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来源

第二节 来源


据《黑龙江志稿》等资料记载,十七世纪中叶以前,黑龙江中、上游两岸,主要是鄂伦春、达斡尔民族从事牧业、狩猎业。现居黑河市(原爱辉县)、逊克、孙吴县的汉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多是清康熙年间及其以后一段时间清政府为抗御沙俄侵略,从宁古塔(宁安)、吉林、盛京(沈阳)等地征调来黑龙江屯垦驻守的将士,以及清朝、民国时期招垦放荒来的移民后裔,也有伪满洲国时期从内地招的劳工。《通北设治局通志》说:“通北为前清皇家围场地,素无人烟,游猎其间者仅为鄂伦春人,自开荒(光绪三十一年——引者注)始有满汉人踪迹,汉人居十之七,满洲人十之三…而鄂伦春人反避居远力。”德都原称德都勒屯,俗称蒙古大屯,清属布特哈旗地,是蒙古族、达斡尔族聚居之地。
  民族来源与人口来源是一致的。一个国营农场聚居一种或几种少数民族的情况,多是由于场社合并,农场所在县当地农民转为国营农场职工所形成的。因此,上述查考也即是北安垦区少数民族分布现状的原由。如红色边疆农场场部大五家子,原是爱辉县的满族乡,1958年与红色边疆农场合并。据调查,大五家子的满族人吴氏,原籍长白山,祖辈哥三,清朝当兵过来时,老大留吉林,老二留卜奎,老三来爱辉,到现在共19辈。富氏,祖辈哥4个世居宁古塔,康熙年间过来一个,到现在共传18辈。农场退休教师富士良说,他的祖先在清军部队中任二佐。据爱辉县考证,红色边疆农场五队蓝旗沟,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驻防八旗官兵建立起来的旗屯。这个队的八十一岁的老人于德五说:“我们是正蓝旗人,祖先是从宁古塔来的。”爱辉坤河村的达斡尔族老人吴锁说:“我祖辈是从布特哈搬到爱辉小五家子(现红色边疆农场实验站)屯的,后迁到江东老虎屯。”
  赵光、逊克等农场的朝鲜族人口,多为伪满洲国时期,从朝鲜移来的农民后代。
  除人数比较多的满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朝鲜族以外,北安垦区还有18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种类虽多,但人数较少,而又多是原劳改农场刑满就业的人员(也有少数押送犯人来的公安司法人员)。因为原劳改农场接收的犯人来自全国各地,有些就是少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如壮族聚居的两广,彝族聚居的云贵,侗族和土家族聚居的湖南等省区。也有些人数比较少的少数民族职工是从四面八方来支援垦区建设的转业官兵、科技人员和公安干部等。
  以原为劳改农场的尾山农场为例,1982年人口普查,全场总人口10004人,有9个少数民族共358人,占总人口的3.6%。其中朝鲜族27人,土家族6人,维吾尔族1人,壮族1人,都是刑满就业人员及他们的家属和亲属。蒙古族75人,达斡尔族8人,主要是复转军人及他们的家属和亲属。回族5人,白族4人,是下乡知识青年及他们的子女。满族31人,主要是复转军人,随犯人来场的管教干部,从学校分配到农场的大中专毕业生及他们的家属、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