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简介周光亚周光亚,男,1915年12月生于辽宁省开原县。1931年参加东北军,1932年成为抗日义勇军战士。1940年进入抗日大学第二分校学习,1942年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1945年7月,参加延安整风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从延安到四平,先后任辽北军区司令部作训科长及黎东县县长。1946年2月始,任辽北专署秘书、辽北省(后为辽宁省)政府建设科长、牡丹江省建设科长。
1947年夏,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根据中央指示,部署在北满创建一个大型国营机械农场的工作,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处长魏震五选派周光亚筹建农场。当年,周光亚到三河参观考察了旧俄的机械化农场。11月,在农林处的技术干部和两位德籍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建场规划,选在通北车站(现赵光站)一带大片荒原建农场。1947年1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任命周光亚为国营通北机械农场场长。
周光亚带领农垦战士克服种种困难,在一片荒原上建起了通北机械农场。他尊重知识,重视技术人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技术人员视他为知心人。周光亚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建设大型机械化农场的经验,为1950年冬全国国营农场场长学习班提供了宝贵教学材料。周光亚是新中国农垦工作的开路先锋,他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党中央和东北行政委员会交给他的关于“要在北满创办一个粮食工厂”和“培养干部,生产粮食,积累经验,示范农民”的任务。1950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特派记者田流写的通讯《草原上的拖拉机》,历史性地记载了通北机械农场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50年代以周光亚为原型拍撮的故事片《老兵新传》曾轰动全国。周光亚当年招聘的技术人员,现已成为黑龙江垦区第一批技术骨干力量,当年招收培养的一大批知识青年,也已成为垦区内外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周光亚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他意志坚强,敢于坚持真理,不怕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强加给他的“突出技术”,“业务挂帅”等帽子,一贯坚持抓生产,发展科学技术。他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深受农场职工的爱戴。
1952年6月,周光亚离开通北机械农场,任东北人民政府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处长,10月,受东北荣军委员会委派,任二龙山农场场长。1954年10月,调任友谊农场第四分场场长。1957年1月,任农垦部直属盘锦农垦局副局长,同年12月,任查哈阳地区国营农场办事处主任。1985年,任嫩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1960年10月起,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1983年离职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