藏书5000多册,订各种报刊140多份。
四、书店
1971年,经省新华书店同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建立新华书店,1976年改为北安农管局新华书店。二龙山、红星农场也在兵团时期建立书店。红星农场新华书店1975年后并入农场商店。二龙山农场新华书店1984年并入农场商店。管局新华书店主要经营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各团中小学课本,原省农场局黑河分局所属各场中小学课本由所在县新华书店经销。管局新华书店还经销其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图书,供应农场新华书店和商店图书柜台图书,年销售额30多万元。1984年管局新华书店在北安建门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