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交通运输管理

第三节 交通运输管理



                 第三节 交通运输管理
  一、概况
  黑龙江省北安农垦交通局,担负北安垦区境内的公路建设和交通规费征收任务。分局所属14个农场都设有交通科,还有13个公路管理站(修路队)。现有交通管理人员86人,全分局公路管理站(修路队)现有职工593人,拥有汽车3辆、刮道机12台、推土机1台、装载机1台、挖掘机 1台、其他机械设备18台架。全分局营运汽车保有量1 189辆,其中:货车1 068辆,客车57辆、出租车64辆。建有客货站点22个,其中:货运14个、客运8个,运输从业人员2 000余人。汽车技术维修企业36家,其中:三类企业33家,二类企业3家;国家A级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 1家。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北安垦区的交通运输业已基本建成了客、货、修三大服务网络体系,达到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运输要求。公路建设也已形成了养护队伍一体化,专用公路网络化,基本上保证了晴雨通车。整个交通事业的发展,为北安垦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先行作用。
  1996~2000年间,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发展多种经营为纽带,优化结构,盘活资产,以副补主,以副致富为主导思路,先后组建了北垦运输企业集团、北垦交通培训中心、黑龙江垦区通达公路养护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垦区隆达汽车检测维护有限责任公司及涉外二星级盛达大酒店等。2000年,与沈阳军区哈尔滨营房管理局签订了30年的房地产租用合同,将北安市铁西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203 团团址建成综合开发基地,团址内有耕地20公顷,7 栋楼房、32栋平房及变电所和水井等附属设施。当年办起了以肉犬、驴、猪为主的养殖场,种植了大豆、玉米和无公害、无污染的各种蔬菜。上述企业全部为股份制企业,独立法人,自负盈亏。此举,为今后交通行业改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积攒了后劲和实力。
  为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几年来,北安农垦交通局始终注意引导广大职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弘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增强爱岗敬业、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交通行业精神。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多次受到农垦总局和农垦总局交通局,省交通厅的表彰奖励,其中:被农垦总局交通局授予文明单位标兵6个;文明单位5个;文明职工标兵 3人;文明职工9 人;先进科、站、所17个;先进个人24人次。被省交通厅授予各类先进个人51人;晋升省厅级文明单位标兵6个;文明单位2个;省厅劳动模范1人;先进工作者4人;文明职工21人。
  二、管理机构
  1986年以前,北安农管局交通处与工业处合署办公(简称工交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87年,交通处从工交处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交通管理职能部门。1989年,根据农场总局黑垦局发[1988]39号文件精神,按照理顺交通管理体制的要求,将北安农管局交通处更名为“黑龙江省北安农垦交通局”,列管局机关序列,属事业单位,业务归农场总局交通局领导,行政、党务归北安农管局管理,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北安农垦交通局内设:公路科、运输管理科、综合科、财务科、办公室和交通公安派出所。北安垦区下属14个农场的14个交通科三权(人、财、物)全部上收到北安农垦交通局,作为交通局的派出机构,实施公路交通管理权。
  1993年7 月,根据黑垦编字[1993]29号文件《关于成立垦区养路费征稽机构的通知》精神,北安农垦交通局内设了交通征费稽查科。1997年4 月,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分局辖区内机动车辆逐年增多,为更有力维护运输市场秩序,为确保完成交通各项规费征缴任务,成立了北安农垦交通稽查大队,由北安农垦交通局直接领导。
  北安农垦交通局历任局长有:蔡伯畏、孙启智;历任副局长有:曹金亮、孙长军。
  三、公路建设
  1986~2000年间,北安垦区公路建设发生了三个阶段性的变化。1986~1990年,为公路建设打基础阶段;1991~1995年,为公路建设起步时期;1996~2000年,为公路建设成效显著时期。
  1986~1990年间,北安垦区各农场的公路状况非常差,路面高低不平,行车颠波,弯路多,路肩杂草超高,行车很不安全。当时,北安垦区有路面里程1 095 公里,大部分是砂土路面。1990年以前,全北安垦区没有一个专业养路队伍。1990年,各农场开始组建专业养路队,但人员不稳定,其中有一些老弱病残人员,“不是人养路,而是路养人”。养路队人员缺乏养路知识,又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和养路机械设备,只靠一把锹、一把稿的陈旧劳动方式来维持修路。另一方面,当时修路资金非常紧张,公路养护平均每公里投资不足1 000元。
  1990年10月,北安垦区在尾山农场召开公路工作现场会,会上提出把1988~1990年3 年作为北安垦区公路建设打基础阶段。截至2000年底,北安垦区公路建设总投资34万元,公路总里程1 585公里,其中:主干线594.5公里;干线437.1 公里;支线495公里。四级公路686.4公里;等外公路887.6公里。桥梁104座、1 560延长米,其中:永久性86座、1 290延长米;半永久性3座、45延长米;临时式15座、225延长米。
  1991年,北安农管局提出:力争在3 年内实现北安垦区公路标准化。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北安农管局专门成立了公路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北安农管局局长申立国任组长,副局长曾建华任副组长,成员包括交通局、劳资处、基建处、计财处等单位,办公室设在交通局。
  公路标准化建设要求,路基路面、公路设施、公路绿化及行政管理达到规范化标准。具体措施:一是落实养路专业人员。根据各农场公路状况,每1~1.5公里配备一名养路工;二是落实养路资金。专用公路主要靠“以地养路、以车养路”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养路资金,主干与干线公路每年每公里不少于2 000 元;三是配备必要机械设备。主要要靠挖内部潜力来解决,有条件的农场可适当购置些专用机械设备;四是提高养路员工素质。制定培训计划,要求两年内养路工达到一二级水平,道班长要达到三四级,专业队干部必须达到五六级技术水平。
  1991~1995年的 5年间,全管局上下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各农场的支持和援助下,公路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路况有了明显的提高。全管局投入公路建设资金达到480万元,公路总里程发展到1 647.51公里,比1990年增加 62.51公里。新增省道35.1公里,主干线缩短243.26公里,干线延长308.83公里,支线延长21.25公里。公路等级里程已由1 574公里,发展到1 647.53公里,晋升三级路910.37公里,四级路由 686.4公里缩短到658.99公里,等外公路由887.6公里缩短到 78.17公里。晴雨通车里程已达1 636.4公里,绿化里程达1 331.66公里。
  1996~2000年间,北安垦区广大交通系统干部职工,发扬锐意拼博、不断进取的精神,使全管局交通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
  1997年,根据农垦总局交通局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专用公路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北安农垦交通局专门成立了公路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孙启智,副组长:孙长军。下设三个组分别负责各农场的普查工作。这次普查的范围是北安垦区内所有专用公路,包括主干路、干线路、支线路。各普查小组于1997年 5月10日至7月20日,历时两个多月时间,走完全分局近1 700公里公路。此项工作是北安垦区建局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公路普查。通过普查摸清了全分局公路的各项技术数据和底数,为制定《黑龙江垦区县级以下公路30年公路网规划》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此项工作经农垦总局验收合格,并受到表扬。
               分局公路路况统计表
                 (2000年) 表2-31                             单位:公里 座 米


  
  为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提高路况水平,1996年,先后总结推广了赵光、格球山两个农场公路养护改革经验。在全管局实行双向选择,竞争承诺上岗,按月验收,升级加薪,降级下岗,一包三年,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动态管理机制,解决了“养路大锅饭”,养路费养人不养路的问题。实现公路养护工作目标管理,把每年的道路养护备料、好路率、综合值、道路翻浆、水毁预防与处置、样板路建设列入责任状中。采取跟踪问效,定期检查考核,经过综合评议、打分,评出先进公路站,先进个人及文明样板路建设先进农场。实践证明,落实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是提高道路养护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1997年,全分局有 4个农场建成白色路面共7公里,投资1 900万元,突破了北安垦区白色路面零的纪录。各农场主干线、干线及过境路的砂石路面养护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地方道路好路率达52%以上,综合值达76% ,养护里程达100%,1997年,完成了《黑龙江北安垦区“九五”及2010年公路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1999年,各农场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公路标准化低,基础设施差等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挖掘潜力进行改造。全分局共改建站舍3 个,改造砂石路260公里,维修桥涵150处,制作里程碑180块,粉刷路旁树100延长公里,在路旁种植花草200延长公里。
  1997年,在全省地方道路养护管理升级竞赛活动中,北安垦区有引龙河、长水河、格球山、尾山4个农场公路站达到B级站标准,达到C级站标准的有6个农场公路站,其他 4个农场公路站为D级站。1999年,引龙河、格球山两农场公路站达到省级A级站标准,赵光、尾山、长水河、龙镇4农场公路达到省级B级站标准。北安垦区地方道路养护工作进入全垦区上游。
  2000年,借202 国道、碾北公路、绥北公路开工之际,北安垦区成立了“黑龙江垦区通达公路养护有限责任公司”。这是黑龙江垦区首家专业公路养护公司。公司有大翻斗车18台,其中:自走5 台、挂靠13台,还购置了一批公路建设和养护机械设备。这个公司的成立加大了北安垦区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把有限的公路养护资金用在刀刃上,为确保北安垦区公路建设逐年上台阶,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98年,北安垦区同全省一样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14个农场公路遭受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毁灾害,受灾比较重的有锦河、逊克、赵光等农场。面对水毁灾害,北安农垦交通局紧急调拨39万元资金,用于水毁道路的抢修和恢复。与此同时,根据省公路局和农垦总局交通局关于《开展公路大整修的通知》精神,组成了由局长任组长的抢修水毁道路领导小组,下到各农场考察了解灾情,制定抢修方案,落实抢修资金,组织抢修队伍。对全分局水毁路面29730 立方米/40 761延长米、路基5 300立方米/1 806延长米、涵洞12座进行了及时抢修和恢复,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水平,因洪水破坏加上春季道路翻浆造成损失总计180万元。
  北安垦区广大交通战线干部职工,在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发扬敢于拼搏、善打硬仗、勇往直前的行业精神,战胜了洪水灾害,锻炼了交通人的意志。1998年北安农垦交通局创“五超历史”记录,一是交通规费征收超历史最好水平;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超历史最高水平;三是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无论从档次上和数量上都超历史最高水平;四是运输管理三个服务体系的建设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五是第三产业蓬勃兴起,为交通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当年,红星、二龙山、赵光三个交通科被省交通厅授予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建设、引龙河两个交通科被省交通厅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北安农垦交通局被农垦总局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孙启智被省交通厅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96~2000年间,全分局公路建设总投资784 万元,全分局公路里程达到1 921.53公里,其中:省道43.19公里,专用公路干线1 146.15公里,支线732.20公里。二级路段达到2 632公里。桥梁改造和建设有了明显突破,一些木桥、危桥已被钢筋混凝土永久性桥梁所取代。现有桥梁109座、2 420.74延长米,其中:大桥2座、277延长米,中桥17座、727.1延长米,小桥90座、1 411.64延长米;涵洞919座;渡口3处。创建文明样板路207公里,其中:1998年创建119.9公里,1999年创建35.5公里,2000年创建51.6公里。养护里程已达1 903.40公里,绿化里程发展到1 431.09公里。截至2000年末,全分局公路通市、县、乡已达100%,晴雨通车的行政村(生产队)率达96%以上,初步形成了相互贯通的路网布局。
  四、交通运输
  1986年,农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个体运输业。从1988年开始,北安垦区各农场的汽车队和运输公司陆续解体,车辆转卖给个人。至1990年,全管局有营运汽车720 辆,其中:货车673 辆、客车27辆、出租车20辆;有客运线路26条(农场内线路)。同时,也出现了运输市场比较混乱的现象。
  1989年,全省交通战线开展贯彻落实“125 ”工程活动,总体要求是: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管理监督机制,规范经营行为,调整运输结构,强化市场的宏观调节,深入治理整顿运输市场秩序。北安农垦交通局针对当时北安垦区运输市场混乱状态,提出实施“125 ”工程。治理整顿运输市场的过程中,一是要解决需求矛盾,保持运力运量的相对平衡,对此进行宏观调控;二是在解决运力结构的基础上,要逐步实现大、中、小货车,高、中、低档客车协调发展;三是组织合理运输,提高实载率,减少空驶;四是把运力和货源引入市场,规范经营管理;五是整顿经营行为,纠正运营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建立正常、稳定、良好的运输市场秩序。
  经过三年多的治理整顿,到1993年,北安垦区运输市场秩序有了好转,抬价压价、自议运价、偷税漏税等扰乱市场的现象得到了收敛。运输价格趋向稳定,大宗货源已纳入统一计划管理;同时总结出一些典型经验。尾山交通科将运输车辆、货源、油料、运费结算,实行“四统一”管理,在“联产供油”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初步形成了有形的货运市场,促进了农场运输经济的发展,保持了货运市场的供需平衡。1991年,尾山农场全场营运货车42辆,总吨位179吨,完成年运货量5万余吨。其中:粮油2.3万吨;化肥、原煤2.7万吨。完成货运周转量430万吨公里,货运量的75% 已纳入计划管理。逊克交通科在整顿运输市场过程中,结合本场实际出台了“七统一”管理办法,即:统一集中车辆停放;统一组织大宗货源的调度运输;统一运杂费结算;统一监理稽查;统一二级维护;统一运价管理;统一办理各项规费征收。红星农场是全管局14个农场当中拥有客车最多的农场,有营运客车7辆,其中:大型客车3辆,中小型客车4辆。1991年完成旅客运输量9.43万人次,周转量为 338.75万人公里。这些客车状况良好,深受旅客赞扬,不但收到了社会效益,也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993年,根据农场总局交通局和财务处下发的《黑龙江省垦区道路旅客运输营运审批招标实施方案》的要求,北安农垦交通局会同管局财务处联合制定了《黑龙江北安垦区道路旅客运输营运审批招标实施方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强化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创造良好、平等的竞争环境,用量化指标提高客运线路审批的透明度,促进了道路运输事业的发展。1993年全管局对38条客运线路进行了招标。
  1996~2000年间,全省交通进入法制建设阶段,将公路、运输、征费各项工作以法规形式加以规范,相继修订出台了《黑龙江省公路条例》、《黑龙江省运输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养路费征收管理条例》。为贯彻落实这些条例,提高交通执法人员素质,增强站务人员业务水平,北安农垦交通局于1997年在赵光党校举办了全分局交通运输管理人员学习班,经过学习使全分局运管人员的执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99年7 月,又在北安农垦交通局培训中心举办了客运站务人员培训班,提高了全体客运站务人员业务知识水平。
  2000年初,北安农垦交通局与北安分局安全办、交警队、物价局、工商局、技术监督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清理整顿道路旅客运输市场,确保旅客运输安全”活动,下发了《活动方案》,制定了具体的活动内容及时间步骤,并与北安分局交警大队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农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活动的开展,使经营者的安全意识、守法意识有了较大提高。2000年是全省“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年”,在开展此项活动中,重点对营运客车不按规定站点、班点、班次、班时发车和客运站不合理收费行为进行了治理。为规范客运站的经营行为,清理不合理收费,按照《汽车客运站收费规则》,对各客运站的收费项目、标准进行了认真清理,取消了客票工本费,制止了提取代理费不扣除保险和客运附加费的现象,使各客运站的收费全部达到了标准要求。
  为提高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调整和优化运输结构,加强营运客车的管理,于1998年组建了北安农垦运输企业集团。为加强营运车辆二级维护质量,提高车辆技术状况,北安农垦交通局购置了济南无线电六厂生产的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车,并成立了北安农垦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取得了省运输管理局和省技术监督局的认证,定为C 级站。为适应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2000年又购进12台件检测设备,安装测试后全部达到检定标准要求,经省汽修办审查合格,为检测站发放了A级检测站《经营许可证》。
  1996~2000年期间,认真贯彻落实《黑龙江垦区公路货运暂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加强了对各货运站的业务管理及指导。各站按要求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建立了各项业务基础簿册和图表,同时也建立服务承诺制、收费项目公开、收费标准公开、财务账目公开;取缔了强收组货费、只收费不服务等行为。按照“先审批后购车”的原则,严把市场准入关,杜绝老、旧、破车进入北安垦区运输市场。几年间购入新货车180 多台,使北安垦区货车技术状况得到很大提高。加强大宗货源管理,明确规定了场内大宗重点物资的运输必须由货运站统一组织车辆,统一进行运费结算,增强运输市场的透明度。在开展货运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中,对各农场货运站进行了重新审批,经农垦总局运管处审定办理了《经营许可证》,并由工商部门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
  经过改革和整顿,北安垦区交通营运基础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8年,新建货运站14家,其中:赵光、红星、建设、长水河、龙镇、引龙河、尾山、格球山、龙门、红色边疆农场各建1个站,逊克农场新建4个站;改建和新建客运站 8个,其中,赵光站:赵光至哈尔滨、赵光至各生产队;红星站:红星至赵光至北安;建设站:建设至通北至北安;长水河站:长水河至北安、长水河至各生产队;格球山站:格球山至哈尔滨至北安至讷河至嫩江;红色边疆站:红色至黑河;襄河站:襄河至北安;逊克站:逊克至北安至逊克县至孙吴县及场内。营运线路已达59条,其中:场内线路16条,市、县交叉线路41条,跨地线路两条。此期间,先后投资建站累计金额为110万元。
  到2000年,全分局营运汽车保有量发展到1 189辆,其中:货车达到1 068辆,客车达到57辆,出租车达到64辆。新增加更新中高档客车39辆,大吨位货车 109辆。完成客货运量分别为10 912万人次和302万吨。汽修企业发展到36家,其中:三类企业33家、二类企业3家。国家 A级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1家。
                分局各类运输车辆统计表
                   (2000年) 表2-32                                 单位:台



  五、规费征收
  垦区交通规费征收工作是从1986年开始的。根据省财政厅、交通厅、物价局联合下发的黑财综字[1985]第6号和黑交字[1985]第24号文件精神,从1986年1月开始征收运输管理费。征费标准历经数次调整,现执行标准为省物价局、财政厅联合下的黑价联字[1997]第78号文件规定的标准。1987年,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的黑政发[1986]第129 号文件精神,从1987年1月开始征收客运附加费,当时暂定征收3年。1990年省交通厅、财政厅联合下发了黑文字[1990]第17号文件,通知自1990年 1月份起,继续征收客运附加费。现行客运附加费征收标准,是省物价局、财政厅、交通厅联合下发的黑价联字[1998]第44号文件规定的标准。1991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政办批文,自1992年 1月起,全省农垦系统养路费由农垦交通部门负责征收,按比例上缴。征收标准现执行省交通厅、物价局、财政厅联合下发的黑交财联字[1996]第 133号文件规定的标准。1992年,省交通厅、物价局联合下发了[1992]第60号文件,自1992年4月15日零时起开始征收燃油价费,到1994年12月末结束。
  为加强交通各项征费收缴力度,根据农场总局下发的黑垦编字[1993]29号文件精神,北安农垦交通局于1993年7月份成立了交通征费稽查大队。
  1986~1990年间,由于交通体制没有理顺,各项管理机制不健全,车主对规费征收有关规定不十分明确(有的车主将运管费交到市、县运管部门)。致使偷税、漏税、规费流失现象很严重。1990年未统计,全管局累计征收运管费304.5 万元;客运附加费19.4万元。1991~1995年间,共有 4项交通规费征收任务。全管局累计完成规费征收为3 540万元。其中:运管费734万元;客运附加费110万元;养路费2 623万元;燃油差价费73万元。
  1997年,分别增加两项收费。一是公路建设基金(公路建设配套费)。开始是由农垦总局[1997]第1号令发布实施的,后由省财政厅、物价局联合下发的黑财综字[1996]第152号文件正式批准执行。自1997年1月开始征收,收费期为3年,到1999年12月末自行停止。另一个是货运附加费。按省财政厅、物价局、交通厅联合下发的黑财综字[1996]第108号和黑交[1996]第313号文件,从1997年1月起开始征收货运附加费,至今征收标准一直没变。
  省财政厅和农垦总局对交通规费征收票证管理要求非常严格,每年都要检查验收3~4次。为认真执行上级有关票证管理规定,北安农垦交通局,在领发各种票证手续上,强化执行三人制约制度。在新车落户转籍过户过程中,要求交警对车辆规费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对无交通征费部门出具证明的不予办理手续,并规定办理前必须一次性交齐养路费方可办理。全分局累计领发上万本各种票证,无一差错。
  1998~2000年间,正是北安垦区农场经济很不景气时期,运输市场呈滑坡状态,老旧报废车辆增多,加之国家“费改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加了全分局交通规费征收工作的难度。在这些困难面前,全分局交通战线稽查人员,发扬交通人爱岗敬业、敢于拼搏、善打硬仗、勇往直前的精神,取得了优异成绩。1998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征费指标。养路费计划征收指标为886万元,实际征收1 008.1万元,超计划13.8% ,比1997年增收 170.7万元;公路建设基金征收187.3万元,比1997年增收64.8万元;运管费计划指标为 148万元,实际征收194万元,超计划31.2% ,比1997年增加13万元;客运附加费计划征收指标为27.7万元,实际征收48.2万元,超计划74% ,比1997年增长2.2%;货运附加费计划指标为99万元,实际征收 142万元,超计划44.2% ,比1997年增长20.2%,1998年完成年度上缴计划100%,1999年征收养路费900多万元,上缴农垦总局545万元,完成农垦总局计划的100%;征收地方养路费125万元,上缴农垦总局1.1万元,完成农垦总局计划的 100%,2000年,汽车养路费、地方养路费、运管费、客运附加费、货运附加费,分别完成年初下达计划指标的102.74% 、84.4% 、105.7%、116.4%、109%,5年间,全分局各项交通规费累计征收7 000万元,其中:运管费征收 879万元;客运附加费征收263万元;货运附加费征收503万元;汽车养路费征收4 334万元;地方养路费征收681万元;公路建设基金征收319万元。
  1986~2000年间,全分局累计投入农场公路、建站建设资金达1 411 万元,其中:公路建设投入1 305万元;客运站建设投入106万元。