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报道

第四节 报道


1950年秋,《人民日报》特派记者田流,采写了介绍通北机械农场的通讯《草原上的拖拉机》,发表在1950年8月11日《人民日报》上。同年《东北日报》记者顾雷到萌芽农场(萌芽学校)采写了长篇通讯《萌芽》,在1950年10月16日至11月3日《东北日报》上连载。这两篇通讯的发表,不仅全面介绍了北安垦区的两个国营农场,而且为北安垦区的对外宣传开了路。此后,各农场都组织报道组,向省内外宣传国营农场的建设发展。
  生产建设兵团时期,重视通讯报道工作,一师师部和各团及独立营都有专职通讯报道队伍。师部报道组最多时接近10人,各团报道组一般5人左右。营、连有业余报道组。城市下乡知识青年是各级报道组的骨干。许多报道组还起了名字,如三团(红色边疆农场)的“移石山”,六团(二龙山农场)的“军山红”,二团(红星农场)的“甘为民”等。这个时期的对外报道十分活跃,在《黑河日报》、兵团战士报》、《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及各级广播电台,发表了大量新闻、通讯及照片。仅二龙山农场每年就发表稿件250多篇,1974年最多达480多篇。但这个时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突出政治,对生产中的典型宣传较少。知识青年大批返城后,农场对外宣传的稿件骤然下降。
  为了提高通讯员素质,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省农管局黑河分局及北安农管局都曾多次举办通讯员学习班,培训了通讯报道骨干。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后,又有一批新的通讯报道骨干成长起来。1983年后,北安垦区对外报道的稿件又多起来,还为《黑河日报》、《农垦报》组织了专版。1984年10月,《黑河日报》为庆祝建国35周年,举办各市县及农管局、庆华厂自己组稿专版评比,北安农管局党委宣传部编的专版获第一名。1984年11月,管局机关通讯员李德尧采写的介绍赵光农场的通讯《来自“老兵新传”故乡的报告》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用,对国外广播。
  生产建设兵团时期,一师宣传科每年都举行摄影学习班,全师有30多名专职人员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一团宣传股周确的摄影作品《女放映员》,1974年被收入天津出版的《知识青年在北大荒》摄影集。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组建后,管理局宣传部(处)也多次举办新闻摄影学习班,培训新闻摄影队伍。许多摄影作品参加省以上影展并获奖。1983年,管局党委宣传部张明文的摄影作品《金色年华》获第二届全国农垦摄影作品展览一等奖、六省影展一等奖并收入1981至1983年《中国摄影年鉴》。二龙山农场党委宣传部叶善贤的摄影作品《除夕夜》,获全国农垦摄影作品展览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