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文征

附录

一、文征

文征


           草 原 上 的 拖 拉 机
               人民日报特派记者 田 流
  北满草原究竟有多大?我还不知道。反正从沈阳乘火车北行,经四平入黑龙江省过齐齐哈尔一直到北安,或者过四平后东北行,驰过吉林全省入松江省,跨过牡丹江直到佳木斯,火车总在漫漫的大草原上奔驰。有时,一个钟头也看不见人烟。
  七月,我乘坐哈尔滨一一北安线火车向北驰行,列车员为着使乘客们在无际的草原上安适愉快的旅行,不时的播送着各种悦耳的唱片和歌曲:《东方红》、《兄妹开荒》、苏联的《祖国进行曲》。那嘹亮的“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她有无数田野和森林”的歌声,更使人胸怀开朗、心神愉快,向往着草原的明天:到处生长着肥硕的谷物,奔驰着无数的牛羊,兴建起新的城镇与乡村。
  经过一夜的奔驰,第二日清晨火车过通北县车站后,忽然眼前呈现一片金黄。旅客们都拥挤到窗前,望着那麦的海洋,欢告着:快到赵光车站了。看农场的小麦,多么丰茂的小麦啊!夏风轻轻吹过,才看得见正在麦田中进行拔除异株工作的人群。在麦田的遥远的那边,拖拉机正在草原上隆隆前进。奔驰着的火车停在通北机械农场一排排乳白色的、米黄色的房舍旁边的赵光车站上。众多的旅客们蜂拥下车,他们都是沿铁路线的农民,到农场临时参加夏锄工作的。这种种景象表明:草原在建设中,草原已变成良田,新的田庄也开始在草原上出现了。
  伪满时代,敌人曾在这里设立过“开拓团训练校”,企图开垦这周围的肥沃草原。因为都是从各地抓来的“劳工”,谁都用各种办法抗拒着、拖延着、怠工和破坏着,没干出什么名堂来。“八一五”东北全部光复后,又接连经过了两年解放战争。到1947年冬天,人民政府派周光亚同志来建立农场时,这地方早被破坏的要啥没啥了:房子只剩下光秃秃的几堵墙,没了屋顶也没有门窗;到处白雪茫茫,冰雪过膝,连个住的地力也没有。过年时,周光亚等3个同志蹲在马棚的粪土上吃了一顿饺子,送走了1947年的除夕,迎接来了1948年。他们3人可谁也没有被困难吓倒,首先在齐齐哈尔市招聘了十多名汽车司机,作为开拖拉机的“技术人员”;又在松江省呼兰、双城两个中学里招了五十多名青年学生,来农场学开拖拉机。可是那时还没有拖拉机运到,这里只有白雪、寒风、颓垣断壁。他们到老远的地方去割毛草,盖起“风进雪不入”的屋顶,又在深雪中寻找着敌人丢下的破农具,常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扒开深雪、冰冻,才能找到一张犁、一片铧,就是这也都是“缺手没脚”安不到一起,不能用。但他们仍然坚持着、修建着、寻找着……。四月,大地回春,雪慢慢的开始融化,快要开始春耕的时候,从苏联购买的拖拉机运来了。多么漂亮的拖拉机啊!可是新的困难又来了:50多名青年学生刚放下书本,哪里会开拖拉机?十多名老汽车司机要是在城市里笔直的柏油马路上开着汽车奔驰,右旋左转,简直是随心应手,操纵自如,但在草原上驾起拖拉机开荒,却“隔着一路”。场长——这位拿着枪在华北战场上同日本侵略者周旋了整整10年的老战士,要叫他组织千百人的大进攻,保险狡猾的敌人一个也跑不了,现在这么五六十人的“草原建设者”,却使他手忙脚乱了。困难很多,需要一个一个去克服,3年来,他们也真的一一克服了。现在通北农场已经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机械化农场了。
  今年通北农场的播种面积已达3万亩。那繁茂的11000亩麦子已高过胸际;15000多亩大豆,象养育得极好的孩子,棵棵肥头大耳;近4000亩其它谷物也生长得很好。现在通北农场除本场外,已建立起13个作业站和1个分场,1个500亩的作物试验区。全场已拥有斯大林号拖拉机32台,共1700马力,伏特、法尔毛等拖拉机16台,康拜因机(联合收割机)20台,24行播种机20台,其它如圆盘耙、收割机、脱谷机等农具机300余台,还建立起自己的农机具修理工厂。3年中已培养出200余名新的拖拉机手,其中有40名优秀的驾驶员已掌握起驾驶和修理的全部知识和技术,近百名已成为熟练的驾驶员。今年春天招收的60多名新学员,在7月份开荒中,也能单独开车、摇犁了。
  周场长领我到10公里以外的作业所参观。那里有3个拖拉机中队正在开“伏荒”,他们要利用春耕到麦收的空闲时间开7万亩荒地,从6月1日开始到7月10日已完成63000亩,再过三四天就要全部完成任务了。路上,周场长告诉我:今年春天招收的60多名学员中有16位女学员。她们和男学员一样,也被分配在各个拖拉机上实际学习,在春耕、夏锄的短短四五个月中,已都学会驾驶了。现在,她们正和男学员一起了开拓着夏日的草原。
  远远的草原上,搭起一排排的帐篷,这是拖拉机队员们的临时住所。在开荒时间,他们为了节省往返的时间和燃料,各个拖拉机队都带着帐篷住在草原上。我去参观的时候,许多人正在睡觉,为在麦收前完成7万亩的开荒任务,他们分日夜两班连续工作,现在正是夜班休息的时候。只有一个女同志躺在旁边的那个小帐篷里看书。她见了我们,就笑着嚷起来:“场长,你看医生多不好啊,硬不让人家下地。”她正在出水痘,手臂上还有不少斑痕。场长告诉我她叫刘瑛,今年才16岁,是北京第三女中的学生,因为被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手梁军的英雄事迹所鼓舞,今年春天和另一位女同学来农场学开拖拉机。简直看不出她是一个“女学生”了,虽然她正在生病,那红黑健康的脸孔,那赤裸着的双足和一对矫健浑圆的小腿,完全是个朴素健康的农村姑娘。我问她现在的生活比学校里怎样?她笑起来,脸红得象一朵花:“学校好,这里更好。”因为她年纪小,爱说爱笑爱唱歌,人们都叫她小刘。她高兴地说:你看,“我们屋子里都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门口前面就是无边的大草原。我们一走过去,草原立时就变成了良田……”
  草原上20余台拖拉机正在隆隆前进。女拖拉机手和男拖拉机手们一样,有的驾驶着 “钢铁的马”驰行,有的熟练的摇着耕犁。翠绿的草原象波浪似的滚滚翻转;那褐色的沃土第一次见到了阳光,放散着新鲜的土香。转眼间那绿色的大草原就变成了整整齐齐—块块长力形的良田。
  两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出现在这辽阔的原野上的时候,轰动了整个草原,农民们从很远的地方前来,以便看看这“火犁”。他们抚摸着拖拉机,欢呼着跟着拖拉机跑,计算着一天能耕多少地。有的还蹲下来用手量着它耕的深度,向驾驶员问着各种问题。“钢铁的马”用自己的行动回答着老乡们的全部问题:两个农民用6匹马拉着的木犁一天能开多少荒呢?大约是12亩,但带着五铧犁的斯大林3号拖拉机一天能开90亩到120亩,就是说拖拉机开荒比2个人力6匹马力加快了7到10倍。拖拉机耕地比马力加深50甲。到1倍。播种时三四个农民用3匹马一天只能种15亩,拖拉机一天能播400亩以上,有的竟达700亩,比人力播种加快了30到40倍。秋天收割的时候怎样呢?四五个农民弯腰曲背的一天只能割10亩地的庄稼,而后要用2匹马把它拉到打谷场,再用3匹马力2个人工才能打完场;农场用康拜因机连割带打当时扬风装袋一天能打180亩。现在通北农场全场职工共有360多人。今年的纯收益一一除去种子、油料消耗、机器修理和折旧以及职工薪资等一切开支,可获东北币100亿元。平均每个农场职工生产纯利2700万元。用旧式农具耕作的农民,一年能向土地要多少纯利呢?今年该场又开荒7万亩,明年播种面积将达10万亩,人员只要增加150个人就足够了。那收益将增加多少倍呢?难怪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实现了土地改革的东北农民,对于机器耕作的期望是那样的迫切!去年黑龙江省两个农村的全体农民,曾联名上书东北人民政府机械农场管理局,要求购买拖拉机。虽然现在条件还不具备,农民还是分散的经营着小块小块的土地,还不能使用近代化的机器耕作,但农民们希望着、期待着,坚信着那一天总会到来。所以当今年改良农具和新式的畜力农具机——洋犁、除草机、收割机等出现的时候,农民们很快就买了6万多台。如今东北不少农民已开始和牛马分离,也可以坐在洋犁座上扬鞭前进了。
  现在,通北农场有了自己的俱乐部、图书馆、医疗所、澡塘、理发馆和合作社;入晚自己的小发电厂又使全场的电灯明亮起来;大的果树园也在栽培着。临别时,场长热情的邀请我:“三年后来吃苹果啊!”
  东北全区已有12个这样的农场。解放了的农民,从这些农场亲眼看到了自己幸福的将来。
                        (原载1950年8月11日2版《人民日报》)
              新中国的女拖拉机手——梁军
  梁军今年21岁,生长在黑龙江省德都县的一个贫农家庭。贫穷使她初小未毕业便停止学业。为了生活,她曾给地主家收拾菜园子、割草、补麻袋……。
  1945年“八·一五”东北解放,她也跟着从被压迫下解放出来。当时她就反复思虑着如何摆脱这“刷锅做饭”的生活。1947年的3月,她离开家,投进了刚成立的德都萌芽乡师。这学校是学生们自己动手修筑起来的,是劳动与学习紧紧结合的一所新型学校。他们吃发霉的面,睡寒冷的炕,每天辛勤的纺线、织布,开荒……在校长和教员的领导下,她逐渐了解共产党是怎样的一个党,自己应该怎样努力,争取未来光明的前景。
  当学校派她在北安纺织厂学习纺织时,她受到了苏联电影中女英雄丹娘、巴沙(苏联拖拉机女队长)的启示,于是一个新的希望在她心里燃烧着,她想:“我能不能和巴沙一样学会开火犁呢?”
  1948年春天,中共黑龙江省委在北安开设一个拖拉机训练班。这时,梁军决不放过这个机会,坚决要求学习,结果得到了允许。到训练班后,70多个学员中只有她一个是女的。机师问她:“来干啥的?”“来学开拖拉机的。”机师说:“回去吧,你不能开这个,太苦了!”许多男同学也在叽咕“女人也来学开拖拉机吗,”许多人都不赞成收女学员,认为女人不能干这个。幸亏校长支持她,将她留下了。整个学习过程中,校长不断鼓励她,她自己也很努力。有一次技师在讲课时,她因为不懂机械,不敢伸手,但机师硬说她怕脏。把她批评了一顿,她没有因此而沮丧,抱着热忱坚持学习。每次机师卸机器讲课时,她都专心致意地听。一次二次的试验,不会就问。两个月后她胜利了,不但学会了开动机器,并且也学会了检查和修理。当她跳上拖拉机时,高兴得不得了,老百姓紧跟着跑着、喊着:“看,女人开火犁了。”
  训练班毕业了,她与男同学同样开着拖拉机,经过一道道的野岭回校,老师和同学们热烈地欢迎了他们。
  1948年夏天,学校准备开始大生产,买了3台新拖拉机。梁军更高兴了,她想“能够用自己的技术,创造自己的园地了。”在她影响下,另一个女同学吴玉珍也学驾驶拖拉机了。学校选择了一块地,是离城30多里路的荒山野岭,土地从未被开垦过。男同学搭了一个大窝棚住。梁军和吴玉珍自己也搭了小窝棚,弯着身子钻进去,过着辛苦紧张的生活。拖拉机日夜不停地在野草上爬来爬去。梁军驾着拖拉机在草原上驶去。晌午的太阳火热,汗不住的流,衣服湿了即刻又被晒干。这时,她生了疥疮,但她不停地工作。夏锄时,白天黑夜开动机械,只在下午睡四五个钟头,她同样和男同学并肩前进。
  为了普及拖拉机的技术,梁军和其他男同学一样带徒弟。头一个月她就教会了吴玉珍 单独驾驶一台机器。然后又带男徒弟。后来连吴玉珍也带了徒弟。
  整个开荒过程中,全校一共带出了18个拖拉机手,她们两个带的就占了一半。
  她爱机器如爱自己的生命,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突然想起了磁石发电机还在机器上 装着,她怕雨淋了机器,第二天不好发动,就冒着大雨,把发电机拆回来。
  去年9月,梁军出席了黑龙江省青年团代表大会,她光荣地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但她并不骄傲,谦逊地说:“我只是你们当中的一个,让我们共同为美好的未来,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吧。”
  去年冬天,梁军到北京来参加亚洲妇代会。会上,她看见了朱总司令、刘少奇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就默默地想:“正是这些人救了中国,救了妇女,救了我。”
  在梁军高度热忱的帮助下,德都萌芽乡师的11名女学员已锻炼成了一批女拖拉机手。 今年6月3日,梁军的愿望终于实现一一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队成立了。梁军就任这个队的队长。
  四年来,梁军已经由一个单纯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位女战士,而且是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她领导着一群拖拉机手,终日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奔驰着一一担负起建设国家的光荣任务。
                         (原载1950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模范拖拉机驾驶员——耿德
  耿德同志今年23岁,他现在是东北最大的机械农场之一一一通北机械农场拖拉机队第三中队的副队长,原籍是松江省呼兰县长岭区平房屯,家庭成份中农,12岁上小学,15岁初小毕业,16岁上高小,17岁毕业。高小毕业后正赶上”八·一五”。18岁休学,19岁由于政府的帮助,到呼兰县城的松江省立第一中学学习。学习的第二学年,学校传来东北行政委员会招收拖拉机驾驶学员的消息,耿德听到后带头报名,并动员了20多名同学和他一起报名。因为他听到了一句话:“用机器种地,是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改变成为进步的工业国的基本办法”。 同时他听到校长讲话时提到苏联如何使用机器种地,种的好、种的快、人省劲、地出粮,他高兴了,他说:“我一定干这行,好好地干一辈子。”美丽的远景,启发了一个进步青年的心,他这时是学校里的模范学生,同时是民青盟员,他影响了20多名同学,不但一同报了名,而且共同提出了决心书。
  1948年1月20日,耿德来到了通北。这年春耕,是通北农场建场的第一年,耿德被派到101号机车上当助手,师傅是老技师孙洪波同志,耿德虚心学习,吃苦耐劳,起早贪黑,积极苦干。这时农场的设备条件很坏,好多同学一碰到困难,开始动摇了,饭有时吃的凉了,睡的地方不好了,工作又脏又累,学生出身的人,头一次过这样的生活,大闹情绪。耿德这时一声不响,愉愉快快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学习,这一影响,稳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情绪,党及时抓住这一点,提出“向耿德学习”,“向耿德看齐”。同年春耕总结大会上,由于耿德具有积极苦干、虚心学习、师徒团结、帮助同学的四大优点,当选为1948年春耕一等劳动模范,这是第一次。
  秋收了,耿德的师傅孙洪波技师担任了拖一队队长,耿德负起了105号机车的责任,那时农场用斯特兹一一3号拖拉机拉一台摇臂式收割机割稷子,一天用一百多斤油只割4垧地,耿德觉得这是浪费,和师傅们研究设计搞成了联结器,同样一天用一百多斤油,多割了6垧地,由于这一创造,农场当年提前七天完成任务,同时节省了四千多斤油料。秋收评功会上,耿德的优点最多,比如爱护拖拉机和农机具如同生命;雨天用自己的帽子盖在磁石发电机上,不叫机器受害;上油风大,怕受损失,用自己的衣服挡风;怕粮食损失用毯子铺地。特别由于主动地提出搞联结收割机,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油料,功劳很大,第二次又当选为1948年秋收一等劳模。同年12月20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教育培养之下,年青人壮大了,耿德越来越坚强,处处为党为人民为工作着想。1949年春耕当中,试种的100垧大豆,由于用人工刨掩耗费人工多,作业进度慢,耿德建议用播种机种大豆,经过三番五次的改变,钻研成功了,为农场节省了四百多个人工,使播种期能按时完成。
  耿德政治上的进步很快,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受到农场全体同志的拥护,评功会上第三次当选为一等劳模。在春耕期里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同时被选为农场工会的宣教委员。1949年秋,从苏联引进来的康拜因,一般的技术人员没有使用经验,大家都提出不好使,我们的地不行。新升任拖拉机驾驶员的耿德同志,他不服劲,苦心钻研。耿德驾驶的。105车牵引的康拜因到底割了66垧小麦,给1950年秋收使用康拜因找出很多问题,贡献很大。另外用收割机收割的小麦和大豆,需要用脱谷机脱谷,耿德负责的一台苏式脱谷机,是脱谷最多、用油最少的机器(比其它机器省1200斤油)。在脱谷当中,他的脚被麦茬扎坏了,烂了很大一块,自己忍受不叫苦,一声不响,坚持工作。有人发觉他病的很重,强迫他打开看一下,烂的已经很重,医生叫他休息,他表面上答应,偷偷地又去干活了,从来没有人听他说过痛,始终坚持完成任务。这些优点,构成了他第四次当选劳模的条件,他光荣地第四次当选为秋收一等劳模。
  农场党支部给耿德同志任务,在场内开始建团,耿德同志负起了这一任务,当年发展了30多名团员,农场先进的积极分子,大部被吸收了。这些人在秋收和冬季采伐木材工作上起了骨干作用。耿德同志被选为农场团支部的第一任支部书记。1950年春耕,耿德在管理局的技训班第一期学习,他不但是第一期的好学生,而且是第二期的小先生。“耿德对播种机、脱谷机、选种机搞的最熟”!“耿德讲的挺明白”!第二期学员普遍这样讲。
  农场拖拉机第三队,从建立以来,一贯是落后的,年年争不上模范队,年年摸不着大红旗,周场长下决心要把三队搞起来,不换新血液是不行的,耿德被提拔为第三队副队长。
  在耿德的领导下,第三队变了样,好多驾驶员开始积极起来,都说第三队变了。春耕评功,三队的质量被评为最比等,翻茬、耙地、播种都合乎要求,有一块地翻的不好,有些翻眼皮,耿德号召大家用脚踩过去,虚心听从技术人员指导。上下团结、吃苦耐劳、领导得法,1950年评功会上他第五次当选为一等劳模。他领导的队,一扫三年来的落后,涌现两台模范机车。农场党支部在1950年春耕总结时表扬他为模范共产党员。春耕刚完,农场扩大生产的任务下来了,开伏荒7000垧,1951年扩大面积到10000垧。耿德领导的第三队,担负着开荒2334垧的任务。开伏荒是苦事,瞎虻咬、蚊子叮、车烤、太阳晒、风吹雨打,困难重重。他领导的第三队完全克服了这些,以提前12天超过任务204垧1亩的成绩,胜利完成了任务,全部面积的总平均用油每垧19.5公斤,比第一队节省0.49公斤,比第一队节省2.3公斤。质量经检查委员的评定,三队最好,基本上超过要求,从来被称为落后队的第三队,开伏荒时成了英雄队,队内修明泽的机车成了模范车,创造了农场的新纪录。由于这些模范事迹,耿德第六次被评为一等劳模。
  劳模耿德是很好的拖拉机驾驶员,他善于操纵斯特兹——3号拖拉机,也会使用法尔毛、伏特、维特兹、斯大林80号等各种拖拉机,更会用各种作业机:耙、犁、播种机、选种机、脱谷机、康拜因……在农业技术上他成了内行。他懂得不少开地的经验,他是机械化农业生产上的一个好战士,由于党对他的培养,他的事业心很强,“搞好1万垧”!“搞好机械化农场”!他经常这样叨咕着。他善于团结群众,三年来在工作上带的徒弟成为拖拉机驾驶员的有2名,康拜因手6名,还有15名将要成为驾驶员。更好的是他高贵的品质,他忠心耿耿,热爱事业,热爰党和人民的利益。
  从以上这些事迹看来,耿德同志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英雄事迹,但他能在每年的每一工作季节——春耕和秋收中都能光荣地被选为一等劳模。这种不弛不懈,始终坚持着忠实人民事业和不断进步的精神,就够我们全体农场工作者、全体拖拉机驾驶员、康拜因手学习的了!
                             (原载《机农通报》第23期
                 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队
                   张 振 义
  看,我们的拖拉机,
  身上带着铁犁,
  耕起了草原万里,
  我们是生产的动力。
  开哟,开哟!
  开遍了祖国的大地……
  (都德萌芽乡师农场女拖拉机手唱的歌)
  黑龙江省德都萌芽乡师农场的女拖拉机队在6月3日正式成立了,队员共11人。这是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队。这个拖拉机队有5名驾驶员,5名助手和1个文化辅导员,管理着3部机器。梁军是队长,吴玉珍是文化辅导员,其余的9个人是;田淑芳一陈亚茹、陈彦、黄桂珍、刘淑新、孙迎新,宋荣、何秀芳和张风燕。
  1948年5月,梁军在北安拖拉机训练班毕业,开着拖拉机回到德都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同们都很兴奋地去迎接她。那时,陈亚茹非常感动,也热情地要学会开拖拉机,为祖国建设服务。梁军就耐心地帮助她。去年春天,陈亚茹就加入了拖拉机队,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烟呛,机器烤,还常常在地里打小宿……经过艰苦的学习,她到底学会了这门技术。
  陈亚茹能顶班开拖拉机的消息一传出去,田淑芳、陈彦、黄桂珍在一块商量后,也报名参加了拖拉机队。那时正是秋天,在地里休息的时候,她们坐在榛柴棵里,听梁军讲机器原理,拖拉机不分日夜的轰鸣,她们也不分昼夜地忙着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校长高衡同志(黑龙江省文教厅厅长兼萌芽乡村师范学校的校长),从沈阳来信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要在五星红旗招展下,奋勇前进,建设前途无限美好的祖国。”领导同志都在热心地关怀着她们的进步,关怀着她们的健康。首长常常嘱咐技师:“要耐心地教,要照顾她们的身体。”她们在学习时,有了小病不肯休息,首长和同志们都催促她们去治疗,不让她们在病中做重活。这样,她们学习更加充满信心,更加积极努力了。
  去年冬天打麦子时,温度在零下30多度。她们几个和男同志一样, 在严寒里奋勉工作,手冻坏了也不肯休息。
  她们进步的迅速,出乎一般人的预料。今年正月,学员举行拖拉机操作考试。陈亚茹坐在“斯特兹”的机座上驾驶,机师坐在旁边。当开到急转弯时,大家都为她担心。发动机轰隆震耳,她有些不安,可是凭着8个月努力学习的经验,她沉着地拉了两下“油门”就顺利地过去了。这次考试,她考上了驾驶员;学了5个月的田淑芳、陈彦考上了一等助手;黄桂珍考上了二等助手。
  考试以后,她们提出要在春季争取全当上驾驶员。她们互相帮助,努力学习,今年3月,梁军从亚洲妇代会开会回来,女队员们从车库里跑出来,带着满手柴油就和她握手,并且钦羡地问她:“见到毛主席没有?”她们抢着看梁军从妇代会带回来的书刊。她们看到苏联农庄的幸福生活,看到苏联第一个女拖拉机队长安格里娜,便兴奋地想到了新中国美好的未来。
  “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她们曾经要求上级成立女拖拉机队。那时,领导上考虑到女拖拉机驾驶人员还少,技术还不够成熟,没有允许。现在又有5名健壮的女青年入了队,田淑芳、陈彦、黄桂珍也都升为驾驶员。因此,在6月3日,举行了仪式,正式成立了女拖拉机队。
  第二天,女拖。拉机驾驶员们分乘着3台拖拉机,奔驰在这辽阔无边的大草原上。司机棚前插着党和政府送给他们的一面红旗,周围插满了各色美丽的野花。拖拉机不住地轰鸣,红旗随风飘展,女队员们齐声地唱着:
  “哦!火犁,你是钢铁的战马,
  火犁,你是我们亲爱的战友,
  你发出愉快的声音。
  我们已到开耙的时候,
  我们走遍田野,
  驶着神马驰行!……”
  (原载1950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祖国年青的女拖拉机手们
                 ——记国营通北农场第二生产队的成长
  当祖国开始了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时候,在肥沃的北大荒草原上,继梁军女拖拉机队之后出现了全国第二个女拖拉机队——国营通北农场第二生产队。
  这个生产队是由林革同志领导的,全队担负914垧地的生产工作,有德特—54拖拉机4台,联合收割机4台;有21名来自工厂、农村、学校的年青的姑娘们。今年党和领导交给她们的任务是:在914垧土地上生产出1784吨粮食。她们在第一个战斗——春耕生产中就获得了辉煌的成果,提前3天完成了春播任务,降低成本5830万元;还支援第二直属队及一生产队翻地和播大麦;在生产中涌现出了张宝琴,李德江等模范人物。
  通北农场的女生产队是在党几年来的亲切关怀与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当通北农场一开始建立的时候,年青的姑娘们怀着向往农业机械化远景的热情,先后不断地来到了农场。党为了给妇女在农业生产上开辟出一条广阔的道路,更进一步地发挥她们的力量,经常帮助年青的姑娘们克服种种困难,使她们学会了拖拉机的驾驶技术。今年党和上级为了使女拖拉机手们更好地锻炼和发挥独立战斗的能力,将她们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女生产队。在成立大会上,场长热情细致地向她们交代了工作方法,谆谆地教导她们要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加强团结,这大大增强了她们对工作的信心。女拖拉机队的技术水平,本来都不高,德特拖拉机对她们来说又是生疏的。这时党和上级又调她们参加机车检修工作,调技术好的男同志协助她们进行机车试行运转,使4台德特拖拉机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即为她们所掌握了。场长在春耕中又经常下队来帮助她们解决工作上的困难。4月中旬苏联专家和中央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总局刘局长来检查她们的工作时,刘局长对她们说:“你们是全国第二个女生产队,要特别努力干啊!”苏联专家在看到梳小辫子的女同志时,关心地说:“在机车上不戴帽子作业是危险的。”由于党和上级不断地关心和帮助,女生产队的工作和热情更加巩固和提高了。
  年青的姑娘们始终团结互助,克服困难,顽强地劳动着。备耕工作开始,正当严寒的初春,刺人骨髓的寒风带来了阵阵的雪花,手伸出来,不一会儿就冻得失去了知觉。但是年青的女拖拉机手们都认真仔细地检修着每一台农机具,对任何一个螺丝和小零件也从不放松。在种子消毒时,4个人摇着又高又沉的消毒机,从一天1000公斤的工作量,提高到4500公斤。4月1日土地开始解冻以后,她们立刻投入紧张的春耕热潮中,生龙活虎地驾驶着“钢马”,奔驶在大地上。林革队长工作热情很高,整天不辞劳苦地在地里跑,协助女拖拉机手们进行工作。在她们的领导下,415机车在安装24行苏式播种机加宽播种器时,经过复检复修,终于安装成功了。在播种的时候,把120斤重的麻袋种子加到种子箱里去,这对她们来说,又是一个考验,但是她们并未因为体力不够而被吓倒,只两三天,她们便锻炼得能够在机车一出地头,就飞快地跳上了播种机。在播种时,如果一台播种机出了毛病,大家都集中帮助修理,缩短了故障时间。春翻地作业由于土地解冻不够,拖延了时间,于是,女英雄们又不分昼夜地进行工作。为了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她们在紧张作业的余暇,还坚持了每晚的技术学习,讨论当天的作业和故障原因,改进工作。年青的姑娘们就这样在春耕中站立起来了。当初建队的时候,许多同志都对妇女独立进行机械生产表示无信心。如直属队的一位男同志说:“非与她们挑战不可,扛袋子一个也要顶她们两个,我们争取提前完成任务,准备力量支援她们吧!”但结果被支援的不是她们,相反的是他们自己。
  女生产队充溢着和谐的气氛。每晚当他们工作完毕踏着薄暮的霞光回来的时候,便可 以听到她们愉快热情的歌声。
  听吧,她们响亮的歌声又在草原上飘起来了:
  田野上刮过了温暖的微风,
  拖拉机发生了震耳的吼声,
  你看那年青的英雄,
  开动着铁牛在草地里劳动。
  嘿!嘿!开吧,你尽情地开吧!
  为了国家,为了自己,为了今天,为了前程,给我们年青的祖国开辟出光明的远景!
  (原载1953年《机农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