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考述
五、地名考述
地名考述
北 安
北安农管局机关驻地北安市,民国时叫北安镇,伪满洲国时叫北安街,解放后叫北安城区,1953年又改为北安镇。
北安镇原属海伦县,位于海伦县的最北部,镇名北安取“北方平安”之意,称北安镇。后由于调整县界,属龙镇县所辖的距海伦县很近的安古镇(现绥棱县境内)划归海伦县,将海伦县所辖的距龙镇县很近的北安镇划归龙镇县。
1932年,龙镇县政府由龙镇迁到北安,县名仍为龙镇县。1938年(伪满康德5年)12月24日,经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敕令将县名改为北安县。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长期霸占东北,1939年6月,成立北安省,省会设在北安街。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建立黑龙江省,省会设在北安。1945年11月成立北安县。1947年1月,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为黑嫩联合省,省会在齐齐哈尔。北安为北安专署驻地。1947年9月,黑嫩省划开,成立黑龙江省,省会设在北安。1949年4月,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省会迁到齐齐哈尔。1960年1月,撤销北安县,建立北安市。1963年6月,撤销北安市,恢复北安县。1983年5月,又撤销北安县,恢复北安市。
北安是北安垦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6年起,省公安厅在这里设有北安地区劳改工作分局。1970年后,黑河地区农场管理局、省农管局黑河分局也都驻北安。现在,除管局机关设在北安外,垦区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工商物价局、物资处、商业处、建筑工程公司、中心医院都在北安市。物资处、商业处经营的农垦贸易商场和农垦百货商场也都在北安市。
龙 门
龙门农场场部驻地龙门,位于龙门河南岸,距德都县城100公里。旧称老龙门、龙门镇。民国元年(1912年),黑龙江省公署在此设招垦局,民国3年(1914年)改为龙门设治局。民国5年(1916年),因此地缺水,设治局驻地移至新龙门,也称龙门镇,即现德都县龙镇。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入中国东北后,老龙门被划为军事基地,并驻开拓团。1955年省公安厅在此建劳改支队,1970年改为国营农场。
龙 镇
龙镇农场场部驻地龙镇,位于德都县城东北60公里处,旧称新龙门,也称龙门镇。民国5年(1916年)龙门设治局移至此地。同年3月1日,龙门设治局升为龙门县,县知事辛天成设计龙门镇为八卦街,大十字街有8个拐角。1917年7月,因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改为龙镇县,序列二等县,县城也由龙门镇改为龙镇。龙镇县辖龙门、公安(现引龙河农场境内)、乌鱼(现长水河农场境内)、湖山(现五大连池市境内)、北安5个镇。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略者在这里驻有满铁训练所、铁路自警村等开拓团。1932年12月,县政府迁到北安。
现龙镇分为东西两片,龙镇政府驻西片,龙镇农场驻东片。北安农场管理局物资处,商业处在这里设有物资站、批发站,外贸处在这里设有中转站,管理局直属的承担垦区中片面粉加工的面粉加工厂也在这里。
赵 光
赵光农场场部驻地赵光镇,位于北安市东南,因在通肯河以北,故原名通北。民国元年在此东北四甲八井设通北稽垦局。此地因在丈放招垦荒地时为头甲第八井,所以又称头甲八井子。民国4年(1915年)稽垦局改为没治局。民国6年(1917年)建通北县。县城先在老街基,后迁至四甲八井(即现赵北镇前进村)。1932年12月,齐北线以东至北安段及滨北线海伦至北安段竣工接轨。1934年在通北县城西南4公里处(即现赵光镇)建通北车站。
1945年,日本投降后,赵光同志遵照党中央的指示,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到黑龙江省开展革命工作。当年11月18日,他和李仰南、郭德华等同志被省委派到通北县,从维持会手中接管县政权,组建通北县民主政府,赵光任县政府政务秘书。1945年12月19日,赵光到北安(当时是省会)向省委汇报工作,在通北车站与武装叛匪遭遇。赵光同志与叛匪英勇搏斗,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23岁。
1946年,通北县城迁至通兴(即现通北镇)。同年5月1日中共通北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并经省政府批准,为纪念赵光烈士,将赵光牺牲的地方——通北站改为赵光站。并在赵光车站建立赵光烈士墓和纪念碑。为纪念赵光烈士,后来通北农场也改为赵光农场。1956年,通北县并入北安县,赵光隶属北安县。1958年设赵光镇,后撤销。1984年又设赵光镇。
赵光镇不仅是赵光农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时期也是垦区南片农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8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在这里设有赵光地区办事处。1962年省农垦厅在这里设赵光农垦局。1970年至1976年,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师部也驻赵光。组建北安农管局后,管理局在这里设有商业批发站、物资供应站、外贸中转站及百货、五金商店。管理局党校、农机校、糖厂、机械厂、粮油加工厂也在赵光镇。
大 五 家 子
红色边疆农场场部驻地大五家子,位于黑河市(原爱辉县)南部黑龙江右岸,隔江与苏联相望。满语称“阿姆胡呼路托克索”(阿姆:大;胡呼路:五家子;托克索:屯),一般只称“胡呼路托克索”。1984年统计,全屯居民706人,其中满族人口236人。据资料记载,民国8年(1919年),大五家子有136户,共21个姓。其中富姓31户,吴姓23户,臧姓13户,关姓9户,杨姓8户。因这五姓是全屯的大户,定居于此又早,所以屯名称大五家子。吴氏(吴扎哈拉),祖辈哥3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随瑷珲副都统萨布素过来时,老大留在吉林,老二留在卜奎,老三留在瑷珲,到现在共传19辈。富氏(富察哈拉)祖辈世居于宁古塔,康熙年间攻打雅克萨过来1个,到现在共传18辈。据此推断,大五家子屯的建立,最晚不迟于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即1683年至1684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宣统元年(1909年),裁撤瑷珲副部统,设立瑷珲直隶厅,于大五家子乡设分警第四区。民国3年(1914年)属瑷珲县第六派出所管理。日伪时期,搞并屯集户,强令下泡子沿屯的居民迁到大五家子屯。康德11年(1944年)建村公所,全屯170户,754人。解放后,1945年12月,建大五家子区。1956年10月,建立大五家子满族乡。1958年9月,大五家子乡的远大、幸福、开发三个高级社并入红色边疆农场。1968年5月,撤销大五家子满族乡。
1949年爱辉县在这里建立大五家子农场,1957年改为红色边疆农场,隶属于省农场管理厅。“文化大革命”期间场部曾迁到潮水、孙吴,1984年迁回大五家子。
尾 山
尾山是五大连池火山群中火山之一,因纵向排列位于火山群落的尾部而得名。距德都县城33公里。尾山农场地处尾山脚下,因此命名为尾山农场。场部距德都县城60公里。
尾山地处东经126°16′,北纬48°47′,面积约3.6平方公里,海拔为516.6米,底座直径700米,火山口内径350米,火口深89米。远眺尾山为一明显的孤山。火山锥主要为旧期火山锥玄武岩组成,其中主要为浮石。该山周围,峰峦起伏,沟谷交错,山水相映,风景别致。
位于尾山西南的尾山农场场部建于1955年。伪满时期,这里驻有来自日本埼玉、山犁、歧阜等地的开拓团。现在这里是尾山农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30多年的建设,尾山已经是一座美丽的小城镇。火山岩建筑别具一格。
东 火 犁 西 火 犁
红星农场第五生产队驻地旧称东火犁,第二生产队驻地旧称西火犁。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配合军事侵略,大批移民到东北。1940年派驻北安省的开拓团,计划把新潟县刈羽乡300户迁到东火犁(实到16户),把新潟县鱼沼古志乡300户迁到西火犁(实到30户)。可见在此之前就有东、西火犁这个地名。据赵光镇敬老院74岁的陈福生老人回忆,他于民国18年(1929年)从辽宁到西火犁当雇工。他来之前这里已有东、西火犁的地名。据说民国14年(1925年)这里就有张姓和韩姓两家用机械耕种,张姓在东火犁,韩姓在西火犁。后因这里气候恶劣、瘟疫流行及土匪抢劫而离开。根据这个说法,最迟在1925年就有东、西火犁之名了。
据王全兴在《黑龙江最早之农机》一文中考证,鉴于以往黑龙江实行封禁政策,使大片领土被沙俄以不平等条约强行占去的教训,清末提出“移民实边”,招垦放荒。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程德全出任署理黑龙江巡抚,奏请皇帝购买火犁(即拖拉机)。由瑞丰公司从国外买回两台火犁,共花费白银22250两。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拖拉机由上海进口运到黑龙江之后,送往讷谟尔河南段开荒。具体管理人是布特哈东路总管福龄,即陈福龄,是相当于现地区一级的官员。据此,王全兴在文中说:“可见这段土地应是最早使用农机开垦的土地无疑”。据《通北设治局通志》记载,“通北荒地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丈放后,垦户陆续上段开垦。”东、西火犁位于讷谟尔河南段,民国时期属通北县境。从地理位置和时间上看,都有这样的可能:即东、西火犁就是当年用2万多两白银购买的两台火犁开荒的地段。
伪满时期,日本开拓团在东、西火犁野蛮掠夺,开垦了少量荒地。日本投降后,东、西火犁是一片废墟和荒原。1948年,黑龙江省省营赵光机械农场曾在西火犁开荒3000亩。1950年第四野战军某部在东、西火犁开荒播种45000亩,同年10月由东北军区政治部青于一团三大队接办。1952年,在此基础上建立红星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