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口构成
第三节 人口构成
建场初期,女职工少,当时男青年找对象比较困难。电影《老兵新传》中的民谣:“北大荒啊,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正是通北农场建场初期的写照。大批知识青年到农场后,又逐渐出现女性多于男性,特别是大龄女青年增多的情况。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二龙山农场)25周岁以上的天津未婚女青年有306人,其中28周岁以上的65人。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在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10%。29岁至38岁年龄组中,每个年龄女性都多于男性,平均多21岁。因此出现大龄女青年找对象困难的情况,有的大龄女青年主动找农场和管理局的领导反映在婚姻问题上的苦恼。
1982年,在7岁以上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占0.4%,大学肄业文化程度占0.05%,高中文化程度占12.1%,初中文化程度占30.4%,小学文化程度占39.5%,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7.4%。7至11岁未入学的儿童占7至11岁儿童总数的6.2%。在总人口还有盲、聋、哑、呆174人,其中哑79人,呆85人。
1983年以后,开展职工教育,职工进行初中文化和初级技术补课,开办电视大学、职工中专,在干部中进行高等敦肯、中等教育自学考试等,使农场职工的现有文化程度较之1982年人口普查时有较大提高。
从年龄结构看,14岁以下的占33.8%,15岁至49岁的占55.4%,50岁至59岁的占5.9%,60岁以上的占4.9%,90岁以上的11人。平均年龄25岁。男性平均年龄25.6岁,女性平均年龄24.4岁,最高年龄95岁。
据1983年统计,在总人口中,职工83704人,其中工人55657人,管理人员8802人,工程技术人员872人,服务人员15154人,其他人员2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