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简介
四、农场简介
农场简介
赵 光 农 场
赵光农场位于北安市中部,克东县东部,地理座标是:东经126°26′~127°6′,北纬47°54′~48°12′。北以乌裕尔河为界,与北安市东胜、胜利两乡为邻;南与建设农场及克东县发展林场,北安市自治、缸窑、幸福林场相邻;西到克东县境内,与玉岗、新农两乡接壤;东到轴辘滚河,与红星农场、三○三林场毗邻。另有三个生产队单独分布在场部南端北安市境内。
赵光农场是我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农场,1947年由东北行政委员会创建,原名为通北机械农场,后为纪念为开辟通北县工作而牺牲的赵光同志,而改为赵光农场。
赵光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边缘,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海拔在240~330米之间。地处中高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一般为0.5℃,无霜期120天左右。年降雨量570毫米,年平均日照2700小时以上。总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霜早降温快,冬季寒冷漫长。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黑土、草甸土和沼泽土4种,黑土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7.4%。
赵光农场土地总面积744735亩,其中耕地面积366584亩,林地59283亩,牧地草原83116亩,水面6206亩,可垦荒地160725亩。总户数5813户,总人口25156人。其中有满族、回族、蒙古族等10个少数民族568人。总场下设4个分场,37个生产队,职工9279人。现有链轨拖拉机199台,胶轮拖拉机149台,联合收割机198台。
赵光农场建场以来,为国家提供商品粮42.6万吨,上缴利税3000多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赵光农场各业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粮豆平均单产达到门2公斤,小麦亩产稳定在135公斤以上。建了5个苗圃、4个果园,人工林面积达37497亩。工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除原有的建材、食品加工等工业不断扩大生产外,又新建了年产20吨的奶粉厂,并带动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全场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和职工教育形成完整体系,并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赵光农场为大专院校输送了60名新生,其中12名考入重点院校,还有一名被选送出国留学。卫生事业已经形成三级医疗网,总场有职工医院,分场有卫生所,生产队有卫生室。
随着各业生产的发展,职工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场区面貌日新月异。
红 星 农 场
红星农场位于北安市东南49.5公里,地理座标是:东经126°47′~127°15′,北纬48°02′~48°17′。东与冰趟子林场和部队农场为邻,西与赵光农场隔轱辘滚河相望,南与三○三林场毗连,北与东胜乡相邻。
红星农场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是小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多漫岗丘陵,海拔高度在254~354米之间,岗长坡缓,土地连片,适宜大规模机械作业。河川属松嫩水系,多是季节性河流。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而干燥,夏季短促温热而湿润,春季少雨多大风,夏末秋初常有连阴雨和暴雨。年降水量535.6毫米,无霜期99~117天。年平均日照为2338小时。场区土壤79%为森林黑土,其次为草甸黑土与沼泽地。山地有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有杨、桦、柞、椴。草原丛生大叶樟。野生动物有狐狸、狍子、黑熊、野猪、兔子、狼等,还有飞龙和山鸡等野禽。山产有榛子、蘑菇、木耳及平贝、地榆等。
红星农场是1953年由原赵光机械农场(建于1948年)和红星机械农场(建于1952年)合并而成的。土地总面积为554400亩,其中耕地286443亩,林地31335亩,牧地草原193849亩,水面2575亩,可垦荒地14481亩。现有总人口14768人,总户数3480户,有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447人,职工5723人。
红星农场实行三级核算,有3个分场,24个生产队,拥有拖拉机298混合台,联合收割机153台,载重汽车73辆,各种配套农具1457台(件)。
到1984年,红星农场累计生产粮豆513430吨,上缴267530吨,商品率为5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连续6年盈利,平均每年盈利189.4万元。两个6年的工农业总产值相比,后6年的总产值恰好比前6年的总产值翻了一番。
建 设 农 场
建设农场位于北安市东南100公里,地理座标是:东经127°06′~127°30′,北纬47°48′~48°03′。南依通肯河与海伦农场接壤,北抵鸡爪河与三○三林场相望,东前进、群力林场接壤,西和西北与海星乡和赵光农场相邻。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25.5公里。
建设农场建于1956年,原名为和平机械农场,1962年改为建设农场。场区地势东高西低。气候特点是,春季多风,夏季暂短炎热,秋季降温快,冬季漫长寒冷。最高温度36℃左右,最低温度-38℃左右。无霜期110~120天。年降雨量600~700毫米,62%集中在7—9月间。土壤属淋溶黑钙土。场区水资源丰富,流经场区有6条河流,总长117公里。农场还建有两座水库。地下水位在100~200米之间,透水力好,适合种植麦、豆、甜菜等作物,部分低洼地可种水稻。山产资源除林木外,有猴头,木耳、蘑菇,榛子等。
建设农场现有耕地235536亩,可垦荒地29523亩。全场总人口13961人,总户数3352户,职工5665人。现有3个分场,24个生产队。拥有链轨拖拉机143台,胶轮拖拉机101台,联合收割机119台。建场以来,生产不断发展,粮、豆单产由建场初期亩产不足50公斤提高到125公斤以上。近几年林业、畜牧业发展很快,造林面积已达5.7万多亩。畜牧业由单一的集体公养转向家庭饲养,加快了发展速度。工业生产除建材、酿酒、食品加工、粮油加工等项外,还和城市搞横向联合,建立了啤酒厂等工业企业。
二 龙 山 农 场
二龙山农场位于德都县和北安市境内。场部西距德都县城32公里,南距北安市38公里。东至王老好河,西靠德都县兴隆乡,南与北安市良种场和大兴村为邻,北至讷谟尔河。地理座标是:东经126°18′~126°49′,北纬48°18′~48°38′。北黑线铁路穿过场区,场区内有二龙山屯,二井两个车站。北(安)黑(河)公路、德(都)龙(镇)公路贯穿场内,交通极为方便。
二龙山农场建于1950年,先后隶属于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和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1955年改为省属农场。二龙山农场地处小兴安岭余脉,地形复杂,山地丘陵起伏,平地漫岗交叉,东南部较高,西北部稍低较平坦。海拔最高448米,最低265米。地下水位一般在30~200米。境内有两条河流,温察尔河流经场区,讷谟尔河是北部界河。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雨量537.2毫米,平均气温-2℃,无霜期115天。全场土地总面积800016亩,现有耕地353842亩,林地122609亩,牧地草原126913亩,水面20176亩,可垦荒地102203亩。土壤有森林棕壤土、黑土、草甸黑土和沼泽土四种,大部分为黑土,土质肥沃。
二龙山农场总人口22064人,5452户,职工9761人。农场下设5个分场,36个生产队。拥有拖拉机316混合台,联合收割机168台,汽车119台,其中载重汽车100台。
二龙山农场建场以来到1984年共生产粮,豆110万吨,上缴商品粮55.5万吨,商品率为50.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各业生产有了更快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工业生产在原有的粮油加工、机械修理、建材、造纸、轮胎翻新等项目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种子加工、肉禽加工等工业企业。1985年工业产值比1984年增长12.8%。在发展场办工业的同时,还兴起了70多个个体工业户。近几年养殖业有很大发展,家庭专业化和农场提供社会化服务,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场140个专业养鸡户养鸡47万只。除此外,养貂700多只,养貉2500多只,养鹿1000多只。鸡肉、裘皮、鹿茸等成批出口。农场还有中、小型水库各1座,年产鱼百吨以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场连年盈利,多次被评为省农场总局和农垦部先进集体。
锦 河 农 场
锦河农场位于黑河市西南15公里,地理座标是:东经126°24′~27°24′,北纬49°45′~50°21′。1959年由黑河专署建场,1963年改为省属农场。
锦河农场处于小兴安岭东麓,境内山体广阔,谷宽坡缓,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海拔高度一般在140~350米之间,最高峰大黑山高达867米。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1℃。无霜期80~130天,年平均日照265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31.1毫米。场内有大小河流16条。地下水埋藏量也很丰富,山上埋深20~30米,山下埋深8~16米。土壤多为棕壤土,占总面积的82.5%,其次是草甸灰化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地。
锦河农场土地总面积4730090亩,其中耕地面积20万亩,林地199708亩,牧地草原572675亩,水面28781亩,可垦荒地283091亩。全场总户数2588户,总人口10376人,其中满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775人。全场职324622人。全场24个生产队,拥有链轨拖拉机145台,胶轮拖拉机96台,联合收割机117台,载重汽车48台。
锦河农场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全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3.9人,森林覆盖率达74%,土特产极为丰富。有木耳、蘑菇、榛子、蕨菜、都柿等多种野果、野菜及几十种药材。有犴、貂、熊、飞龙鸟等珍贵野生动物和飞禽,还有黄金、铜、煤等矿藏。
地处边远山区的锦河农场,1984年以来,在兴办家庭农场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发展多层次的多种经营,使农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1985年各类家庭农场把不适合种小麦的耕地还林还牧、种菜,结束了种地赔钱的历史。全场办起各种加工厂90多个,还组织300多人从事黄金生产。1985年全场工业总产值比1984年增长28%。全场人工造林面积已达19.9万多亩。玩具厂生产的军棋是省优质产品,畅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年销量居全国首位。
红 色 边 疆 农 场
红色边疆农场位于黑河市和孙吴县境内,地理座标是:东经127°15′~127°48′,北纬49°28′~49°51′。北与黑河市西岗子乡相邻,南与孙吴县北孙吴毗连,东邻孙吴县沿江乡,西至卧牛河。东北至黑龙江隔江与苏联相望。全场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40公里。
红色边疆农场的前身是爱辉县于1949年建立的大五家子农场,1957年1月由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接管,命名为红色边疆农场。
红色边疆农场地处小兴安岭中南部丘陵地带,由黑龙江沿岸平原地带向西逐渐进入岗地、丘陵,形成一个波浪状态:平地一丘陵一河谷一漫岗一河谷。海拔高度:黑龙江沿岸为120~130米;低山丘陵地为250~420米。土壤分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大部分为棕壤和黑土,土质肥沃,宜于耕作。全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主要河流有潮水河、额雨河、大阳河、二道河、水天河。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很短,冬季漫长,结冰期长达7个月。无霜期1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44.7毫米,年平均日照2567小时。
红色边疆农场依山靠水,自然资源丰富,为发展副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野果、野菜、食用菌类有:都柿、榛子、猴头、木耳、蘑茹、蕨菜、黄花菜等。药材有黄芪、党参、掌参、白芍、百合、独活等。野生动物有猞猁、狐狸、黑熊、貉子、獾、鹿、兔、麝鼠、飞龙、野鸡等。黑龙江盛产著名的“三花五罗”及鲤鱼、鳇鱼等。
红色边疆农场总面积为607393亩,现有耕地面积255297亩,3个分场,28个生产队。 拥有链轨拖拉机130台,胶轮拖拉机70台,联合收割机138台,各种汽车78台,其中载重汽车66台。农场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夏季黑龙江水路畅通。农场有300马力拖船3只,300吨位驳船2只,顺黑龙江而下可进入松花江。
红色边疆农场是一个多民族的农场,全场总户数2675户,职工4856人,总人口10226人,其中有满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哈萨克族6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占总人口的20.8%,其中满族人口最多,有1887人,其次是达斡尔族,323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9—1984年,全场生产粮豆117625吨,占建场36年来粮豆总产量的36.12%。6年上缴粮豆61430吨,占1956年以来上缴粮豆的43.76%。
逊 克 农 场
逊克农场位于黑龙江畔逊克县境内,地理座际是:东经127°34′~129°03′,北纬48°38′~49°35′。东、南、北与逊克县松树沟、车陆等乡接壤,西南与孙吴县相邻,场界全长200多公里。
逊克农场是1960年由黑河专署建立的,1962年改为逊克军马场,隶属解放军总后勤部,1976年移交给省农管局黑河分局,1978年改为逊克农场。现有5个分场 47个生产队,总户数2863户,总人口13015人,职工6536人。
逊克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北坡,海拔高度为200~400米。地势南高北低,分为丘陵山地、洼沟走廊、平台大岗三类地形。耕地4/5在岗上,1/5在江河的冲积平原。全场土地面积2686996亩,其中耕地491589亩,可垦荒地35000亩。耕地土壤分岗地草甸白浆土、草甸黑土、草甸棕壤土和草甸土四种。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105天至120天左右。年降水量一般在450~650毫米之间,冬季降雪量较大,表积雪30~40厘米。年平均日照2409小时。场内河流纵横交错,主要河流有逊别拉河、沾河、库尔滨河、茅兰河等。林地长有落叶松,白松、柞、桦等,沿河两岸有水曲柳、黄披椤、水东瓜、山榆等树种。全场牧地草原面积6.82万亩,以小叶樟、莎草为主,沿河平原有“五花草”。场内药材品种繁多,有黄芪、党参、莎参、贝母、五味子、三棵针、刺五加、龙胆等。还有珍贵食用菌类和野菜野果,如木耳、猴头、蘑茹,蕨菜、黄花菜、都柿等。野生动物也很多,常见的有狍子、野猪、狗熊、山兔等。比较珍贵的动物有犴、狐狸、鹿、獐、貉、猞猁,还有飞龙等珍贵飞禽。
逊克农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多年来经营单一,经济效益不高,近几年来邯调整产业结构,以农业为基础,农、林、牧、副、渔和工业综合经营,为发挥优势,挖掘潜力闯开了新路。场内有广阔的林地,发展林业有很大潜力。农场已改建一个林业分场两个专业林场,已造人工林3万亩,耕地退耕还林2万亩。利用广阔的牧地草原,大力发展牧业。蕨菜等山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
格 球 山 农 场
格球山农场跨越德都、嫩江、讷河三县境地,绝大部分土地在德都县境内。地理座标是:东经125°54′57″~126°13′31″,北纬48°45′45″~48°58′36″。西北距嫩江县城83公里,南距德都县城59公里,西南距讷河县城118公里。西、北与七星泡农场相邻,东与尾山农场连界,南与部队农场接壤。
格球山农场原为劳改农场,1955年由省公安厅建场。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丘陵地 带,西南较高,东北偏低,海拔高度在290~390米之间。土壤随地形的不同而变化。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2℃,无霜期90~125天。年平均日照2819小时。总的气候特点是,春季风大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霜来早,冬长寒冷干燥。
场区土地大部分为黑土,黑土层30~40厘米,自然肥力高,适于耕作。荒地植被有两大类,低湿地草原有小叶樟和苔,其它荒地生长“五花草”和小叶樟。野生药材有黄芪、五味子、防风、龙胆、柴胡等,野菜有薇菜、黄花菜等。野生动物有狐狸、狍子,貉子等。
格球山农场土地总面积3939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1447亩,林地75366亩,牧地草原71683亩,水面1545亩,可垦荒地14580亩。总户数2229户,总人口8541人,职T3435人,全场17个生产队,拥有链轨拖拉机38台,胶轮拖拉机50台,联合收割机50台,载重汽车27台。建场30年累计生产粮豆34.8万吨,上缴16.6万吨,商品率为47.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格球山农场改革经济体制,加强经营管理,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六五”期间,总产值翻了一番,年递增率达18.9%。
格球山农场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近几年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变场区面貌取得可喜成绩,场区街道整洁,管理有序,被评为省级卫生文明单位。农场重视智力投资,场部有正规化的幼儿园。全场学龄儿童100%入学。中心学校有教学楼、宿舍楼,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龙 门 农 场
龙门农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德都县境内。地理座标是:东经126°41′7″~127°2′3″,北纬48°50′45″~49°2′16″。 农场场部位于哈黑公路411公里处。距北安市、德都县、孙吴县各100公里。全场总面积603516亩。南与襄河农场连界, 北与莲花山乡为邻,西与固东河林场和引龙河农场毗连,东与小兴安乡接壤。
龙门农场原为1955年由黑龙江省公安厅建立的第38劳改管教支队。1970年,犯人撤走,改为国营农场。
龙门农场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地势高,被称为黑河地区的屋脊。场内最高处海拔509米,平均海拔425米。场区气温低,年平均气温-0.9℃;年活动积温1800℃,无霜期97天左右。冬季积雪多,春季回暖晚,秋季雨量集中,年平均降水量556.7毫米,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6.1%。
处于小兴安岭之颠的龙门农场,自然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有狍子、狐狸、野猪等;飞禽有飞龙鸟、野鸭、大雁等;山产品有都柿、榛子、蘑菇、木耳、蕨菜等。
龙门农场现有耕地面积15.8万亩,林地126370亩,牧地草原15万亩。全场总户数1494户,总人口5894人,职2122437人;现有拖拉机136台,收获机68台。
龙门农场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违背自然规律,单一经营粮食生产,经济效益低,连年亏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面进行改革的同时,根据本场的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打破了单一经营的老框框,实行了农林牧并举,种养加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农场有了新的活力,经营情况大有好转。近五年来,全场造林120845亩,等于前25年造林总面积的23.75倍。同时,大力发展了牧业生产,全场养羊4000多只,黄牛353头。工业生产也有了新的发展,扩大了都柿酒厂,由原来的年产30~40吨扩大到年产300吨。还兴建了都柿糖果厂。
龙 镇 农 场
龙镇农场位于德都县城东北60公里,地理座标是:东经126°30′~127°05′,北纬48°32′~48°45′。北与引龙河农场及部队农场接壤,南与二龙山农场相邻,东南与三九六林场毗连,东北与襄河农场连界。
1955年,黑龙江省公安厅在此建劳改支队,1970年改为国营农场。
龙镇农场地势东北偏高,西南偏低,南有讷谟尔河,北有引龙河,二道河从东至西横穿场区。气候属北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升温快,风大雨少;夏季短暂炎热;秋季降温快、霜冻早;冬季严寒漫长。年平均气温-0.7℃。平均无霜期106天,年降雨量383.3~842.1毫米。
龙镇农场土地总面积708043亩, 其中耕地面积254710亩,林地37461亩,牧地草原14万亩,水面2442亩。拥有链轨拖拉机126台,胶轮拖拉机69台,联合收割机116台。总户数3012户,总人口12165人,职工4411人。
龙镇农场建场30年来,累计生产粮、豆81万吨,人工造林22821亩。近几年在改革中,生产有了新的发展,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产值比1972年增加1倍多。龙镇农场交通方便,是哈黑公路、铁路的重要枢纽。
长 水 河 农 场
长水河农场位于北安市东北60公里,地理座标是:东经126°46′30″~127°16′,北纬48°14′30″~48°40′。南起柳毛河,北至讷谟尔河,东到南北河,西与二龙山农场接壤。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为701264亩。
1960年省公安厅在此建立劳改支队,1970年改为国营农场。
长水河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的丘陵地带,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部和西部岗顶平缓。岗顶生有柞树、桦树和杨树等阔叶林,坡地生有榛柴和“五花草”塘群落,洼地有小叶樟。境内水源丰富,有柳毛河、讷谟尔河、南北河、长水河、王老好河等河流,均系讷谟尔河水系,水质较好。土壤分棕壤土、黑土、草甸土和沼泽土四种类型,有机质含量约在4%以上。土地肥沃,适合小麦、大豆和甜菜等作物生长。山脉有老道山、五家坡、炮台山、元宝山、石头山等。全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7℃,年平均日照2630小时。无霜期为10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1.3毫米。
全场总人口13606人,3397户,职工5139人。现有耕地338543亩,拥有拖拉机257混合台,联合收割机177台,汽车76台。还有可垦荒地9.1万亩尚待开发。
长水河农场建场26年,生产粮豆36.15万吨,上缴17.2万吨,商品率为47.5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水河农场在改革中,努力挖掘潜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粮豆单产、总产都有提高。根据农场草场面积大,草质好,水源充足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畜牧业。
引 龙 河 农 场
引龙河农场位于德都县城东北70公里,地理座标是:东经126°34′~126°41′30″,北纬48°41′~49°01′。南与龙镇接壤,北与朝阳林场为邻,东靠龙门农场,西与尾山农场接壤。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23公里。原为劳改农场,1955年由省公安厅建场。 、
引龙河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边缘低山丘陵地带。大部分耕地分布在由7条季节性河流切割成的丘陵漫岗上。全场土地总面积808402亩,其中耕地300784亩,可垦荒地75561亩,林地74484亩,放牧地63671亩。土壤主要是棕壤土、黑土、沼泽土。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
引龙河农场地处中高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无霜期90~110天,年日照2100~2700小时。春季风大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凉霜早,冬寒干燥。
引龙河农场山产资源比较丰富。药材有党参、百合、五味子等。野果野菜有榛子、都柿、蕨菜、黄花菜、蘑菇等。野生动物有黑熊、野兔、狐狸、狍子、野猪、马鹿、驯鹿等。禽类有野鸡、野鸭、大雁等。
引龙河农场现有22个生产队,总户数2710户,总人口10918人,职工4139人。拥有151台链轨拖拉机,100台胶轮拖拉机,138台联合收割机。建场30年,累计生产粮豆36.6万吨,上缴15.4万吨。1985年总产值1781万元。农场建有3座水库。工业单位有制砖厂、制材厂、粮油加工厂、食品厂等,在七台河还有1座小煤矿。全场有1所职业高中,2所普通中学,21所小学。场职工医院有床位100张,各生产队都有卫生所。
尾 山 农 场
尾山农场位于德都县城北60公里,座落在五大连池火山群的最后一座火山——尾山脚下。地理座标是:东经126°06′~126°24′,北纬48°46′~49°00′。东邻引龙河农场,西与七星泡农场、格球山农场、部队农场毗连,北与东北以小边河为界与德都县朝阳乡为邻,南与五大连池农场、部队农场接壤。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4公里。
尾山农场原为劳改农场,1955年由黑龙江省公安厅建场。
尾山农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108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15毫米,多集中在7~9月,年平均日照2602小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多雨,春季风大,秋季降温快。场内土壤多为黑土、草甸土、棕壤沼泽土。黑土层平均40厘米,土质肥沃,有机质达7%。草原丛生着大小叶樟和“五花草”。山地多为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有桦、柞、椴等。野生动物有狍、貉、獾、野猪、黑熊、兔等,还有山雉和树鸡等飞禽。山产有蘑菇、猴头、木耳等,药材有防风、刺五加、五味子、地榆等。
尾山农场土地总面积45万亩,耕地20万亩,牧地草原5.2万亩,林地65808亩,可垦荒原5.7万亩,水面3885亩。总户数2112户,总人口10229人,职工4010人,各类科技人员196人。现有链轨拖拉机108台,胶轮拖拉机93台,联合收割机57台,各种农机具1040台件。
尾山农场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尤以小麦生产为优势。建场30年,累计生产粮豆26万吨,上缴国家14.65万吨,商品率为56.37%。近几年调整产业结构,在种植业中油菜比重增大,以养奶牛为主的畜牧业生产也有了较快发展。
襄 河 农 场
襄河农场位于德都县城东北襄河北岸,地理座标是:东经126°47′~127°16′,北纬48°41′~48°57′。北靠龙门农场,西邻引龙河农场,南与龙镇农场接壤,东与元青山林场毗连。
襄河农场原为省公安厅建的劳改农场(建于1955年),1963年改为种马场,以饲养种马为主。1972年改为省属马场,1979年改为襄河农场,生产经营由以牧为主改为以农为主。
襄河农场地势属丘陵漫岗,东部偏高,西部略低,海拔在290~4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0.9℃。夏季光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2563小时。降雨量较充足,年平均降雨量为484.5毫米。土壤有棕壤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四种。
襄河农场土地总面积896109亩,耕地153405亩,林地61926亩,牧地180258亩,水面11923亩。全场16个生产队,总人口7415人,总户数1718户,职工3078人。现有拖拉机143台,其中胶轮拖拉机54台,链轨拖拉机89台,联合收割机75台,汽车23台。
襄河农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地,辽阔的草原,大面积的天然林和比较充足的水域,可种、可养、可采、可猎、可渔,发展多种经营有很大潜力。特别是水草充足,是发展畜牧业的优势。近几年来,在抓好粮豆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了职工家庭养殖业,目前个体养牛871头,养羊963只。
建场30年来,襄河农场共生产粮豆13.9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