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北安垦区国营农场建场30多年来,除1978年后因知识青年返城人口一度下降外,其它年份人口都是逐年增长。农场场部人口增长最快。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锦河等9个农场场部驻地平均户数890户,占9个农场平均户数的30%。平均人口4257人,占9个农场平均人口的31.5%,多者达40%以上。
农场建场初期,场部机关只有两三个科室,直属单位只有试验站、卫生所、小学校,小卖店等很少几个单位。到80年代,机关科室有20多个;还有公安局、法庭等政权机构;有工厂、商店等企业;有照像馆、旅馆、饭店、客运站等服务行业;有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高中、医院、文化宫、图书馆、公园、广播站、电视差转台等教育、文化、卫生、通信设施;还有市县银行、税务、邮电驻场机构,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社会。从人口和设施看,农场场部已超过50年代初黑河地区小县城的规模。农场场部驻地已成为农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已发展成为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小城镇。
在14个农场中,锦河、龙门、襄河、龙镇、二龙山、赵光6场场部位于滨北、北黑铁路和哈黑公路沿线。格球山、尾山、引龙河3场场部位于北嫩公路沿线。其它农场场部也都位于通往县城的地方公路沿线。农场场部交通方便,工商业集中,是联结大中城市和农场的纽带,是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的桥梁。生产队和家庭农场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通过场部输送到大城市和向国外出口,如小麦,大豆、油菜籽等。有的产品还要通过场部加工或初加工后输送到大中城市,如赵光农场各生产队的牛奶通过场部奶粉厂加工成奶粉销售。二龙山、逊克等场的肉鸡、鹿茸,蕨菜等,通过场部初加工后出口。龙门农场的都柿通过场部加工成都柿糖,都柿酒打入城市市场。赵光、建设等场还与大城市联营发展工业。大中城市的工业品通过场部输送到生产队和家庭农场。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场场部在联系内外、沟通城乡、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农场商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营农场场部不仅是联结大中城市和农场物资交流的纽带,同时也带动着周围农村,特别是远离县城的农村,这些农村的农民到离他们近的农场场部出售农副业品,购买工业品,到农场职工医院看病,到农场俱乐部看电影,就象进城一样。
农场场部小城镇建设,还为安置剩余劳力、待业青年提供了条件。截至1985年末,全局个体工商户已达776户,大多数集中在场部。这些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员多数是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场办工业的发展,安排了一批经济承包和调整产业结构后剩余的劳动力。由于工业、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二龙山农场场部总人口中,工业、商业、服务业职工占23.3%。如果按每户4口人计算,工业、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及他们的家属,总人口占场部总人口的93%以上。
1979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的精神.农场加强了场部建设的规划工作和环境建设。二龙山、逊克、格球山、龙镇,引龙河、红星、尾山等场场部建起了较现代化的文化、教育、卫生、服务设施。格球山农场场部统一规划,修建了居民区的道路,安装了路灯,建立了场区管理制度,小城镇的面貌焕然一新。洁、美、好取代了脏、乱、差。二龙山农场场部还按照城镇的管理办法建立了居民委员会。
一些农场的场部建设,由于缺乏规划、规划不尽合理或规划不能连续执行,因而影响小城镇建设。有的农场场部由于多次搬迁,影响了小城镇建设。有的农场场部市政管理差,城镇的设施,农村的样子
赵光农场青少年公园一角
部分农场场部户数、人口情况 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