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衣食住行
第二节 衣食住行
一、服饰
建场初期,群众衣着朴实,讲实用,不讲漂亮。职工多穿中山装。妇女和老人多穿便服。流行颜色多为黑、蓝、灰色。冬装一般没有外罩。衣服面料一般是花旗布。50年代能穿上礼服呢、灯芯绒料的衣服,为富有者。冬季穿棉胶鞋,棉布鞋、大头鞋。黑龙江沿岸群众许多人穿靰鞡(里面絮靰鞡草)、毡窝(也叫毡疙瘩),棉帽为狗皮帽、羊皮帽、貉皮帽等。数九寒冬,身穿狍皮大哈(“哈”读去声。用狍皮做的大衣,毛朝外),头戴貉壳帽子(用带长毫的貉皮做的帽子),脚穿犴皮翁得(用犴皮做的长靴,质软,长可过膝)乘坐马爬犁在封冻的黑龙江上奔驰,颇显北大荒人的粗犷、豪放。
50年代,大人、孩子以致职工干部都有穿带补丁衣服的。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四季衣服,棉手套,多为家庭自做。到商店买成衣,到成衣铺做衣服的人,多为机关干部和比较富裕的人家。50年代中期以后。买现成衣服的、买料订做衣服的才逐渐多起来。
“文化大革命”初期,青年以穿黄军装、戴军帽为荣。1968年以后,随着大批京津沪哈等大城市的知识青年进场,服装式样开始多起来。许多农场职工也通过知识青年从大城市买款式新颖的衣服。衣服面料也有变化,化纤面料成为热门货。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服装面料质量日渐提高,款式、颜色丰富多彩。青年人开始穿喇叭裤、牛仔裤、体型裤、筒裤、毛料西服。青年妇女不仅服装艳丽,而且戴耳环、手镯和戒指。冬季穿呢子大衣的比较普遍。青年及中年妇女普遍穿高跟鞋,甚至一些男青年也穿半高跟鞋。由于高跟鞋的流行,到商店欲买平跟鞋,都成为困难事。不仅农场场部所在地人们的穿戴不再土气,人们说生产队里青年男女的打扮也比50年代、60年代城里人的打扮时髦。此话并不过份。
满族人男女喜欢穿长袍。建国后,男的穿长袍的逐渐减少。女的仍喜欢穿旗袍。满族中老年妇女喜欢用白布或白毛巾包头。受其影响,在满族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许多汉族妇女也用白毛巾包头。
二、饮食
北安垦区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人们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农场职工吃白面,颇使以粗粮为主食的县乡群众羡慕,甚至因此而吸引一些人来农场做工。但常年吃面也显单调。因此,为了调剂生活,每年秋后,农场派人到吉林、辽宁等地用白面或大豆换大米。农场附近县乡的农民也有上门来用玉米楂子、小米换白面的。进入80年代,经济搞活了,农场职工在附近市镇农贸市场也可买到大米、小米等,只是价格高些。
鱼、肉、蛋、菜以农场自产为主。大白菜、土豆、萝卜等秋菜较多,除自食外,还可供给城市。但农场集体种植的夏菜较少,因此常见集体食堂到城市买菜,不仅到附近县城买菜,甚至还有到哈尔滨、齐齐哈尔买菜的。土豆产量高,便于贮藏,人们又乐于食用,是垦区的主要蔬菜。9月末、10月初起土豆,贮于室内菜窖或放在温度较低但又不上冻的房间内,可吃到6月。秋季,各生产队还用土豆制粉(粉条、淀粉),可食用一年。垦区盛产大豆,人们常年食用营养丰富的豆制品(大豆腐、干豆腐、豆腐皮、豆浆等)。
满族人喜欢吃小米干饭、黄米干饭和用黄米磨成面、以豆沙做馅做成粘豆包。现在不光是满族人,也不光是满族聚居的地区,各农场都有吃粘豆包的习惯。冬天要包很多粘豆包冻起来,春节前去城里串亲,往往用面袋装上一些粘豆包作为礼物。城里人,特别是城里的小孩颇感稀罕。朝鲜族人喜欢吃打糕,汉族人却很少有学做打糕的。
1983年后,糖果、糕点、水果、烟酒等副食品的售量猛增。1985年与1982年比,糖果增加266%,糕点增加440%,水果增加302%,啤酒增加88%,卷烟增加85%。
三、住房
农场职工住房多为公房。从国营农场初创到50年代末,职工住房是马架子、地窨子、拉哈辫房、土坯房。住房造价低,面积小。有的人口多的人家,五、六口人睡在一铺炕上。60年代初,开始兴建砖瓦结构的住宅。从70年代末起,农场职工的居住条件又有改善。逐渐兴建较宽敞的两屋一厨及三屋一厨的砖瓦房。并开始讲究室内装饰。许多人家设有客厅。1982年,管局中学为教职工兴建了家属楼,管局物资处也建起家属楼。这是北安垦区最早的家属楼。1983年后,局机关,逊克农场等陆续兴建家属楼。到1984年,全局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7.4平方米,人均室内使用面积5.2平方米。从农场看,建场较早的赵光、二龙山、红星、建设等场住房质量较好,建场初期的土房已经淘汰。中部、北部农场仍有一些旧房。
北大荒气候寒冷,使人们特别注意防寒,为此费去不少人力和财力。各家各户都是火炕、火墙。每到初冬,扒炕抹墙,糊窗钉门。严冬,虽然外面是冰天雪地,室内却是温暖如春,室内最高温度和室外最低温度的温差,最高可达50度。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场职工也学城镇安装土暖气,有的还把火炕扒了,换上床,睡床的多为年轻人,睡惯了火炕的老人仍在后屋睡火炕。
四、交通
垦区内各族人民使用的交通工具大致相同。50年代初以及在此之前,夏季用花轱辘 车,冬季用爬犁。水路用小木船,俗称“威虎”,用木制成,鄂伦春人也有用桦树皮做“威虎”的。“威虎”小巧灵便,可载人过河,载物运输,也是捕鱼的工具。爬犁是在冰雪上使用的交通工具,多用马拉,也有用牛拉的,有些孩子还用狗拉爬犁。爬犁在黑龙江沿岸一带较多,有俄式爬犁和大杆爬犁两种。俄式爬犁下有铁瓦,上有双翅。大杆爬犁,将桦木弯曲做腿和辕,上面钉有横木,构造简单。爬犁在冰雪上行驶非常轻便。在黑龙江上走远道,起早上路,中午歇晌,旅客在旅店里煮随身带的冻饺子吃。
现在现代交通工具多了,花轱辘车已很少见。爬犁也少见,有的山区生产队还有爬犁,也只做短途运输工具。“威虎”只做打鱼,过河之用。长途运输和客运多用汽车和胶轮拖拉机。
五、用品
60年代以前,农场职工家里以有手表、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通称“四大件”)为富裕户。70年代,以拥有大立柜、沙发、写字台为荣。1983年以后,高档家用电器迅速普及。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摩托车被称为新四大件。北部红色边疆农场,平均每百户有67.53台电视机。近几年拥有彩色电视机的逐渐增多。高档沙发、组合柜等也开始进入农场职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